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太極宮偏殿內,李世民與秦叔寶正商議討伐劉黑闥之事,天幕中李信的事跡浮現。
李世民指著“伐楚兵敗後仍獲啟用”的文字,對秦叔寶道:“秦始皇能不計一敗,繼續任用李信,這份胸襟值得借鑒!如今我軍雖有小勝,但將領難免犯錯,若能給他們改過機會,方能留住人才。”
秦叔寶輕撫長槍,目光落在“項燕偷襲秦軍”上:“李信兵敗,錯在輕敵且未防後路!我等攻打劉黑闥,他常襲擾我軍糧道,需學項燕‘抓敵弱點’,更要學李信的教訓——行軍時必守後路,不可讓敵軍有可乘之機。”
李世民頷首:“你說得極是,既要善用將領之長,也要戒其之短,方能不敗。”
天幕下,上京臨潢府大殿內,遼聖宗耶律隆緒與耶律斜軫看完天幕,耶律斜軫躬身道:
“李信‘迅猛追敵’的打法,倒適合我遼軍騎兵!但他‘輕敵兵敗’的教訓,更需謹記——我軍與大宋作戰,常靠機動性取勝,但若因此輕視宋軍城防,恐會重蹈李信覆轍。”
耶律隆緒盯著“秦始皇仍用李信”的記載,點頭道:“李信有勇,隻是缺了沉穩,若加以引導,仍能成器。
我朝宗室子弟中,也有不少勇猛卻少謀者,當派老將輔佐,如王賁帶李信般,既用其勇,又補其謀,方能成事。”
隨即下令,讓遼軍年輕將領隨老將出征,以李信為戒,戒驕戒躁。
李信早年破燕立功時期,此時的李信剛率軍從燕國薊城凱旋,正於鹹陽城外接受軍民歡呼,天幕中“易水敗燕、追斬太子丹”的記載浮現。
他按在劍柄上的手微微用力,眼中閃過銳光,對身旁親兵道:“行軍打仗,就得快、準、狠!若像老將軍那般步步為營,哪能追得上太子丹?”
待看到自己“成為朝堂矚目年輕將領”的描述,他嘴角揚起笑意:“憑戰功贏得尊重,才是武將該走的路。”
李信伐楚兵敗前夕,李信正於朝堂上力請秦始皇撥二十萬大軍滅楚,天幕中
“年輕氣盛稱二十萬可滅楚”的文字恰好顯現。他話音一頓,餘光掃過殿中沉默的王翦,心中暗道:
“老將軍未免太過保守!楚軍雖眾,卻不堪一擊,二十萬大軍足夠蕩平楚國。”
可當瞥見後續“項燕尾隨突襲、秦軍大敗”的記述時,他臉色驟變,額頭滲出冷汗,方才的傲氣瞬間消散,緊握的拳頭泄露了內心的震驚與不甘。
李信兵敗後隨征時期,李信正隨王賁率軍攻打遼東,天幕中“敗後仍獲啟用、助滅燕齊”的內容映入眼簾。
他勒住馬韁,望著遠處燕軍潰逃的方向,長舒一口氣:“陛下未因一敗棄我,已是恩典。”
身旁的王賁拍了拍他的肩:“你勇猛有餘,隻是此前少了些沉穩。”
李信點頭:“若非伐楚之敗,我仍不知‘驕兵必敗’的道理。如今跟著你,才算懂了‘謀定後動’的重要。”
天幕繼續放出介紹【群星璀璨之秦朝名將傳武將蒙氏三人蒙驁蒙恬蒙毅文臣){ps:直接忘了這個人了直接放到這裡了就。}】
秦朝,鹹陽宮大殿內,秦始皇嬴政看著天幕中“蒙氏三人”的介紹,目光變得深邃。他輕撫著龍椅扶手,喃喃道:
“蒙氏一門,三代忠良,為我大秦立下赫赫戰功。”
身旁的李斯躬身道:“陛下,蒙驁征戰四方,攻城略地;蒙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蒙毅忠君體國,為陛下出謀劃策。此三人皆是我大秦之柱石。”
嬴政點頭,“蒙驁老將軍雖已故去,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蒙恬如今鎮守北疆,保我大秦邊境安寧;蒙毅在朕身邊輔佐,忠心耿耿。”
【蒙驁是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一生為秦國攻取韓、趙、魏三國七十餘城,顯著削弱了三晉實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蒙驁本是齊國人,後西入秦國侍奉秦昭襄王,此後曆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是秦國長期對外征戰的核心將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