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明成化年間,蘇州府吳江縣有個秀才姓沈名粲,表字文華,生得眉目疏朗,性情豪宕。祖上原是金陵富戶,到他父親手裡遷來吳地,開得三間綢緞鋪麵。這沈秀才年方廿二,父母早亡,娶妻王氏乃同裡王員外之女,頗識詩書,夫妻兩個舉案齊眉,真似梁鴻孟光一般。
這一日正值清明,沈粲攜妻往支硎山掃墓。歸途見山坳裡圍著一夥人,內有嗚咽之聲。分開眾人看時,卻是個白頭老嫗抱著個少女痛哭。問起緣由,方知是江西流民,老漢病故途中,欠下寺僧三貫錢,要將這十五歲的女兒抵押為傭。沈粲見那女子衣衫襤褸卻眉目清秀,歎道:“恁般年紀就要骨肉分離,豈不痛煞!”當即解囊代還了債,又贈五百文錢與老嫗做盤纏。母女兩個叩頭泣謝,問恩公姓名不肯說,隻得望空拜了四拜方去。
誰知這一樁善舉早被個遊方道士看在眼裡。那道人鶴發童顏,執個“鐵口直斷”的布幡,上前揖道:“相公積此陰德,當有奇報。貧道觀你山根隱現青氣,月內當有水火之厄,然終得貴人化解。”沈粲隻道是江湖套話,笑笑便攜妻歸家。
不覺過了旬日。這夜沈粲在書房讀書,忽聞窗外異香撲鼻。推窗看時,見院中老槐樹下瑩瑩有光。取鍬掘之,三尺下得個陶甕,內貯白鏹十錠,估摸有五百兩之數。夫妻大驚,焚香祝曰:“不知何方神明所賜,我夫婦當取百兩濟貧,餘者暫存以觀天意。”
次日街坊間沸傳,說洞庭西山茶商遭劫,失的正是五百兩雪花銀。裡甲挨戶查問,查到沈家,見了甕中銀兩數目相符,不由分說竟將沈粲扭送衙門。那縣官姓胡,最是昏庸,見贓物確鑿,便用夾棍逼供。沈粲是個文弱書生,哪裡熬得過,隻得屈打成招,問成死罪監候。
王氏變賣家產上下打點,才知那茶商實是蘇州通判妻弟,故意做局訛人。可憐沈家三間鋪麵儘數折賣,仍湊不足五百兩之數。王氏每日以淚洗麵,忽憶起清明那日道士所言“水火之厄”,乃典當釵環換得香燭,往玄妙觀求簽。
才至山門,恰遇個癩頭和尚化緣。見王氏哭泣,和尚擊缽歌曰:“禍福無門惟自召,明珠出海耀穹霄。欲解倒懸須往南,相逢不是在今朝。”王氏心知有異,忙問:“師父說往南,南至何處?”和尚大笑:“遇水則止,見橋則停。”言訖飄然而去。
王氏歸家,將婢女秋月寄與鄰舍,自家收拾細軟徑往南行。走至嘉興府地界,遇著條闊江,名喚錢塘支流。岸邊有座石橋,橋頭挑個酒幌子。王氏饑渴,進店要碗麵吃。卻見櫃台裡坐著個婦人,正是清明所救的老嫗!
