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冬,燕京城內寒風凜冽。
雖然尚未降雪,但北風呼嘯,吹得街道兩旁枯樹的枝椏搖曳不止。
嶽飛身披裘袍,坐在都統司衙門的案前,埋首於公務。
燕雲之地戰後重建,軍務、政務千頭萬緒,都需要他親自處置。
正批閱著一份關於流民安置的公文,眉宇間帶著一絲疲憊。
忽然,衙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牛皋火急火燎地衝了進來。
“報節使!不好了,不好了!百姓們在聚集!”牛皋聲音洪亮,顧不得行禮,直喘粗氣。
嶽飛聞言,心中一緊,手中的毛筆差點滑落,猛地抬頭,劍眉倒豎,沉聲問道:“何事如此驚慌?!莫非是城中有變?!”
他自認治軍嚴謹,軍紀如山,燕京百姓對他嶽家軍亦多有讚譽,不該有民亂發生。
“說清楚,究竟發生了何事?!”
牛皋擦了擦額頭的汗,急忙解釋道:“節使誤會了!不是民變,是……是百姓們在拆南門樓!”
“拆門樓?!”嶽飛更是愕然,以為自己聽錯了。
燕京城門乃是重中之重,豈能由百姓隨意拆毀?
心中雖有疑惑,但見牛皋神色焦急卻無慌亂,便知事有蹊蹺。
“帶我去看看!”嶽飛披上戰袍,大步流星地跟著牛皋出了衙門。
當嶽飛和牛皋趕到燕京南門時,隻見數千名壯碩的百姓,在幾名身著短衣的漢子的帶領下,正揮舞著錘子和鑿子,奮力地拆卸著南門樓的頂部。
木屑橫飛,磚石滾落,百姓拆的可帶勁了。
“這……這是怎麼回事?”
嶽飛愕然地看向牛皋和身邊的王貴、張憲等嶽家軍將領。
王貴臉上帶著掩不住的喜色,笑著解釋道:“節使,這是朝廷任命您為燕雲節度使的旨意到了!官家親自賜了一麵戰旗呢!這燕京的百姓啊,是自發地來為節使您開道,要讓這麵大旗風風光光地進城!”
南門城樓之下,數以千計的百姓摩肩接踵地圍攏著,個個臉上洋溢著抑製不住的興奮與自豪。
在人群的簇擁下,一支數百人的儀仗隊伍正緩緩行進,隊伍的最前方,一麵巨大的旗幟在北風中獵獵作響,遮天蔽日。
那旗幟高近兩丈,寬約一丈有餘,旗麵之上,赫然書寫著四個蒼勁有力、鐵畫銀鉤的大字:“精忠嶽飛”!
這麵旗,正是崇禎帝親筆書寫,賜予嶽飛的戰旗。
依照大宋定製,節度使作為高級武官,其儀仗隊伍浩大,包括旌旗、兵器、鼓樂等,以彰顯其身份與榮耀。
而這麵“精忠嶽飛”的賜旗,其規格和寓意更是非同尋常。
然而,燕京的南門,曆經歲月洗禮,又或是建造之初並未考慮容納如此巨大的儀仗,其門洞的高度,竟然無法讓這麵兩丈高的巨旗順利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