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消康熙的疑惑,施琅表示願意立下軍令狀,如果授予他專征之權後征台失敗,他願“有功,則賞不及臣之子孫;有罪,則戮及臣之臣身”、“甘受斧鉞”,承擔全部罪責。
其四:詳陳戰備,表明萬事俱備隻欠“專征”
在奏疏中,施琅還詳細彙報了水師訓練、船隻整備、器械製造等工作的進展,表明他已做好一切戰鬥準備,隻等待皇帝授予專征權力和最佳的進攻時機。
“施琅所言,句句在理啊……”康熙喃喃自語道,他長歎一聲,緩緩地半躺在龍椅上,雙眼微閉,陷入了沉思。
他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出施琅所說的話,施琅認為汪洋大海與陸地截然不同,決策者應該根據自己的想法來進攻台灣鄭氏,而不是由陸路指揮大海。
康熙越想越覺得施琅說得有道理,但一想到要將所有的兵權交給施琅,他的心中就有些猶豫。
施琅可是曾經鄭成功屬下的五虎戰將啊!
雖然康熙對施琅有一定的信任,但畢竟施琅曾經是鄭成功的部下,這讓康熙不禁對他的忠誠度產生了一絲疑慮。
而且,朝中的大臣們又會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
他們會不會對康熙將如此重要的兵權,交給一個曾經的敵人表示不滿呢?
此外,還有姚啟聖。
姚啟聖為了收複台灣,可謂是儘心儘力,豁出命了。
他不僅忙前忙後,還不惜散儘家財招募水師兵勇。
這五六年來,姚啟聖為了收複台灣可謂是殫精竭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且,收複台灣的方針大略,也是姚啟聖和康熙二人,經過長時間的商議後才最終確定下來的。
康熙心中暗自思忖著,如果將兵權交給施琅,那麼姚啟聖又該如何安置呢?
他對姚啟聖的能力和忠誠也是非常認可的,這樣一來,豈不是讓姚啟聖的心血都白費了嗎?
如今施琅僅憑一句專征權,就輕易地將姚啟聖給踢出局了?
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姚啟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他是否還能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呢?
這些問題都如同迷霧一般,讓康熙非常的頭疼。
實際上,二人之間的爭端並非偶然,而是圍繞著幾個關鍵問題展開的。
首先是指揮大權的歸屬,誰能真正掌握軍隊的指揮權,這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出兵的時機,何時出兵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需要精確的判斷和決策。
再者,使用什麼季節的什麼風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畢竟風向對於海戰的影響不可小覷。
最後,還有一個爭議點,就是先攻打澎湖還是先攻打台灣。
施琅堅決主張在夏天出兵,並首先攻打澎湖。
他認為夏季的風向和海況更有利於作戰,而且先拿下澎湖可以作為進攻台灣的重要據點。
然而,姚啟聖卻堅持在冬季發兵,直接抵達台灣。
他認為冬季的風浪相對較大,而且是順風作戰,能夠減少軍隊在海上的風險,同時直搗黃龍可以給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圖海的去世,使得康熙深刻認識到收複台灣已經迫在眉睫,而且必須要迅速行動。
因此,康熙對二人的催促也越來越急切,這無疑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施琅在這種壓力下,最終上了這一道折子,請求康熙授予他專征台灣的大權。
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