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貞觀年間,河東道並州地界有一書生姓柳名毅,表字文遠。其祖上曾任隋朝郡丞,至父輩家道中落,唯餘城西老宅一所,薄田三十畝。柳生年方弱冠,生得眉目疏朗,胸藏錦繡,雖困於場屋十載,然誌節不改,每日手不釋卷,隻待春闈大比。
這年隆冬,柳毅欲赴京兆訪友論學,恰逢大雪封路,遂改道經終南山而行。但見千峰裹素,萬壑鋪銀,行至日暮忽見鬆林深處透出燈火。近前乃是一處道觀,匾額題“清虛觀”三字,叩門良久,方有青衣道童應門。
“貧生迷途,乞借寶觀一宿。”柳毅躬身作揖。
道童側身相讓:“師尊早吩咐今日有客至,請隨我來。”
轉過三清殿,見一老道坐於蒲團,鶴發童顏,手執麈尾。柳毅忙行弟子禮,老道笑曰:“郎君不必多禮,貧道昨夜觀星,見文曲光照終南,便知有緣人至。”遂命童子備齋飯,又取山醪共飲。
酒過三巡,老道忽言:“郎君此去長安,當有奇遇。然切記遇紅則止,遇白則行,遇環則取,遇玦則舍。”柳毅欲再問,老道已閉目入定,隻得歇下。
次日辭彆,行不出三裡,忽聞林中有嗚咽之聲。撥開枯枝,見一白狐陷於獵戶陷阱,後腿鮮血淋漓。柳毅心生憐憫,解下腰間絲絛為狐包紮,又尋來草藥搗碎敷之。那白狐竟似通人性,前爪合十作揖,倏爾竄入深林。
及至山麓,見一酒旗招展,店招書“紅泥居”三字。柳毅忽憶“遇紅則止”之語,遂入店打尖。正飲酒間,忽聞街市喧嘩,但見十餘惡奴追打一老翁。柳毅拍案而起:“光天化日,豈容逞凶!”
為首惡奴嗤笑:“窮酸莫管閒事!這老兒欠我家員外債錢,拿他孫女抵債乃天經地義!”
柳毅傾囊取出赴京盤纏:“這些可夠償債?”
惡奴掂量錢袋,啐道:“區區三十貫,尚不及零頭!”言罷又要動手。忽聞鸞鈴聲響,一隊官差馳至,為首捕頭大喝:“何處狂徒,敢在京畿之地撒野!”惡奴見官,頓時作鳥獸散。
老翁跪地泣謝:“恩公大德,老朽沒齒難忘。隻是那些是崔府惡仆,恐不肯乾休...”原來老翁姓馮,以燒陶為生,子媳早喪,唯與孫女紅玉相依為命。因借崔府印子錢治孫女兒疾,利滾利竟至百貫。
柳毅扶起老翁,忽見店內轉出一少女,荊釵布裙難掩殊色,襟前佩一環狀白玉,正是紅玉。四目相對時,柳毅懷中忽有熱流湧動——原是離觀時老道暗塞的玉符發燙,正應了“遇環則取”之兆。
當夜宿於馮家,紅玉親奉羹湯。柳毅見茅屋四壁,唯案頭鎮紙殊為奇特:半環形玉玦,色如凝脂,卻刻著晦澀符文。馮翁歎道:“此乃家傳之物,據說能辟邪,可惜隻剩半玦...”
更深時分,忽聞蹄聲如雷。崔府惡奴竟勾結衙役,以“通匪”罪名拿人。柳毅欲理論,反被鐵鏈加身。混亂中紅玉急將玉玦塞入柳毅懷中,低語:“恩公持此物往城南尋鄭禦史...”
