除了親自考較,崇禎還引入了“推薦製”,一種帶有嚴格責任鏈條的推薦製。
“李相國、孫相國!”
崇禎在朝會上看向李綱和孫傅:“二位丞相身負重任,總領中書省,今後各省巡撫人選,若有賢能之士,你們可各自舉薦兩人!”
李綱與孫傅對視一眼,心中凜然。
這既是信任,更是責任。
巡撫乃是封疆大吏,他們一人就能舉薦一人,這是何等信任?
崇禎目光掃過六部尚書:“六部尚書,各可舉薦一人!”
六部尚書紛紛應諾,但很快便有官員露出猶豫之色,知道事情沒這麼簡單。
果然,皇帝的聲音變得嚴厲起來:“朕有言在先!凡被舉薦者,若在巡撫任上不作為,或屍位素餐,致政事荒廢,民生凋敝;或貪贓枉法,觸犯國法,皆要對舉薦者連帶追責!輕則降職免官,重則革職查辦,永不敘用!”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鴉雀無聲。
這份“連帶責任”的重壓,讓那些本想隨意推薦幾名親信的官員,瞬間打消了念頭。
他們必須慎之又慎,因為這將直接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烏紗帽,甚至身家性命。
如此一來,他們必須確保自己舉薦的巡撫,是真正能為國效力的乾臣。
當然,更多的人選擇放棄舉薦。
如工部尚書趙鼎,他本就小官出身,蒙聖恩得以高升巡撫,人脈稀薄,見識短淺,實在沒有可舉薦的人才。
最終,六部尚書隻有兩個人舉薦。
丞相李綱和孫傅,也是各自舉薦一人。
經過半個月的緊張考較和慎重推薦,第一批巡撫人選名單終於出爐。
除了四位是中樞重臣舉薦,餘者都是經過崇禎親自考核錄用的。
然而,十五個巡撫位置,名單上卻隻有十三人。
河北行省和山西行省的巡撫人選,留下了空白。
崇禎翻看名單,眉頭微蹙,抬起頭來,沉聲問道:“兩河地區的安撫使好轉運使呢?因何沒來?”
李綱心頭一凜,硬著頭皮解釋道:“回稟陛下,自陛下廣發召令,召各路安撫使、轉運使回京述職以來,唯有河東路與河北路的舊任安撫使、轉運使,杳無音訊......”
“據下麵稟告,他們……他們早已在金軍南下之時,便已殉國,或是被金人所殺,實在不能趕到金陵。”
殿中驟然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地方大員,不是像其他路的長官那樣被召回京,而是已經死在了金人的屠刀之下,甚至屍骨無存。
這份殘酷的現實,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說明兩河地區的凶險。
李綱繼續稟報:“更棘手的是,如今的‘兩河地區’,即原河東路和河北路,幾乎已是宋廷政令所不及之地。”
“自靖康之變後,金軍如同進入自家後花園,反複蹂躪,所過之處,儘是焦土,我大宋在當地的主力部隊已潰散殆儘,金人兵鋒所向,鮮有敵手。”
“特彆是金國更是明確提出,要我大宋割讓這些戰略要地,這些地方隨時都有可能被金人徹底占領。”
崇禎轉頭看向輿圖,心情沉重。
河東路,涵蓋後世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多山地,曾是大宋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而河北路,包括後世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以及山東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是昔日對抗遼國的前線,密布軍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