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宗澤,並妥善安排其身後事宜、任命劉光世鎮守開封、宗穎升任兵部侍郎後,崇禎帝並未急於返駕金陵。
此番大張旗鼓的東京之行,不僅是為了吊唁宗澤,更是為了安撫這座飽經戰火摧殘的舊都臣民,以及視察拱衛京畿的黃河防線。
在接下來的數日裡,崇禎帝禦駕巡行於開封城中。
他不再乘坐華麗的龍輦,而是換乘一輛樸素的馬車,甚至有時徒步,在數百名錦衣衛便衣的護衛下,深入街巷,親眼目睹這座城市的真實麵貌。
城牆上,金兵攻城留下的斑駁痕跡隨處可見;
街道兩旁,許多店鋪門可羅雀,昔日的繁華已然褪去。
百姓們最初隻是遠遠地圍觀,眼神中帶著好奇與一絲不易察覺的警惕。
崇禎下令打開府庫,發放部分賑災糧和撫恤金,用於安撫因戰亂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
他親自站在城樓上,或在開闊的廣場,向聚集而來的開封百姓發表聖諭。
“朕知汝等之苦,知東京之難。靖康之恥,宗帥儘力。如今宗帥雖去,然其忠魂不遠,佑我大宋。”
“朕今日還駕東京,非為遊幸,實乃與汝等同悲,與汝等共渡難關!”
“朕誓與天下百姓同心同德,勵精圖治,收複舊土,再造乾坤!”
“有宗帥之誌,有宗帥之忠,朕何愁北伐不成?望爾等休戚與共,共襄盛舉,待河山光複之日,共享太平!”
百姓們最初隻是默默地聽著,漸漸地,有人開始哽咽,有人淚流滿麵。
他們從皇帝的話語中,感受到了真切的關懷與堅定的決心。
宗澤的死,讓他們悲痛欲絕,而皇帝的親臨與承諾,又讓他們在悲傷中看到了希望。
當崇禎帝的聖諭落下,整個開封城爆發出震天的哭喊與歡呼聲,許多人跪地不起,高呼“吾皇萬歲!”“大宋萬歲!”。
他們失去了忠勇的宗帥,卻迎來了一位躬身親民、胸懷天下的明主。
這份感動,在開封百姓心中生根發芽,也讓崇禎帝的威望,在舊都臣民心中達到了新的高度。
數日後,崇禎又策馬北上,親赴黃河防線視察軍務。
從開封到黃河,雖路途不遠,但沿途景象卻更為荒涼。
冬日凜冽的北風呼嘯而過,吹得枯草搖曳,更顯蕭瑟。
黃河之水滔滔,奔流不息,岸邊營寨連綿,旗幟飄揚。
這是大宋北部最重要的防線,也是拱衛東京開封府的最前沿。
劉光世早已率領眾將在此等候。
將士們軍容嚴整,儘管風沙凜冽,但他們昂首挺胸,目光中帶著一種邊疆守軍特有的堅韌與疲憊。
崇禎沒有乘坐轎輦,而是身著戎裝,直接騎馬深入各處營寨。
詳細察看了哨所、箭塔、壕溝等防禦工事的構築,不時下馬,親自走到簡陋的營房內,與將士們交談,詢問他們的食宿、訓練和戰備情況。
他步入營帳,與劉光世及麾下眾將圍坐沙盤前,詳細聽取黃河防線的布防策略。
崇禎指著沙盤,沉聲問道:“黃河乃天險,然金人豈會止步於此?爾等當如何應對金人渡河?”
劉光世上前一步,指著沙盤上的幾處標注:“陛下聖明,臣已命各部於沿岸要津加築堡壘,設置烽燧,一旦金人來犯,必將以火炮拒之,輔以弓弩齊射,再遣精銳水師,阻其渡河!”
“水師?”崇禎挑眉,“黃河水師規模幾何?舟船器械可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