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未知的命運,吳三桂決定不再前往北京,而是選擇反抗李自成。
當然,吳三桂也清楚地意識到,李自成隻不過是一個土匪而已。
他心裡很清楚,李自成並沒有對手下士兵進行約束和管理,導致他們肆意妄為、欺壓百姓。
他意識到,這樣的政權注定無法長久,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於是,吳三桂毅然決然地返回山海關,並決定背叛李自成。
然而此時的山海關已經有李自成派遣的唐通駐守。
吳三桂帶領著四萬大軍抵達山海關後,與唐通的八千士兵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戰鬥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
五月九日,唐通的八千士兵全軍覆沒,吳三桂取得了勝利並占領了山海關。
在此期間,吳三桂還成功招安了將近一萬名士兵。
如今,吳三桂手握五萬大軍,但對外宣稱擁有十五萬大軍。
就在這一天,吳三桂在演武場舉行誓師大會,將李自成的使者李甲的首級作為祭品懸掛在軍旗之上。
同時,另一名使者陳乙則被吳三桂割去了雙耳。
隨後,吳三桂寫下一封信,命令陳乙轉交給他的父親吳襄。
這封信件成為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父子關係斷絕信”。
吳三桂是這麼說的:“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
事實上,吳三桂自認為這封信寫得十分巧妙,但實際上卻成為了導致他父親死亡的導火索。
從表麵上看,這封信似乎是吳三桂對父親投降行為的嚴厲譴責,並宣布與其斷絕關係。
但實際上,這封信是專門寫給大順政權看的,旨在保護他的父親。
信中甚至說出了極端的話:“無論你們是砍掉吳襄的頭顱,還是將他放入油鍋中炸死,都與我無關。”
其真實意圖是希望李自成不會殺害他的父親。
當這封信被送到京城時,李自成憤怒至極。
他意識到,他和吳三桂之間必有一場決戰。
五月十八日,李自成親自帶領七千名先鋒軍,隨後還有二十萬大軍緊跟其後,氣勢磅礴地朝著山海關進發。
李自成渴望通過這場戰鬥一舉消滅吳三桂,從而穩定中原局勢。
然而,李自成並不是帶著全部軍隊前往山海關的。
他帶著大明朝的三位皇子,正是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以及四子永王朱慈炤。
李自成不僅將這三位皇子當作人質,還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一同帶來了。
李自成心裡清楚,吳三桂之前的那封信,實際上是為了保護他的父親。
如今,李自成手握如此眾多的人質,自以為吳三桂必然會乖乖就範。
北京到山海關的距離僅有區區350公裡,但李自成的先鋒部隊卻走了整整九天之久。
在這九天裡,李自成每天都會給吳三桂寫信勸降。
吳三桂同樣也回信,表示願意投降,並提出了一係列條件。
此外,吳三桂還派遣了六名使者前往與李自成談判。
而這六位使者,成功地拖住了李自成長達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