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唐開元年間,長安城西有處宅邸,朱門碧瓦,庭植雙桂,乃是吏部侍郎裴光庭之宅。這裴公原配早喪,續弦鄭氏,乃滎陽望族之女,性頗妒忌。裴公前妻留有一子,名喚裴謙,年方十九,生得眉目疏朗,性情溫良,終日閉戶讀書,不求聞達。那鄭氏亦育一子,取名裴讓,年尚垂髫,嬌慣異常。
這日正值寒食,裴謙攜老仆裴福至曲江池畔踏青。但見柳煙漫堤,桃花照水,遊人士女如雲。忽見一老嫗踉蹌跌入池中,眾人嘩然驚散,唯裴謙疾步上前,與裴福合力救起。老嫗衣衫儘濕,懷中卻緊抱一錦匣不放手。
裴謙溫言道:“老人家可曾傷著?且隨我到亭中稍歇。”遂解下外袍為老嫗披上。老嫗凝視裴謙麵容,忽垂淚道:“郎君善心,老身感佩。此匣中乃先夫遺物,若今日失落,九泉之下無顏相見。”語畢開啟錦匣,內盛一枚白玉蟾蜍,雕工精絕,蟾目以赤珠鑲嵌,瑩然有光。
老嫗道:“此物乃太宗朝西域貢品,先夫隨李靖大將軍征突厥時,聖上親賜。今觀郎君仁厚,老身願以此相贈。”裴謙堅辭不受。推讓間,忽聞馬蹄聲急,十餘騎馳至,當先一人紫袍玉帶,竟是當朝宰相李林甫之侄李嶸。此人素稱“長安一害”,縱奴行凶,百姓避之如虎。
李嶸揚鞭指玉蟾:“老虔婆,昨日不肯賣此物,原來在此私相授受!”遂令惡仆搶奪。裴謙將老嫗護在身後,正色道:“天子腳下,豈容強奪?”李嶸冷笑:“裴家郎君?你父見我家叔父尚需躬身行禮,爾敢攔我?”忽瞥見裴謙腰間佩玉,嗤笑道:“破落戶也學人佩玉?”竟揮鞭擊之,玉佩應聲而碎。
此時忽聞鐘鳴,眾人皆驚——原是金吾衛巡街將至。李嶸悻悻然道:“且記下這筆賬!”率眾呼嘯而去。老嫗歎道:“累及郎君矣。此玉蟾有靈,郎君善藏之。”強塞裴謙懷中,倏忽消失在人群之中。
裴謙歸家,夜不能寐。取出玉蟾把玩,見蟾底鐫有細小篆文:“月滿則盈,慧極必傷”。忽聞窗外異香撲鼻,推窗見庭中桂樹下立一緇衣道人,鶴發童顏,稽首道:“公子既得玉蟾,便是緣法。此物可鑒人心,然福禍相倚,慎之慎之。”言畢化作白鶴衝天而去。裴謙驚疑不定,乃將玉蟾藏於匣中秘不示人。
卻說這日吏部考功司主事張望之宴請同僚。席間談及今歲進士科考,李林甫欲薦其侄李嶸為狀元。裴光庭默然不語,忽有侍從來報:裴謙前日衝撞李府公子,李相震怒。裴公歸家即召裴謙厲聲斥責,鄭氏在旁添油加醋:“謙兒平日看似老實,原來在外惹是生非!”竟命家仆杖責二十。裴謙傷口潰爛,高燒三日,幸得老仆裴福暗中求醫問藥,方得保全性命。
養傷期間,忽有神秘女子每夜隔窗投藥。裴謙疑為狐仙,某夜強撐伏於窗後,見一素衣女子悄然置藥於窗台,月光下麵容皎潔如蓮。裴謙輕咳一聲,女子驚走,落下一方鮫綃帕,上繡並蒂蓮,角綴“素娥”二字。
轉眼春闈將至,裴謙傷愈赴考。策論題為《平戎策》,眾舉子皆頌天朝威儀,唯裴謙以漢末五胡亂華為鑒,諫言邊鎮節度使權責過重。考官皆變色,獨禮部侍郎顏真卿擊節稱善。放榜之日,裴謙竟中探花。李嶸雖得狀元,然長安士林皆知其實,街頭童謠傳唱:“李樹花,裴家果,金鑾殿上真假顛。”
瓊林宴上,李嶸故意打翻酒盞汙裴謙衣袍。裴謙避至後園,忽聞女子啜泣聲。循聲見一女子被困枯井,急取藤蔓救之,竟是那夜送藥女子。女子自稱素娥,原為教坊司樂伎,因不願為李嶸妾室遭囚於此。正言語間,聞人聲喧嘩,李嶸率眾而來,誣裴謙私會官妓。
危急時,忽聞內侍高呼:“顏大人到!”顏真卿正陪同一青袍官員踱來,竟是微服巡訪的監察禦史韓愈。韓公細詢情由,素娥泣訴遭遇。韓愈勃然:“朗朗乾坤,豈容逼良為賤!”李嶸悻悻退去。韓愈對裴謙頷首:“早聞探花郎策論驚人,果然見識不凡。”
裴謙歸家,夜半聞叩窗聲。素娥悄至:“妾本蘇州刺史陸明之女,三年前父親遭陷害流放,妾沒入教坊。今聞李府欲對郎君不利,特來相告。”言畢匆匆離去。次日果有禦史台吏卒至裴府,言裴謙試題涉嫌泄密,鎖拿入獄。
