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許昌丞相府
曹操手撫案上《管子》竹簡,目光落在天幕“晏子使楚”的片段,指尖輕叩案幾,對郭嘉笑道:“晏平仲以口舌卻強敵,比之蘇秦、張儀的縱橫之術,更顯沉穩務實——既不失國體,又不激爭端,這等‘辯而不躁’的本事,才是真謀士所為。”
郭嘉折扇輕搖,指著“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字句接話:“丞相常歎‘亂世需節儉以養兵’,晏子身為上大夫卻躬行簡樸,恰如丞相‘割發代首’嚴律己,這等表率之力,遠勝千言詔令。隻是那齊景公雖聽其勸,卻難改奢靡本性,倒不如丞相既能納賢言,又能身體力行。”
曹操聞言大笑,又看向“君以民為天”的字句,神色漸沉:“齊失霸業,非無賢臣,乃君心搖擺耳。我若得天下,必學晏子‘以民為本’,更要學齊桓公‘放手任賢’,絕不讓‘親小人遠賢臣’的舊事重演。”
唐·長安大明宮
李世民指著天幕中宴嬰“勸諫景公輕徭薄賦”的內容,對房玄齡、杜如晦道:“朕登基之初,便效仿晏子‘薄賦斂、省徭役’,才有了如今的貞觀氣象。
你們看,晏子輔三朝而齊國穩,正如同你們二人輔佐朕——賢臣遇明君,方能成大事啊!”
房玄齡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晏子‘重禮卻不僵化’,恰如我朝‘依律治國卻兼聽民意’;他彈劾梁丘據,又如魏徵直言進諫,都是為了社稷安穩。
隻是晏子雖能平衡卿大夫專權,卻難阻陳氏漸強,可見治國不僅要靠賢臣,更要定好製度,防患於未然。”
天幕繼續【如果趙構全力支持嶽飛,北伐會怎樣?】
明朝,朱元璋看著天幕上的標題,開口道“這趙構若全力支持嶽飛,北伐或許大有可為。嶽飛乃當世名將,其嶽家軍戰力非凡,若有充足支持,收複失地並非難事。”
朱元璋雙手抱胸,眼中閃過一絲銳利。劉伯溫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所言極是。嶽飛有勇有謀,且一心為國,若趙構能摒棄雜念,全力支持,先可奪回被金兵侵占的中原之地,再圖恢複舊都。
但臣以為,即便北伐成功,仍需提防武將功高震主之患。當年宋朝便因重文輕武,才致使國力不振,如今若武將權力過大,也可能危及朝廷。”
朱元璋微微點頭,沉思片刻道:“你說得有理。不過若趙構能善用嶽飛,平衡各方勢力,定好規矩,北伐成功後也能穩固江山。
隻可惜曆史上趙構昏庸,錯失良機。”說罷,又將目光投向天幕,期待著後續的展現。
【ps:根據當時的曆史背景分析)
結合南宋初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核心背景,即便趙構全力支持嶽飛北伐,也難以實現“收複中原、直搗黃龍”的理想結局,更可能陷入“長期拉鋸戰拖垮南宋,或因內部矛盾提前崩潰”的困境,核心原因可歸結為三個無法逾越的現實短板。
軍事層麵:兵種劣勢與後勤死局,北伐難破金軍根基。
南宋的軍事短板是“先天缺陷”,並非趙構“全力支持”就能彌補。
兵種差距無法逆轉:金軍以重裝騎兵“鐵浮圖”“拐子馬”)為核心,機動性、衝擊力遠超南宋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且華北平原是騎兵天然戰場,嶽飛北伐深入後,軍隊易被金軍迂回包抄如郾城大捷後,嶽飛仍需分兵防範糧道被斷)。
即便嶽飛能打贏局部勝仗,也無法徹底摧毀金軍騎兵主力,北伐隻會陷入“贏一時、耗全局”的拉鋸——金軍可依托黃河以北的基地反複補充兵力,南宋卻需從江南長途調兵,損耗遠大於金軍。】
【後勤必然率先崩潰,北伐需從江南經淮河、黃河輸送糧草,線路長達千裡,且金軍常用騎兵劫掠糧道曆史上金軍多次襲擾南宋後勤)。
南宋初期因戰亂人口銳減僅為北宋的13),財政收入本就匱乏,全力北伐會讓軍費開支飆升如士兵糧餉、武器製造、運輸成本),朝廷要麼加重賦稅引發民變當時鐘相、楊幺起義已爆發,會更快擴大),要麼因糧斷導致軍隊嘩變,最終北伐軍不戰自潰。】
