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五月,南京城。
一場急雨剛剛過去,把整個南京城洗刷得乾乾淨淨。
空氣裡飄著泥土和青草的清新味道。
遠處的紫金山在雨後顯得特彆綠,山峰連著山峰,就像一條大龍盤臥在城東。
山腳下,過去一大片水麵的燕雀湖現在已經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氣派的宮殿群。
高大的殿宇拔地而起,紅色的牆壁和金黃的琉璃瓦在太陽光下閃閃發亮,和遠處發青的山體構成了一幅雄偉的畫麵。
數不清的工匠和民工在各個地方忙活,錘子鑿子的聲音,還有他們喊號子的聲音此起彼伏,給這座新建的城市帶來了用不完的活力。
這裡就是大宋的新都城,承載著崇禎皇帝想要重新振興國家的宏大願望,南京紫禁城。
自從把都城遷到南京金陵府以來,崇禎皇帝已經在顯忠寺行宮住了整整一年多了。
寺廟裡的清靜和宮廷的莊嚴實在是不搭,每天早上,當木魚聲和鐘聲混在一起的時候,崇禎總覺得自己快要變成和尚了。
他心裡很想要一座真正屬於大宋皇帝的宮殿,一座能體現皇權,承載國家命運的皇城。
現在,隨著核心宮殿區初步建成,崇禎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搬進新家了。
古代那些大型的宮殿建築群,建造起來規模都特彆大,不是說一下子就全部建完的,少輒幾年,多則幾十年。
通常都是先建好最核心的功能區,也就是能滿足皇帝處理政事、睡覺休息的主殿和寢宮,後麵的附屬建築再慢慢完善。
崇禎皇帝現在要搬進去的,就是已經建好的這部分核心宮殿區,而不是整個宮殿群都造好了。
這座新宮殿被崇禎皇帝命名為“紫禁城”,取自“紫微星垣”,意思是天帝住的地方,暗指皇帝就是“天子”,是受上天旨意,管理天下的最高統治者。
為了配合這一點,崇禎改元後還下了道詔書,規定所有的詔書開頭都必須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強調皇帝的權力是“替天行事”,是合法而且神聖的。
宮殿的名字,學問很大,可不是隨便起個自己喜歡的名字那麼簡單。
而是深深地融合了儒家的規矩、天文學的星象、皇權的象征以及風水等理念。
這些名字不僅僅是說明建築功能,更是皇帝建立“奉天承運”統治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天,崇禎把左丞相李綱、右丞相孫傅,工部尚書趙鼎等重要的朝廷大臣召來,商量搬進新宮殿以後的具體事情。
崇禎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內肅立的臣子們,開口說:“李卿,孫卿,趙卿,新宮前朝三大殿,乃我大宋皇宮之核心所在,其命名至關重要,依你們看,當如何命名為妥?”
李綱向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聖明,依祖製,東京皇宮前朝三大殿,乃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臣以為,沿用舊名,可示法統延續,令天下百姓知我皇室秉承祖訓,以文德治天下。”
李綱所言,是基於大宋百年來的治國方略。
北宋素以文治著稱,皇帝日常聽政、接見群臣的文德殿,其名便取“文以載道,德潤生民”之意,直接呼應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此名源自《尚書·大禹謨》中“文命敷於四海”一句,強調以文德教化天下,具象化了“文治優先”的理念。
這在大宋文人治國的傳統中,是根深蒂固的象征。
崇禎搖了搖頭,表示不滿意。
這都什麼時候了,還玩崇文抑武那一套?
求求你們給武將一條活路吧,朕還得指望他們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