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堂之事,讓李卿受委屈了。”
崇禎語氣平淡,藏著不易察覺的深意。
李綱接過茶盞,雙手微顫,明白皇帝此言的含義。
他垂下眼簾,歎息道:“陛下言重了,臣在河北辦事不力,險些誤了國事,致使陛下蒙羞,臣心中有愧,焉敢言委屈二字?今日之責,實乃臣應得。”
又起身躬身道:“臣失職,愧對陛下信任,愧對黎民百姓,真定一敗,三萬將士血染疆場,杜充投敵,皆是臣用人不當、指揮失誤所致,臣懇請陛下,準臣辭去相位,以平天下悠悠之口,亦能讓臣反省自省。”
崇禎看著眼前這位為大宋操勞至此的老臣,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李綱是真心實意的自責,而非惺惺作態。
崇禎拿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目光深邃地看向李綱,沉聲道:“李卿,真定之敗,責任不在卿一人,卿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籌劃北伐,這份忠勇,朕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頓了頓,他語氣變得意味深長:“至於兵敗,朕以為,不在卿,而在軍隊調度,大宋立國以來,重文輕武之弊,根深蒂固,樞密院掌管天下兵馬大權,卻由文官把持,武將根本進不了核心,長此以往,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又如何能與金人那等悍勇之師相抗衡?”
李綱聞言,身軀微微一震。
官家的話,一語中的,直指大宋軍製的弊病。
他對此心知肚明,卻也無力改變,畢竟重文抑武乃是大宋開國以來的國策,不是皇帝說改就改,更不是他一個丞相說了算的。
再說自己身為文臣之首,巴不得文官壓製武將,這是好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崇禎見李綱有所觸動,便趁熱打鐵,將話題引向了今日召見李綱的真正目的。
“朕素來認為,國之大事,唯兵與民,兵不強則國不安,民不富則國不穩,如今民生已在逐漸恢複,但軍務積弊已久,非大刀闊斧改革不可,朕意欲重組樞密院,讓真正懂兵事的將領,執掌軍機大權!”
此言一出,李綱的瞳孔猛地一縮。
重組樞密院,讓武將執掌軍機?
這在大宋立國百餘年來,幾乎是聞所未聞之事!
大宋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便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
武將地位低下,甚至到了“武職不稱官”的地步。
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更是曆來由文官擔任樞密使、副使,以此來鉗製武將,防止兵變。
即便是大宋最能打的名將狄青,戰功赫赫,從小兵一路升到了樞密使,也因其武將身份,臉上有刺字,被文官集團視為“賤民”,受到了極大的排擠和打壓。
歐陽修、富弼等文臣,甚至誣陷其“不祥”,最終導致狄青鬱鬱而終。
狄青的悲劇,是大宋“重文輕武”政策下武將命運的縮影,也讓所有武將寒心,再無一人能達到狄青的地位,更彆提進入樞密院核心。
崇禎皇帝自然知道改革樞密院將麵臨多大的阻力。
他不是怕得罪那些被自己殺得心驚膽戰的主和派文官,他們現在連提“議和”二字都膽戰心驚,哪裡還有膽子反對自己?
崇禎真正擔心的,是自己嫡係的這幫文官。
左丞相李綱,右丞相孫傅,親軍都護府都護宗澤,兵部尚書張叔夜等人,可都是文官出身。
尤其是孫傅,此前就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
自己若直接下旨,等於是直接剝奪了這些心腹重臣在軍事上的話語權。
崇禎不怕得罪人,但得罪所有自己人,無疑是極其不明智的,甚至可能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所以,他今天才會在朝堂上對李綱“冷眼相看”,任由那些小醜彈劾他,目的就是為了敲打李綱,讓他認識到文官執掌軍機的局限性。
而最後又及時出言相幫,則是為了安撫李綱,並向他表明,自己對他依然信任有加。
崇禎相信李綱的智慧,能明白自己的苦心和意圖。
他更希望,由李綱這個文臣領袖,來主動提出改革樞密院,這樣就能大大減少改革的阻力,也能安撫其他心存疑慮的文官。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