【政治層麵,內部矛盾激化,朝廷先於戰場失控。
趙構“全力支持”的前提,是壓製主和派、放權給武將,但這會直接撕裂南宋統治根基。
主和派反撲與中樞內鬥,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背後是江南士紳、官僚等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承擔北伐的賦稅與風險,即便趙構支持嶽飛,他們仍會通過截留軍餉、彈劾主戰派、散布“北伐必敗”謠言等方式阻撓,甚至可能勾結金軍曆史上主和派本就有妥協傾向),導致朝廷政令混亂,前線與中樞脫節——嶽飛即便有兵權,也會因後方掣肘難以施展。
武將權力失控的致命風險,南宋因“苗劉兵變”趙構曾被武將軟禁)對武將極度警惕,全力北伐需賦予嶽飛“人事任免、財政支配、軍事指揮”的絕對權力如掌控淮西、京西等多支軍隊),這會觸發“皇權對軍權的猜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要麼趙構因忌憚誅殺嶽飛即便支持北伐,皇權邏輯仍會讓他防範“功高震主”),要麼嶽飛因兵權過重成為“唐末藩鎮”,引發內部戰亂——無論哪種,都會讓南宋先從內部垮掉。】
【從國力層麵來看,江南一隅的家底,撐不起長期北伐。
南宋的核心根基是“江南局部穩定”,全力北伐會徹底摧毀這一基礎。
經濟徹底破產:南宋財政主要依賴江南賦稅,全力北伐的軍費會讓財政赤字急劇擴大,朝廷隻能通過“增稅、濫發紙幣會子)”轉嫁危機,最終導致通貨膨脹、民生凋敝——農民會因賦稅過重大規模起義,江南的穩定局麵被打破,南宋連“偏安”的根基都會喪失。】
【南宋若陷入北伐泥潭,除了金軍的正麵打擊,西夏可能聯合金軍夾擊西夏與金本就有同盟關係),而北方的蒙古部落雖當時未崛起,但已開始活躍)也可能趁虛南下,南宋會陷入“腹背受敵、內外交困”的絕境,大概率比曆史上的1279年更早滅亡。
綜上,趙構“全力支持嶽飛北伐”的理想結果,需要南宋具備“經濟充裕、內部團結、軍事碾壓金軍”三個前提,但這三個前提在當時均不成立。
對南宋而言,“有限抵禦、偏安江南”是基於現實的無奈選擇,而“全力北伐”本質是“以卵擊石”,隻會加速自身崩潰,而非改寫曆史。】
宋·開封皇宮北宋仁宗時期)
趙禎眉頭微蹙,看著天幕中“重文輕武致國力不振”的點評,對範仲淹道:“我朝雖重文治,卻也需強武備。
嶽飛之勇、嶽家軍之銳,若在我朝,當委以重任,再輔以良臣理財、整軍,或可成事。可南宋初建,根基太淺。”
範仲淹輕歎:“陛下仁厚,卻不知亂世與承平不同。仁宗朝有百年積累,尚可養兵;南宋剛失中原,人口、賦稅銳減,全力北伐便是竭澤而漁。
且我朝‘將從中禦’之製,本就防武將專權,趙構若放權給嶽飛,恐重蹈唐末藩鎮覆轍;若不放權,嶽飛又難施展——此乃兩難之局。”
趙禎默然,再看“民變”分析,低聲道:“百姓安居樂業,方能支持北伐。若賦稅過重,逼反百姓,即便收複中原,又有何用?”
元·大都皇宮
忽必烈指著天幕中“金軍依托北方基地補充兵力”的論述,對伯顏道:“我蒙古大軍當年滅金,先取遼東、斷其退路,再以騎兵迂回包抄,方得成功。
南宋步兵深入北方,既無騎兵牽製,又無基地補給,如何與金軍周旋?”
伯顏躬身:“大汗所言極是。我蒙古騎兵來去如風,劫掠糧道易如反掌。南宋後勤千裡轉運,本就是致命弱點。
即便嶽飛能打贏幾場勝仗,金軍隻需斷其糧道,嶽家軍便不戰自潰——此乃‘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忽必烈冷笑:“趙構若全力支持,不過是讓南宋滅亡更快。我蒙古當年滅宋,正是借南宋內部不和、國力耗竭之機。若南宋陷入北伐泥潭,我軍便可趁虛南下,何愁江南不平?”
喜歡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