原來這老嫗姓趙,那日得救後帶女兒南下投親,恰表侄在此開酒店,便留下幫襯。聞得恩公遭難,趙嫗跌足歎道:“天道何無眼!”急喚女兒玉娘出來拜見。玉娘如今穿戴整齊,竟是個標致人物。母女二人將王氏留住,趙嫗道:“娘子莫慌,老身表侄與按察使司周大人有舊,明日便去說情。”
卻說這周按察使乃是清正之官,得信後暗訪吳縣,查明通判妻弟勾結茶商誣告之事。當即釋放沈粲,反將貪官墨吏問罪。沈粲出獄歸家,見門戶蕭索,正自淒惶,忽聞門外車馬聲。隻見王氏錦衣歸來,後隨著趙嫗母女並十餘挑嫁妝箱籠。原來周按察使憐他冤屈,贈銀三百兩;那趙嫗竟將玉娘許與沈粲為妾,自出妝奩二百兩。夫妻重逢,悲喜交集,當晚重整家園,又納了玉娘,竟成一段奇緣。
這玉娘雖出身寒微,卻聰慧異常,工刺繡,通算學。進門後協助王氏打理家務,不上半年,將典賣的鋪麵儘數贖回。又教沈粲販些蘇繡到金陵發賣,獲利倍蓰。恰逢朝廷開海禁,玉娘道:“相公何不販些生絲往漳州與番商貿易?”沈粲依言,果然得利千金。自此家業複興,勝過父母在時。
忽一日有海外番船泊於劉家港,船主竟是暹羅國貢使,欲購大宗宋錦。城中綢緞鋪俱吃不下這生意,獨沈家因玉娘早有預備,庫中積貨充足。番使大喜,以珊瑚明珠相易,價值萬金。沈家頓時成吳江首富,起宅買田,好不氣象。
這年重陽,沈粲在拙政園設宴,邀舊日同窗。席間有個姓錢的秀才,見沈家豪富,玉娘美貌,暗生妒心。酒過三巡,錢生故意道:“沈兄可知近日官府查緝白蓮教?有妖人匿於城南,聽說常用甕罐埋符咒...”沈粲聞言色變,因想起當年槐下得銀之事。玉娘在屏風後聽見,急使丫鬟喚沈粲入內道:“禍事將至,那人分明暗指咱家得銀蹊蹺。”
果然三更時分,突有衙役叩門,稱奉知府令搜查妖物。原來錢生竟去首告,說沈家以妖術得財。差役掘地三尺,卻在槐樹下又得一甕,內無銀兩,隻有塊石碑刻著八字:“嘉靖三年,沈氏藏銀”。眾人皆驚——嘉靖至今已四十餘載,分明是沈粲祖父所藏。知府聞報慚愧,反責錢生誣告,打了他三十大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此一事,沈粲愈敬玉娘先見之明。忽有日門前來了個癩頭和尚,玉娘見之驚呼:“此即昔日指點恩母的高僧!”夫妻忙迎入廳堂奉茶。和尚笑道:“施主可還記得清明道士之言?彼乃呂祖化身,特來試你心性。今磨難已過,當享福報。”又對玉娘道:“汝本瑤池侍香玉女,因動凡心墮此塵劫。廿年後八月望,當有仙舟接引。”言畢化作清風而去,滿室異香三日不散。
自此玉娘常齋戒誦經。光陰荏苒,果然廿年後中秋夜,玉娘沐浴更衣,謂沈粲道:“今當彆矣。”忽見江上駛來七彩畫舫,仙樂悠揚。玉娘登舟含笑,漸入雲霄不見。沈粲與王氏壽至耄耋,子孫滿堂。其子後來官至布政使,皆因玉娘所積陰德所致。
後人有詩讚雲:“善心一動天自知,巧施恩澤獲仙芝。莫道幽冥無報應,明珠出海耀門楣。”這正是:惻隱心腸動上蒼,槐蔭埋玉現禎祥。世間誰解循環理,且看璿樞轉法章。
再說萬曆年間,南京應天府有個監生姓馮名國用,娶妻徐氏。這馮監生家道殷實,卻在花柳叢中結識個妓女董賽賽,迷戀不過,竟典田賣屋要為贖身。徐氏苦勸不聽,反被休棄歸家。
那董賽賽原是個煙花領袖,見馮監生囊橐將儘,漸漸冷淡。馮監生氣出一病,臥床不起。董賽賽竟卷了剩餘金銀,與舊相好私奔去了。馮監生又悔又恨,病勢轉沉。這日昏聵中見個金甲神人喝道:“汝本有科第之份,因棄賢妻寵娼妓,削去祿籍。若得徐氏回心轉意,尚有生機!”
