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悠長的唱喏,所有貢士,齊刷刷地跪倒在地,山呼萬歲。
汪應辰也跪在人群之中,他用眼角的餘光,偷偷地瞥向了那高高的禦階。
隻見,一個身著紅色龍袍,頭戴通天冠,身姿挺拔的身影,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地坐上了那張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
那,就是傳說中的,大宋官家嗎?
“眾卿平身。”
聲音,年輕,沉穩,充滿了威嚴。
“謝陛下!”
汪應辰緩緩起身,終於看清了天子的容顏。
英武!
這是他的第一感覺。
與想象中那些養於深宮、麵容白皙、氣質文弱的皇帝,截然不同。
龍椅上的這位天子,麵容俊朗,劍眉星目,雖然刻意收斂著,但眉宇之間,依舊透著一股在沙場之上,才能磨礪出的鐵血與殺伐之氣!
尤其是他的那雙眼睛,深邃、銳利,仿佛能洞穿人心。
僅僅是對視一眼,便讓汪應辰感到了一種源自靈魂的戰栗與……敬畏。
這就是,那個一手提拔了嶽飛元帥,一手締造了北伐大捷,讓大宋起死回生的……中興之主嗎?
崇禎皇帝並沒有在殿中久留。
他今日親臨,代表的是皇權對這次殿試的最高認可。
不過隻是象征性地,勉勵了眾位士子幾句,諸如“爾等皆是國之棟梁,今日,當儘展所學,為國效力”之類的場麵話。
然後,崇禎便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坐了約莫一刻鐘。
這一刻鐘,對於殿下的士子們來說,如同一個世紀那麼漫長。
他們能感受到,那來自龍椅之上的目光,如同實質一般,在他們的身上緩緩掃過。
一刻鐘後,崇禎皇帝緩緩起身,在一眾內侍與禁衛的簇擁下,離開了集英殿,前往乾清宮,處理那永遠也處理不完的政務。
而這座大殿,則交給了以左丞相張叔夜為首的幾位讀卷大臣。
隨著主考官禮部尚書李若水,高聲宣布“殿試開始”,內侍們將密封好的考題,分發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中。
汪應辰深吸一口氣。
決定自己,乃至天下無數讀書人命運的時刻,到了。
展開了考卷,隻見上麵,寫著兩道題目。
第一題,策論:
“論北伐之利弊,及光複燕雲、中京之後,如何長治久安?”
第二題,詩賦:
“以‘山河’為題,作七言律詩一首。”
汪應辰看著這兩個題目,他的心中,再無半分緊張。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文思泉湧的激動!
他提起筆,飽蘸濃墨。
那一日,秦淮河畔,顧承源的嘲諷,早已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
汪應辰的眼中,隻有這潔白的宣紙,和胸中那早已醞釀了千百遍的……家國天下!
集英殿內,靜得隻剩下數百支毛筆,在宣紙上“沙沙”滑過的聲音。
汪應辰凝視著眼前的考題,胸中那因麵聖而激蕩的心潮,漸漸平複,取而代代之的,是一種文人墨客遇見知己般的狂喜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