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繁華熱鬨,並未因皇帝的深居簡出而受到絲毫影響。
街頭巷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無論是唱歌唱曲的、唱戲賣藝的,還是耍把式玩雜技的、逗鳥玩猴子的,都各自施展著自己的才藝,引得路人駐足觀賞,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好不熱鬨。
康熙皇帝在這喧鬨的氛圍中漫步,心情也格外舒暢。
他走走停停,東張西望,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不知不覺間,小半天的時間過去了,康熙感到有些疲憊,便決定找個地方歇歇腳,喝杯茶。
他隨意走進一家小茶館,這茶館規模不大,但布置得頗為雅致。
店內隻有一桌客人,然而,就是這桌客人,引起了康熙的特彆關注。
原來,這桌客人並非尋常之人,他們皆是金發碧眼的洋人,也就是人們口中的“黃毛鬼子”。
康熙一聽他們的談話,便立刻判斷出他們是羅刹國人。
這些羅刹國人原本共有二十一人,他們是在鬆花江之戰中戰敗後,向大清投降的。
被押解到京城後,康熙不僅沒有將他們處死,反而展現出了寬廣的胸懷和仁慈之心,將他們編入了鑲黃旗滿洲都統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
從此,他們便成為了滿洲人的一部分,被稱為“俄羅斯佐領”。
有了軍銜之後,這幫羅刹人便擁有了俸祿和糧餉,這無疑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康熙不僅為他們分配了舒適的住房、充足的食物和保暖的衣服,更是貼心地為他們配備了傭人,以滿足他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
然而,由於這些羅刹人大多是單身,沒有老婆孩子,康熙特意下令釋放了一些女囚犯,並安排她們與羅刹人婚配,使得這些羅刹人能夠組建家庭,過上正常的生活。
按照八旗子弟的待遇領取俸祿後,這幫羅刹人過上了優越的生活。
他們不再為生計發愁,而是儘情享受著各種福利和優待。
不僅如此,康熙還將胡家園一座廢棄的關帝廟改建成了東正教堂,允許他們繼續信奉自己的宗教,這讓他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一絲親切和歸屬感。
當然,康熙也對他們有所限製,除了不準傳教之外,其他方麵都給予了充分的自由。
因此,這些羅刹人在北京城的生活可謂是有滋有味,甚至在這兩年的時間裡,他們還學會了不少漢語,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也變得更加順暢。
然而,對於康熙來說,他安置好這些羅刹人之後,便將他們拋諸腦後了。
直到此時,他才突然想起這些羅刹人,意識到他們在擔任翻譯或者日後的戰爭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康熙悠然自得地坐在一旁,與徐圓夢漫不經心地閒聊著。
而那群羅刹人則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鳥一樣,歡快地交談著,讓人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
就在這時,酒館的門被推開,一個瘦高個男子走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