黑牢之中,柳毅把玩玉玦百思不解。忽見玦上符文微亮,牆角的鼠蟻竟紛紛退避。三更時分,牢門悄開,一獄卒低語:“鄭禦史命小的來救先生。”方知紅玉所言非虛。
原來鄭禦史曾受馮家恩惠,見玉玦如見信物。聽聞崔府惡行,勃然大怒:“崔家外戚竟猖獗至此!”遂修書命柳毅攜往長安拜謁房相。
柳毅辭行前再見紅玉,少女垂淚:“此去前程萬裡,願君善自珍重。”解下胸前玉環相贈:“環者還也,望君早還。”柳毅鄭重係於內衫,忽覺懷中半玦與玉環相觸,竟隱隱生溫。
入得長安,柳毅依禮帖拜謁房玄齡。房相觀書沉吟良久:“崔氏雖跋扈,然其女為宮中昭儀,須得從長計議。”遂留柳毅在相府謄抄文書。
一日,吐蕃使臣獻寶,中有九曲琉璃屏風,欲難滿朝文武。眾臣皆惑於屏風暗藏偈語,唯柳毅解其奧義——原是終南老道曾授《璿璣圖說》,正可破此謎。太宗大悅,欲賜官職,柳毅卻道:“臣不敢邀功,唯願陛下整飭吏治,使百姓不受豪強之苦。”
事後房相私語:“小子頗有風骨,可願任監察禦史?專司查辦崔氏一案。”柳毅正色拜謝:“固所願也!”
卻說柳毅明察暗訪,得崔府罪證累累。那崔國舅竟私通突厥,暗販鹽鐵。正當要收網時,忽有刺客夜襲禦史廨。柳毅格鬥中墜入曲江,恍惚見白影托身,竟漂至樂遊原而免於難——應了“遇白則行”之兆。
然案卷儘毀,證人亦滅口。柳毅鬱結於心,病倒館驛。朦朧間見終南老道入夢:“玉玦不全,難破邪祟。可記白狐報恩否?”驚醒後窗外白影一閃,案頭竟多了一卷賬冊——正是崔府與突厥往來密賬!
原來自從柳毅出任禦史,紅玉日夜繡帕換錢,暗中收集罪證。那日偶遇當年所救白狐,竟引她至終南山洞,尋得賬冊藏處。此事被崔府察覺,派高手追殺。紅玉攜賬冊奔逃時,失足墜入渭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柳毅得賬冊如得神助,連夜叩闕麵聖。太宗震怒,下旨查抄崔府。然紅玉卻杳無音信,隻在渭水河灘覓得她常佩的玉環。柳毅握環痛哭,方知少女情深至此。
崔氏既倒,柳毅升任侍禦史。然他辭官不受,隻求任並州司馬——欲返故鄉尋紅玉蹤跡。同僚餞行時皆歎:“柳禦史年少高位,何苦自請外放?”唯房相撫須微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柳毅歸並州,重修清虛觀,又捐俸建義學。每逢休沐必往終南山,盼能再遇老道解惑。三年後的上巳節,柳毅巡縣至靈石鎮,忽見人群簇擁一女子施藥。那女子麵覆輕紗,腕間係著半塊玉玦...
原來當日紅玉落水,被雲遊終南的老道所救。因傷重失去記憶,唯記得要送玉玦給重要之人。老道遂收為弟子,傳授醫術。今日恰逢玉玦感應發熱,方循跡而來。
柳毅急取懷中半玦,兩相合一竟嚴絲合縫!玦中顯出血色符文,老道忽從人群走出,麈尾輕拂:“塵緣已續,靈玦重圓。爾等本有三世姻緣,隻因前世汝為樵夫誤傷其狐身,故有此劫。今功德圓滿,可續鸞盟。”
紅玉頓時憶起前塵,淚如雨下。二人終成眷屬,柳毅更從玉玦中發現前朝秘藏,購糧賑災,活民無數。此後官至刺史,政通人和,被百姓稱為“玉玦太守”。夫婦皆得高壽,同日無疾而終。歿後玉玦化作白氣升天,後人常見雙白狐遊於終南山,見者必得福緣。
此正應了:
終南謫仙指迷途,渭水萍蹤證素心。
玉玦圓時風塵淨,白狐報恩三世深。
莫道因果無循跡,須知仁義即玄機。
千古煙霞說奇遇,猶記雙狐拜月吟。
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