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安宮漢惠帝時期)
漢惠帝看著天幕上“推恩令合法削弱諸侯”的內容,語氣帶著幾分茫然:“如今朝政多由太後主持,諸侯如齊王、趙王等勢力不小,這推恩令真能管用?”
丞相曹參躬身道:“陛下,推恩令需有強勢君主推行方能見效。如今太後雖掌政,但可先將推恩令的思路記於朝堂典籍。
待將來陛下親政,或有賢君出現,用此法拆分諸侯,必能穩固漢室。”
漢惠帝點頭:“傳朕口諭,令史官將推恩令的三點邏輯整理成冊,藏於長樂宮書房。即便當下不用,也要為漢室留存這‘穩王權的妙策’!”
西漢·長安宮漢文帝時期)
漢文帝看著天幕上“推恩令溫水煮青蛙削弱諸侯”的內容,撫須沉思:“如今吳王劉濞勢力漸大,朕正愁如何應對。這推恩令不直接削藩,卻能慢慢拆分,比晁錯後來的削藩令穩妥多了!”
賈誼躬身道:“陛下,推恩令的妙處在於‘不激變’。吳王等諸侯若反對,便會失了自家子弟之心;若接受,勢力便會逐漸瓦解。臣請陛下,可先在小諸侯中試行類似之策,積累經驗,將來再推廣至大國。”
漢文帝頷首:“準!令太常寺研究推恩令的細節,先在城陽、濟北等小侯國中,允許其子弟分得部分封地,觀察效果。若可行,再逐步推行,保我漢室無諸侯之患!”
西漢·長安宮漢景帝時期)
漢景帝看著天幕上“推恩令避免七國之亂”的內容,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他剛經曆晁錯削藩引發的七國之亂,心中仍有餘悸:“若朕早用推恩令,何至於讓晁錯被殺、將士死傷無數?”
周亞夫躬身道:“陛下,七國之亂雖平,但諸侯仍有勢力。推恩令‘以柔克剛’,比削藩令更得人心。
如今推行,既能安撫諸侯子弟,又能削弱諸侯,正是時候。”
漢景帝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傳朕旨意,令禦史大夫參照推恩令的邏輯,製定‘諸侯子弟分封法案’,允許諸侯將部分封地分給非嫡子,由中央冊封列侯。絕不讓七國之亂的悲劇重演!”
【為什麼東吳的名聲沒有蜀漢好】
【東吳名聲不及蜀漢、曹魏,核心原因在於其缺乏“正統性敘事”支撐與曆史形象定位模糊。
第一點,缺乏正統性敘事的“先天弱勢”
三國時期的“名聲”本質是“正統性”的競爭,而東吳始終未建立起能被廣泛認可的正統邏輯。
曹魏以“禪讓”為名,從漢朝直接接過政權儘管是脅迫),法理上實現了“政權傳承”,符合古代“天命轉移”的政治倫理,且占據中原核心區,天然被視為“天下中樞”。
蜀漢以劉備“漢室宗親”身份為核心,主打“興複漢室”的旗幟,緊扣當時士民對漢朝的情感認同,塑造出“正統繼承者”的悲情英雄形象如諸葛亮“鞠躬儘瘁”),容易引發共鳴。
東吳既無“皇室血脈”,也無“禪讓法理”,本質是“地方割據政權”,其建國邏輯更多是“保據江東”的務實選擇,缺乏能打動後世的“大義”標簽,難以進入“正統敘事”核心。】
【第二點,曆史傳播中的“形象弱化”
後世對三國的認知,高度依賴文學、藝術的塑造,而東吳在其中長期處於“配角定位”
文學載體偏向,最具影響力的《三國演義》以“尊劉貶曹”為基調,核心劇情圍繞蜀漢劉備、諸葛亮)與曹魏曹操、司馬懿)的對抗展開,東吳常被塑造成“中間變量”如赤壁之戰的輔助者、荊州之爭的“獲利者”),缺乏以其為核心的英雄敘事。
人物符號感不足,曹魏有曹操奸雄代表)、司馬懿權謀代表),蜀漢有劉備仁君代表)、諸葛亮智慧代表)、關羽忠義代表),這些人物符號高度鮮明且深入人心;而東吳的孫權偏安之主)、周瑜被演義弱化)、陸遜低調穩健)等,形象不夠極致,難以成為文化傳播中的“核心ip”。
第三點,政權定位的“務實與爭議”
東吳的治國策略以“保境安民、割據自保”為核心,缺乏“統一天下”的野心,這既使其政權相對穩定,也帶來了形象爭議,
進取性不足:曹魏始終以“統一北方、南下滅吳蜀”為目標,蜀漢以“北伐中原”為使命,二者均有“天下視野”;而東吳除早期爭奪荊州外,長期固守江東,後期甚至因內部權力鬥爭如孫權晚年廢立太子)削弱國力,給人“偏安、無大誌”的印象。
倫理爭議點:荊州之爭中,東吳偷襲關羽並將其殺害,這一行為雖符合“務實利益”,卻違背了古代“盟友道義”,也與蜀漢“忠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後世批評東吳的重要倫理依據。】
曹魏·洛陽宮魏文帝曹丕時期)
曹丕看著天幕上“東吳無正統法理”的剖析,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將奏疏擲於案上:“孫權小子,憑江東彈丸之地僭稱吳王,既無禪讓之據,又無宗室之親,也敢與朕、與蜀賊並稱‘三國’?如今看來,其名聲不及我大魏,本是天經地義!”
太尉賈詡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我大魏承漢禪讓,占據中原腹地,乃天命所歸的正統;蜀漢雖扯著‘漢室’旗號,卻不過是偏安蜀地的偽政權。東吳兩頭不靠,隻知固守江東,既無統一天下之誌,又無服眾之理,名聲自然落於陛下之後。”
蜀漢·成都宮漢昭烈帝劉備時期)
劉備凝視天幕中“東吳背盟奪荊州”的倫理爭議,雙手緊握成拳,眼中滿是怒火,拍案道:“孫權匹夫!朕與他結盟抗曹,本以為是唇齒相依,他卻暗中偷襲雲長、奪取荊州,此等背信棄義之舉,怎配得好名聲?!”
東吳·建業宮吳大帝孫權時期)
孫權看著天幕上“東吳偏安無大誌、形象模糊”的點評,麵色鐵青,將茶盞重重頓在案上:“一派胡言!朕承父兄基業,平定江東、奪取荊州,拒曹魏、抗蜀漢,保江東百姓數十年安穩,怎就成了‘偏安無大誌’?”
喜歡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