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他前世大明時期廣泛推廣的良種,比宋朝現有的水稻品種要先進得多。
這品種不僅能縮短作物生長周期,更能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大大提高產量。
崇禎當即下旨,命農部在江南各地大規模推廣占城稻,並調撥專項資金,鼓勵百姓種植。
“占城稻早熟,可實現‘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
崇禎在農部的會議上強調:“要不惜代價,在江南全麵推廣,務必讓糧食畝產達到三石以上!”
“三石?!”
戶部官員們麵麵相覷,感到震驚。
在大宋,尋常水稻畝產一石到一石五鬥已屬不易,三石幾乎是過去的兩倍。
“是的,三石!甚至更高!若能實現江南畝產三石,那便是唐代的兩到三倍!如此一來,大宋的糧食總產量將大幅提升,徹底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
這不僅僅是產量的提升,更是整個大宋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
一旦糧食問題不再是困擾百姓的頭等大事,那將意味著大量的農民得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轉入手工業和商業。
崇禎的心中,已經勾勒出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大量的農民脫離土地,將帶來充裕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可以轉入如絲綢、瓷器、茶葉、造船等手工業,生產出更多精美的手工業產品。
這些產品,又可以通過海貿,遠銷海外,換回金銀財寶和稀有物資。
海貿的繁榮,將進一步增加朝廷的商稅收入。
而商稅的增加,又可以投入到軍事、基建、教育等各個領域,形成良性循環。
“用不了幾年……大宋百業複蘇,國力將再度上一個階段,甚至超越前世大明之盛,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
崇禎激動道。
做夢都想開創一個盛世,名留千古!
當皇帝,誰不想開創盛世?
但盛世何其困難。
它不是坐在宮殿裡發號施令就能實現,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與努力。
為了親手打造這個盛世,崇禎日夜勤政,如往常那般,端坐在禦案之後,批閱著堆積如山的奏報。
一坐就是數個使臣。
每一道奏疏,他都親自過目,仔細審視,然後給出批複。
無論是邊關軍情、地方民生、官員調任,還是工部火器研發、農部占城稻推廣,崇禎都了然於心,給出具體指示。
崇禎的勤政程度,放在前世的大明朝,僅次於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日理萬機,堪稱勞模。
而崇禎勤政程度亦不遑多讓。
前世在位十七年,他幾乎沒睡過一個整覺,三十出頭便已頭發花白,將一個年富力強的年輕人,硬生生熬成了小老頭。
如今穿越到大宋,依舊保持著這份勤政熱情。
崇禎沒有因為大宋底子比大明厚實而有絲毫懈怠,反而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這讓那些宋朝的官員們,私下裡紛紛感慨:這位官家的勤政,簡直能吊打曆代宋朝皇帝。
沒有人敢在他麵前偷懶,因為皇帝比誰都清楚各項政務的進展。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