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貞觀年間,江南道杭州府有書生姓柳名文遠,字子安。其祖上乃隋末大儒,避亂遷居錢塘,世代詩禮傳家。這柳生年方弱冠,生得眉目疏朗,儀容俊秀,更兼胸藏萬卷,筆走龍蛇,時人皆以“玉郎”稱之。然其家道中落,父母早亡,唯遺城西老宅一處並薄田三十畝,靠老仆柳忠並其妻杜氏照料起居。
這年仲春,柳生赴京應試。行至揚州界,忽遇暴雨,見路旁有古刹匾額題“惠濟寺”,遂入內避雨。方踏入山門,忽聞東廂房有讀書聲。循聲望去,但見一青衫書生正臨窗誦經,見柳生至,含笑相迎。二人互通姓名,方知此人姓崔名玨,字子玉,亦是赴京趕考的舉子。當夜雨駐雲收,月明如晝,二人就在禪院中對坐清談。崔生博古通今,尤精易理,柳生暗自稱奇。
忽聞環佩叮當,香氣襲人。隻見竹林深處轉出二八女郎,身著月白襦裙,雲鬢斜簪玉蟬簪。那女子見生人也不驚慌,隻對崔生笑道:“兄長又在與人講論玄機?”崔生向柳生介紹:“此乃舍妹崔瑛,小字嬋娟。”柳生忙躬身見禮,偷眼觀瞧,但見這女子眉似遠山,目如秋水,真乃瑤台仙子一般。四人月下烹茶論詩,直至東方既白。臨彆時,崔生取碧玉蟾蜍鎮紙贈予柳生,約定京城再會。
柳生一路行來,思及崔瑛容貌,不覺神馳。這日行至汴州地界,忽見道旁圍著一群人。近前觀看,卻是個老翁倒地呻吟,身旁散落著幾卷古籍。柳生忙將老人扶起,取出隨身攜帶的跌打藥為其敷上。老翁感激道:“老朽乃書販趙十三,這些是要送往洛陽的孤本,若非公子相救,恐誤了大事。”柳生見其中一冊《南華經注疏》甚是精妙,便出三兩紋銀買下。
次日清晨,柳生正待啟程,忽聞客棧外喧嘩。推開窗看時,卻見十餘官差押著趙十三經過。掌櫃歎道:“這老兒不知惹了甚麼官司,昨夜在獄中懸梁自儘了。”柳生大驚,細問方知是涉及一樁盜賣官藏典籍的案子。正嗟歎間,忽有小廝送來包裹,竟是趙十三臨終托獄卒轉交的《南華經注疏》,書中還夾著張地契。柳生心下疑惑,隻得小心收好。
入得京城,柳生賃下崇仁坊一處小院溫書。這日偶遊西市,見一胡商正在叫賣波斯地毯。忽聞女子驚呼,轉頭卻見崔瑛的玉蟬簪竟插在那地毯之上!柳生忙問來曆,胡商支吾半晌才道是前日從一當鋪購得。柳生心知有異,重金買下玉簪,連夜修書送往崔生留的地址,卻如石沉大海。
科考之日漸近,這夜柳生正挑燈夜讀,忽聞叩門聲。開門見是個蒙麵女子,身形酷似崔瑛。那女子塞過一封血書即匆匆離去。展開看時,上寫:“兄蒙冤入天牢,速救”七字。柳生大驚,四處打探方知崔玨因卷入太子洗馬貪汙案,已被收監候審。
柳生變賣祖傳玉佩,重金賄賂獄卒,終在天牢見到崔玨。但見昔日俊雅書生已是遍體鱗傷,泣道:“那日與君分彆後,我兄妹投親不遇,暫住雲來客棧。那夜有神秘人送來黃金百兩,言是故人所贈。不料三日後忽有官差搜出贓銀,硬說我是貪汙案同黨。”柳生忽想起趙十三所贈地契,取出一看竟是長安永興坊一處宅院。崔玨看罷變色:“這原是東宮屬官李綱彆業,怎會落到書販手中?”