裴福急尋顏真卿相助。顏公蹙眉:“此案由李林甫親審,恐難轉圜。”忽有門吏報一遊方道士求見。道士入內揖曰:“貧道知裴公子蒙冤,今獻一計。”遂取出一枚與玉蟾極為相似的贗品,“真蟾可藏於大理寺獄神像下,待時機至自有分曉。”
裴福依計而行。卻說裴謙在獄中,忽見獄神像後透出瑩光,取視竟是玉蟾。當夜月華滿室,玉蟾竟吐人言:“君可見蟾腹中物。”裴謙旋開蟾腹,得素絹一卷,詳載李林甫勾結節度使安祿山之密。正驚駭間,聞獄卒呼:“裴謙轉押刑部!”忙藏玉蟾於懷。
轉押途中,忽遇蒙麵人劫囚。為首者竟是素娥,原她乃江湖俠女“玉麵羅刹”,專劫貪官汙吏。救裴謙至終南山中秘宅,方道實情:“家父實為前任監察禦史,因查李林甫罪證遭害。妾混入教坊隻為搜集證據。”二人夜探李府彆業,聽得李嶸與安祿山使者密謀:欲借狩獵之機行刺太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次日驪山狩獵,裴謙喬裝衛士隨駕。忽有猛虎直撲太子,千鈞一發之際,裴謙以玉蟾擲虎眼——原來玉蟾乃玄鐵所鑄,重逾金石。虎目吃痛偏撲,竟將旁側李嶸壓於身下。侍衛亂箭射虎,李嶸重傷瀕死,緊抓裴謙衣袖嘶聲道:“書房...暗格...”氣絕身亡。
李林甫痛失愛侄,疑裴謙所為卻苦無實證。忽有吐蕃使節朝貢,獻寶中有玉蟾一對,言此乃吐蕃國寶,失竊多年。李林甫趁機發難,誣裴謙盜取國寶。聖命徹查,果從裴宅搜出玉蟾。裴謙辯稱乃老嫗所贈,然無人為證,被判秋後問斬。
素娥劫法場失敗負傷,遇遊方道士相助。道士歎道:“欲解此局,需尋贈蟾人。”二人至終南山尋訪,終在一處秘境見當日老嫗,原是隱居多年的太宗朝女官。老嫗道出玉蟾真相:此乃太宗賜予西域使者的信物,共有一對,一存吐蕃,一留中土。中土這隻本由李靖後人保管,怎料後代墮落,典當於市,被她贖回。
正在此時,裴福慌張來報:裴謙在獄中染疫危殆。老嫗取出一枚丹丸:“此乃孫思邈真人所煉,可起死回生。”又授素娥錦囊一枚,“關鍵時刻方可開啟。”
裴謙服藥蘇醒,見獄牆刻滿詩文,竟有數首是李嶸筆跡,其中暗藏與安祿山往來密語。忽聞聖駕親臨大理寺——原是顏真卿以死諫君,言科舉案有冤。玄宗偶入獄中,見牆上詩句勃然變色:“此非李嶸字跡?怎會在此?”
原來李嶸生前常來獄中耀武揚威,酒後題詩於此。裴謙趁機獻上李林甫罪證。玄宗令高力士密查,適逢安祿山獻“瑞麥”入朝,麥中竟藏密信,約李林夕望日舉事。玄宗震怒,卻苦無李林甫直接罪證。
處決前夜,素娥憶起錦囊,啟視見三字:“玉蟾腹”。急攜玉蟾探監,二人共旋蟾首,內藏微縮絹圖,竟是李林甫在終南山私建密室所在。玄宗派禁軍查抄,得龍袍玉璽若乾,更有與節度使往來書信。鐵證如山,李林甫革職下獄。
裴謙冤雪釋獄,玄宗欲授官爵。裴謙卻請旨:“臣願赴蘇州查陸明案。”原來自玉蟾顯靈後,他常夢一青袍官員泣訴冤情。至蘇州查得陸明因阻李林甫強占民田被誣,案卷中竟牽扯出鄭氏家族——當年鄭父為巴結李林甫,偽造證據害死陸明。
裴謙歸家質詢,鄭氏瘋癲大笑:“不錯!我父助李相除患,換得裴光庭官運亨通!”屏風後裴光庭踉蹌走出,老淚縱橫:“我竟不知你是這般上位...”當即寫休書。鄭氏當夜懸梁自儘。
裴謙與素娥終成眷屬,辭官隱居終南山。某日偶訪老嫗舊居,見白鶴銜書而至,展讀乃道士手書:“玉蟾本仙物,亂世現人間。濁清自分明,因果終有報。”二人相視而悟,遂將玉蟾沉於太乙池中,再無現世。
後安史之亂起,玄宗幸蜀。途經終南山,遇一樵夫獻泉解渴,帝覺麵善,問之乃裴謙。裴謙獻《平亂策》十卷,帝歎:“若早用卿言,豈有今日!”然策未及實施,潼關已破。裴謙夫婦組織義軍抗敵,後不知所終。野史傳二人得道仙去,每見月圓之夜,太乙池中常有玉蟾浮水,瑩光皎皎,如月如鑒。
此正是:玉蟾照影善惡明,亂世浮沉因果清。莫道天公無耳目,舉頭三尺有神明。
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