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潛善是元符三年的進士,如今已是五十五歲的年紀,在官場沉浮數十年,但仕途一直算不上順遂。
靖康之變時,黃潛善將所有的政治寶藏都押在了南下建節的康王趙構身上,入了那大元帥府。
誰曾想,當今天子竟如神兵天降,固守東京,硬生生扭轉了乾坤,將金人趕回了黃河以北。
這麼一來,康王趙構的勢力便成了無根之萍,自此失勢。
而他黃潛善,也因站錯了隊,在朝中備受冷落,好不容易才憑著多年的資曆,熬到了戶部左侍郎這個位置。
資曆尚淺,又無赫赫之功,更重要的是,他在官家麵前,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想要一步登天,從侍郎直接躍升為左丞相,無異於癡人說夢。
黃潛善的目標很明確:先利用這次的“擁立”之功,順勢接任戶部尚書,將財權牢牢握在手中。
然後再徐徐圖之,設法進入中書省,最終謀取丞相之位。
這才是最穩妥的路徑。
見黃潛善態度堅決,一位心思活絡的官員眼珠一轉,提出了一個看似萬全的方案:
“黃侍郎深謀遠慮,我等佩服,既然如此,我等何不順水推舟?如今右丞相孫傅公德高望重,我等可聯名上奏,推舉孫相公接任左相。”
“如此一來,右相之位便空了出來,屆時再推舉戶部的呂頤浩呂尚書升任右相,豈不順理成章?”
“呂尚書高升,那戶部尚書的位子,除了黃侍郎您,還有誰能坐得穩?”
這個提議瞬間點亮了所有人的眼睛。
這步棋,實在是高!
推舉孫傅,既不得罪這位現任的右丞相,賣了他一個大大的人情;
又讓自己的頂頭上司呂頤浩高升一步,讓他也無話可說。
如此一來,各方都得到了安撫與利益,而黃潛善則能兵不血刃地拿下戶部尚書的實權位置。
整個權力鏈條的遞進,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合乎情理,幾乎找不到任何破綻。
“妙!此計甚妙!”張浚撫掌讚歎。
黃潛善心中也是大為意動,這確實是他能想到的、最完美的晉升之路。
他沉吟片刻,最終緩緩點了點頭,算是默許了這個方案。
一時間,廳內再次恢複了歡聲笑語,眾人仿佛已經看到了不遠的將來,朝堂儘在他們掌握之中的美好景象。
......
翌日,奉天殿。
經過一夜的發酵,李綱罷相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朝野。
今日的朝會,氣氛顯得格外凝重而又微妙。
百官們各懷心思,都在等待著皇帝對這樁重大的人事變動,做出最終的裁決。
崇禎端坐龍椅,麵色平靜,待百官朝拜已畢,他開門見山,直接將問題拋了出來。
“李相公致仕,中書省左丞相之位懸空,國不可一日無相,諸位愛卿,可有賢能舉薦?”
話音剛落,朝班之中便立刻騷動起來。
“臣舉薦兵部尚書張叔夜!張尚書宿將老成,靖康年間更有大功於社稷,堪當大任!”
“臣以為戶部尚書呂頤浩亦可,呂尚書精通庶務,善於理財,正合當下所需!”
“吏部尚書何栗,此前便有宰執之經驗,老成謀國,亦是上佳人選!”
一時間,數位重臣的名字被接連提出,皆是朝中公認的、有資格問鼎相位的熱門人選。
就在此時,戶部侍郎黃潛善按照昨夜商定的計策,手持笏板,朗聲出列。
“啟奏陛下!臣以為,右丞相孫傅公,德高望重,輔弼朝政多年,由其接任左相,乃是百官所望,亦可使國政平穩過渡,實為不二人選!”
他的聲音洪亮,理由也冠冕堂皇。
不少大臣聽聞,都暗暗點頭,覺得此乃老成持重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