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遇將這一切儘收眼底,心中暗喜,深知自己的計謀得逞,於是慷慨大方地將陳圓圓贈予吳三桂。
崇禎十三年,洪承疇擔任遼東經略。
他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讓吳三桂擔任誘餌,誘惑清軍大舉進攻。
果然,清軍中計,洪承疇趁機發動攻擊,一戰定乾坤,取得了對清軍的重大勝利。
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十五年正月,皇太極率領十三萬清軍再次大舉進攻明軍。
麵對強大的敵軍,洪承疇命令屬下擺開陣勢,準備與皇太極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就在這時,吳三桂心生怯意。
他心想,如果自己的四萬大軍與皇太極決戰,恐怕會損失慘重,甚至可能全軍覆沒。
經過一番權衡,吳三桂決定率領自己手下的四萬大軍逃離戰場。
洪承疇萬萬沒想到,吳三桂居然會臨陣脫逃,這等於是給了他一個沉重的打擊。
原本洪承疇計劃中的決戰變成了孤立無援的局麵,最終他被部下捆住,獻給了皇太極。
洪承疇無奈之下,隻得選擇投降清朝。
自此以後,遼東地區的大明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隻剩下吳三桂一支孤軍。
這場戰役的失敗,使得明朝在遼東地區的防線徹底崩潰,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而吳三桂的背叛行為也成為了曆史的一大爭議點,引發了後人的諸多討論和評價。
因此,吳三桂成為了大明在遼東地區實際上的最高官員。
崇禎十六年,祖大壽再次向清朝投降。
祖大壽和皇太極分彆給吳三桂寫信勸降。
皇太極在信中說:“你派遣使者送給你舅舅祖總兵的信,我已經了解清楚了。將軍的心,還在猶豫不決。我擔心將軍錯過了這次機會,實在太可惜了。”
吳三桂的好友們也紛紛給他寫了勸降的信。
他的哥哥吳三鳳、舅舅祖大壽、姨夫裴國珍、表兄弟胡弘先以及朋友鄧長春、陳邦選、薑欣等都在其中。
一時間,從清軍到明軍的“致明寧遠總兵書信”如雪片般飛來。
尤其是薑新的信,寫得非常動情,文中有“寧遠、前屯數座城池都已經成為了籠中鳥、釜底魚”這樣的句子,意誌稍微薄弱一些的人,恐怕都會心動。
那麼,吳三桂讀到這些信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皇太極和那些寫了信全部作者都在滿懷期待地等待著吳三桂的答複,準確在說,是等待著吳三桂打開城門,迎接他們入城的那一刻。
然而,吳三桂卻對這些示好和勸說一概不予理會。
皇太極等人的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落空,他們的熱情也漸漸冷卻。
崇禎十五年1643年)十月,初冬的寒意悄然襲來,皇太極的耐心幾乎耗儘。
為了得到吳三桂哪怕是一絲回應,他再次使出慣常手段:任命七兄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遠征關內。
出征前,他第二次向吳三桂發出勸降信,信中誠懇地表示:“希望將軍能認清形勢,早日做出決定。”
為避免此信如同第一封一樣石沉大海,他還特意囑咐曾被吳三桂視作偶像的舅舅祖大壽再附一封信。
祖大壽遵命行事,在信中還附上了自己常用的虎骨靶小刀作為信物。
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