驚醒後汗流浹背,急央鄰舍去徐家說合。那徐氏自被休後,父母逼其改嫁,執意不從,每日紡織度日。聞前夫病危,歎道:“夫妻一場,豈忍坐視?”竟收拾妝奩再嫁之資,請醫購藥往馮家來。
馮監生見賢妻如此,抱頭痛哭。徐氏親奉湯藥,三月後漸愈。馮監生自此收心讀書,次年竟中舉人。赴京會試途中,於黃河渡口救起個落水少年,卻是當今首輔張居正遠侄。張首輔為報恩情,點他二甲進士,授杭州通判。
徐氏隨任所,一日遊西湖,見個婆子賣女葬夫。惻隱之心買下此女,取名素娥。這素娥長到十六歲,容貌秀麗,更奇的是夜間周身有光。有遊方和尚見之,合掌道:“此乃舍利轉世,當配貴人。”
時值張首輔六十壽辰,馮通判攜家眷往賀。宴間素娥代徐氏獻繡屏,張首輔見其容止非凡,問知緣故,遂為幼子求婚。原來首輔幼子張懋修正是新科狀元!素娥嫁入相府,夫妻恩愛。後張懋修官至禮部尚書,素娥封一品夫人,皆感徐氏再造之恩。
馮通判任滿致仕,與徐氏歸老金陵。壽誕之日,忽有仙鶴銜丹書至,雲:“徐氏本瑤池仙姑,因憐世人之苦,特降凡間以彰善報。”夫妻同登百歲,無疾而終。這真是: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莫道眼前無顯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看官聽說:沈粲因一念之善得仙姬相助,馮監生棄惡從善獲賢妻匡扶。可見人生在世,貴乎心術端正。正如佛家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有詩為證:
璿樞默默轉洪鈞,禍福無門人自尋。
亭畔埋金終顯報,樓頭棄婦竟回春。
仙娥解佩酬仁德,浪子回頭沐聖恩。
試看冥冥天道近,勸君且惜眼前人。
這首詩畢,仍說一段奇事。話說嘉靖四十三年,山東濟南府有個柴薪商人喚作劉大,每日入山砍樵。這日雨後,見崖畔塌陷,露出個古洞。進去看時,內有石室,貯著十二口鐵箱。打開儘是金銀珠寶,上有銘文“大齊顯德年間敕藏”。
劉大原是誠實人,不敢自取,報與知府。那知府卻生貪念,隻給十兩銀子打發,暗將財寶獻與嚴嵩父子求升遷。嚴世蕃大喜,授他江南鹽道。誰知赴任途中,船翻溺斃,金銀儘沉江底。
嚴府派家奴來取寶,開箱竟變作毒蛇,咬死數人。嚴世蕃怒,欲治劉大欺瞞之罪。差役到時,劉大早已舉家遷移,隻留書曰:“寶物乃天賜忠良,奸相取之必遭天譴。”果然次年嚴嵩倒台,所有家產抄沒入官。
那劉大逃至終南山,遇個全真道士。原來道士早算定前緣:劉大乃唐時諫臣劉蕡轉世,洞中財寶實為黃巢所藏,本當助忠良之後。遂教劉大習武,後投戚繼光軍中抗倭,累功至參將。其子劉顯更成為萬曆朝名將,這是後話。
再說那十二箱財寶,嘉靖帝命人打撈,竟得十五箱,多出三箱前朝玉冊。遂建寶庫藏之,充作軍餉。後滿洲興起,此庫支邊費十年之久。可見天物自有定數,非小人所能覬覦。
這段故事名為《沈粲埋金獲仙眷,劉大還寶做將軍》。看官們須知: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勸君諸事但求心安,莫問前程吉凶,自然福壽綿長,子孫昌盛。詩雲:
青鸞銜詔下雲衢,因果從來信不虛。
金穴自歸忠烈裔,仙槎終接善良居。
嚴相貪寶終亡身,劉公還金竟得珠。
試看古今天地理,昭昭毫發豈模糊?
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