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興奮地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之色:“是啊,這七年來,朕日夜憂心,寢食難安,如今總算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隻是歲月不饒人,朕都熬得長起了胡須,感覺自己都老了不少啊……”
確實,年僅二十多歲的康熙,看起來並不像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他的麵龐上有一些細微的麻點是天花留下的,臉上有些許黝黑,這或許是因為他長期騎馬打獵,經受風吹日曬所致。
再加上他時常為國家大事操勞,麵容顯得有些黝黑,若不是熟悉他的人,恐怕會誤以為他已經三四十歲了。
高士奇走到康熙麵前,輕聲說道:“皇上,如今叛軍已如強弩之末,朝廷拿下他們隻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此巨大的功勞,皇上您自然是首屈一指,但其他諸位王爺們想必也都盼望著能分得一杯羹啊……”
然而,還未等高士奇把話說完,康熙突然冷笑一聲,打斷了他的話:“哼,你倒是提醒了朕!這偌大的功勞,諸位王爺們也該分一分了……”
“皇上的意思......”
康熙緩緩地歎了口氣,仿佛心中有著無儘的憂慮。
他沉默片刻,然後開口說道:“傳旨下去,命令安親王嶽樂、惠郡王勒爾錦、溫郡王博果鐸立刻回京。”
一旁的高士奇連忙點頭應是,迅速坐下來,鋪開紙筆,開始擬寫聖旨。
然而,明珠聽到康熙的命令後,心中卻不禁一驚。
他遲疑了一下,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皇上,三位親王此時還京,那……”
康熙似乎早已料到明珠會有此一問,他用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須,不緊不慢地說道:“貝子彰泰接替安親王嶽樂,封為定遠平寇大將軍!他將與將軍穆占以及綏遠將軍、湖廣總督蔡毓榮一同率領湖廣大軍,進軍貴州……”
康熙的話語簡潔明了,但其中蘊含的決策卻讓人深思。
接著,康熙又下令任命賴塔為征南大將軍,接替康親王,統領廣西的滿漢大軍,出兵雲南。
同時,他還命令陝西提督趙良棟、將軍王進寶率領漢軍綠旗軍,從陝西出征四川。
明珠聽完這些命令,心中的疑惑愈發加深。
他皺起眉頭,不解地問道:“皇上如此重用綠旗兵,那蒙古兵和滿洲騎兵又該如何安排呢?”
康熙麵帶微笑,語氣輕鬆地說道:“如今吳三桂的軍隊已然兵敗如山倒,此時正是我們重用漢人綠旗兵的絕佳時機啊……”
明珠在一旁附和道:“皇上聖明!隻是微臣擔心,滿人和漢人之間畢竟存在一些隔閡……”他邊說邊將目光投向了高士奇,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康熙自然明白明珠的意思,滿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這確實是個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
然而,他略作思考後,嘴角泛起一抹笑容,說道:“無妨,這樣吧……我們可以給烏拉兵、寧古塔兵、東北諸部滿人旗兵以及蒙古兵發放軍餉,讓他們撤回老家。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滿漢之間的衝突,又能讓漢人綠旗兵有更多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實力。”
接著,康熙話鋒一轉,繼續說道:“當然,這場勝仗的功勞,我們也不能全部歸於滿人,也要適當地分給漢人一些。”
原來,康熙心中早有盤算。
他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漢人綠旗兵參與戰鬥,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漢人攻打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
這其中有兩個好處:其一,漢人大多來自這些地區,對當地的地形較為熟悉,作戰時自然更具優勢;其二,重用漢人可以向世人表明,大清並非不信任漢人,而是對漢人充滿信任。
這樣一來,如果吳軍看到清軍如此重用漢人,想必會有更多的吳軍選擇投降。
高士奇仔細端詳著康熙,似乎瞬間洞悉了他內心的想法。
他迅速揮毫潑墨,將聖旨一揮而就,然後恭恭敬敬地呈給康熙過目。
康熙接過聖旨,仔細審視著上麵的每一個字,微微頷首,表示滿意:“好,就照此頒發吧。”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康熙十九年三月八日。
這一天,寒風凜冽,永定河畔的蘆溝橋在寒風中顯得格外肅穆。
康熙親自率領在京城的王公貝勒們,以及眾多文武重臣,早早地來到蘆溝橋,等候著安親王的到來。
蘆溝橋的十一孔石拱宛如一條蒼龍,橫臥在永定河上,橋麵的花崗岩在晨曦的映照下,泛著淡淡的光芒。
橋兩側的485尊石獅,在薄霧中若隱若現,仿佛在默默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橋梁。
然而,當得知安親王次日才能抵達京城時,康熙並沒有絲毫的不滿或急躁。
他決定在盧溝橋留宿一晚,以顯示對安親王的尊重和重視。
次日清晨,陽光灑在蘆溝橋上,給這座古老的橋梁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康熙率領眾人,迎著朝陽,出城二十裡,去迎接安親王嶽樂和惠郡王勒爾錦。
遠遠地,隻見安親王嶽樂的鐵甲軍陣如滾滾洪流一般,自南方洶湧而來。
馬蹄聲響徹雲霄,仿佛要踏碎這冰凍的大地。
一個月前,康熙特使前往武昌勞軍時,曾賜予安親王一批駱駝,如今這些駱駝依然馱著禦酒,跟隨著嶽樂的軍隊緩緩前行。
然而,儘管有禦酒相伴,嶽樂的眉間卻始終深鎖,似乎有什麼心事縈繞心頭。
他站在高處,極目遠眺,目光穿越重重山巒,最終落在蘆溝橋的方向。
心中暗自思忖著昨日探馬傳來的急報,天子竟然率領諸王大臣出京二十裡親自迎接!這是何等的殊榮啊!
身旁的副將似乎察覺到了他的心思,低聲問道:“王爺,聖眷如此,何故憂心?”
嶽樂緩緩轉過頭,看著副將,沉默片刻後,輕輕摩挲著腰間那條順治皇帝所賜的玉帶,歎息道:“昔年平張獻忠時,先帝曾在太廟賜宴;如今我攻克長沙,皇上卻不惜冒春寒之苦,親自遠迎……這豈不是功高震主嗎?”
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