柳生心生一計,假作富家公子租下永興坊宅院。這宅第雖略顯荒廢,卻見亭台樓閣甚是精巧。是夜柳生秉燭夜遊,忽見假山後有微光透出。推開石門,竟發現條密道!順道而行,儘頭處暗格中藏有賬簿數冊,記錄的儘是太子屬下官員貪墨之事。最奇的是另有一卷帛書,詳述當年隋煬帝藏寶秘事。
正驚疑間,忽聞腳步聲近。柳生急吹熄燭火,屏息躲入壁龕。但見兩個黑影摸索而入,其中一人道:“分明見有光亮,怎就沒了?”另一人冷笑:“怕是那崔家小娘子又來尋寶。”先前那人歎道:“可惜這般美人,明日就要發賣教坊司了。”柳生聽得“崔家小娘子”五字,心如刀絞。
待二人去遠,柳生攜賬簿急尋至交好友——京兆尹公子杜衡。杜衡見賬簿大驚:“此案牽涉東宮,須得直呈聖聽!”二人計議已定,欲通過杜衡叔父、黃門侍郎杜淹呈遞證據。不料當夜杜府忽起大火,賬簿險些焚毀。柳生冒死衝入火場,救出賬簿時衣袖帶出個鎏金香囊,內藏密信一封,竟是有人要構陷太子的鐵證!
原來這一切皆起因於隋煬帝寶藏。當年煬帝南巡時,曾將部分珍寶藏於揚州惠濟寺地宮。唐立國後,太子屬下官員暗中尋找,唯恐被太宗知其覬覦前朝遺寶。崔玨偶然獲得藏寶圖,遂遭人陷害。而那趙十三實為前朝內侍,本欲借獻寶求個出身,反遭滅口。
柳生得杜衡相助,喬裝混入教坊司。果然見崔瑛被囚於後院柴房。二人相見抱頭痛哭,崔瑛道那日送血書後即被捉拿,幸得老鴇見她顏色好,欲待價而沽。正說話間,忽聞外麵喧嘩,竟是官兵圍了教坊司!原來杜衡已將證據麵呈太宗,聖上震怒,下旨徹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法場之上,柳生作為人證,舌戰群奸。當呈上碧玉蟾蜍鎮紙時,主審官刑部尚書戴胄忽然色變——這鎮紙竟與當年煬帝賞賜給諫臣崔民乾的信物一般無二!崔玨此時才知,自己原是前朝忠良之後,那惠濟寺本是崔家祠堂改築,地宮入口正在禪房佛龕之下。
太宗聖明,既知崔玨冤情,當即開釋。又感柳生仗義,特賜同進士出身。而那群貪官汙吏,革職的革職,流放的流放,為首的數人竟問斬於西市。柳生攜崔玨兄妹重返惠濟寺,按圖索驥,果在地宮起出前朝珍寶。崔玨悉數獻於朝廷,太宗大悅,授其秘書省正字,柳生亦除杭州司馬。
花燭之夜,柳生與崔瑛攜手賞月。新婦忽從袖中取出個錦囊,倒出件物事——正是那日當鋪流出的玉蟬簪。崔瑛嫣然一笑:“那日妾故意典當玉簪,實為試探郎君心意。”柳生大笑:“若不是這玉蟬引路,怎得嫦娥下凡?”忽見窗外金光一閃,那隻碧玉蟾蜍竟化作寸許金蟾,躍入月華之中去了。
此後柳生外放為官,清正廉明,終至杭州刺史。崔玨官至國子監祭酒,成為一代大儒。夫婦二人育有三子,皆進士及第,時人傳為佳話。惠濟寺後殿至今供著隻玉蟾,香火不絕。有詩證曰:莫道因果無人見,舉頭三尺有神明。玉蟾引路姻緣定,月老紅絲係赤誠。
此一段公案,始於春雨古寺,成於秋闈考場,其間鬼神相助,善惡有報,正應了那句老話: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