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京城
歲末的寒流,像一頭沉默的巨獸,裹挾著西伯利亞的凜冽,重重地撲在京城灰蒙蒙的胸膛上。天空低垂,鉛灰色的雲層厚重得仿佛能擰出冰水,沉沉地壓在故宮的琉璃瓦頂、國貿三期冷峻的玻璃幕牆,以及胡同裡那些瑟縮著脖子的老槐樹梢頭。風不是呼嘯,而是嗚咽,在光禿禿的樹枝間穿行,發出一種類似老舊風箱般沉悶又帶著哨音的聲響,刮在人臉上,刀片似的生疼。寫字樓冰冷的玻璃幕牆映照著同樣冰冷的天光,將街道切割成一塊塊缺乏溫度的幾何圖形。空氣裡彌漫著一種乾燥的塵土味和汽車尾氣被凍凝後的微酸氣息,每一次呼吸,都像吸入細小的冰碴,刺激著鼻腔深處。
街角報亭的塑料棚被風吹得嘩啦作響,攤開的報紙財經版頭條觸目驚心:“gdp增速創近三年新低!經濟‘軟著陸’遭遇寒流?”旁邊一份小報標題更顯焦慮:“出口疲軟態勢難挽,沿海工廠‘放假潮’提前來襲?”網絡論壇上,“樓市調控步入深水區,剛需買家持續觀望”、“股市寒冬漫漫,兩千點保衛戰再打響?”等話題被刷得滾燙。歐債危機的陰霾遠未散去,大洋彼岸“重返亞太”的戰略調整更像一塊沉重的砝碼,壓在每一個關注時局的人心頭。咖啡館臨窗的位置,幾個穿著體麵的白領捧著熱咖啡,低聲交談,話題離不開年終獎的預期縮水和來年跳槽的可能性。他們嗬出的白氣,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凝成一小片模糊的水霧,又迅速消散在凝重的空氣裡,如同他們對未來的那點模糊憧憬。
一陣更猛烈的寒風卷過,將地上幾片枯黃的梧桐葉和一張被丟棄的、印著“股市暴跌”頭版頭條的財經報紙碎片猛地掀到半空。紙片和枯葉在空中徒勞地翻飛、旋轉,像一幅被無形之手粗暴撕碎的經濟發展藍圖,在冰冷堅硬的柏油路麵上空無助地掙紮了片刻,最終被風狠狠拍在路邊的鐵藝柵欄上,發出“啪”的一聲輕響,徹底沉寂。那破碎的藍圖,無聲地躺在寒冬的街頭。
國安部大樓,頂層辦公室
暖氣開得很足,送風口持續送出乾燥溫暖的氣流,卻驅不散李玄策眉宇間那層深重的凝重。巨大的紅木辦公桌此刻像一片承載著千鈞重擔的孤島,上麵攤開的不是文件,而是沉甸甸的國運經緯。
幾份厚如磚頭的經濟分析報告被翻到了關鍵的折頁處,密密麻麻的圖表和數據如同複雜的棋譜,上麵布滿了紅藍鉛筆留下的批注——紅色的圈劃、淩厲的箭頭、沉重的問號,藍色的波浪線、謹慎的歎號、深思後的簡短詞組。旁邊是國際形勢簡報,重點段落被熒光筆醒目地標出,還有幾份貼著“急件”標簽的內部風險評估文件,紅色的“機密”印章刺眼奪目。
李玄策沒有坐在寬大的皮椅上。他背對著辦公桌,站在占據整麵牆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灰蒙蒙、被低垂雲層壓得透不過氣的城市天際線。那些平日裡象征力量與繁華的鋼鐵森林,此刻在濃重的霧霾和鉛灰色天幕的背景下,隻剩下模糊而冰冷的輪廓,如同蟄伏在寒流中的巨獸剪影。
他的右手無意識地摩挲著一枚棋子。那是一枚溫潤的黑色雲子,觸手冰涼,卻又在掌心被體溫漸漸焐熱。棋子表麵光滑圓潤,承載著他指尖的力量,也仿佛承載著窗外那片廣袤而沉重的土地。他望著遠處國貿三期那刺破陰霾卻顯得孤獨的塔尖,深邃的眼眸裡映照著城市的灰暗,也翻湧著更為複雜的思緒。
“棋至中盤,寒意驟起……”一個低沉的聲音在他心底回蕩,如同無聲的驚雷。
“這放緩的增速,究竟是轉型必經的陣痛,還是更大風險爆發前令人不安的征兆?出口這台轟鳴多年的引擎,如今明顯乏力,內需這匹被寄予厚望的‘新馬’,轡頭沉重,它真能及時接棒,拉動這龐大的車駕繼續前行?房價調控如同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收緊一分恐傷筋動骨,放鬆一寸則泡沫再起,這平衡點究竟在何方?股市低迷,綠意盎然,傷的是萬千股民的荷包,更是市場脆弱的信心根基……這盤縱橫十九道、關乎億萬黎民生計的國運大棋,下一步,該落子何處?又該如何化解這四麵襲來的凜冽寒流?”
一種無形的、名為“責任”的重壓,比窗外呼嘯的北風更甚,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肩頭,滲透進他的每一次呼吸。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巨大的冰原之上,腳下是看似堅固實則暗流洶湧的凍層,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他緩緩轉過身,目光如同實質的探照燈,精準地掃過桌上那幾份被紅筆重點標注的文件,將它們一一拿起,指尖感受著紙張冰冷的觸感和其承載的灼熱危機。
第一份,《金融係統性風險壓力測試評估報告內部摘要)》。
他的手指劃過那些冰冷的數據和圖表:
“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規模,如同冰山,水下部分遠大於可見;影子銀行體係如同遊走於監管之外的幽靈,規模膨脹,投向不明,潛在風險巨大;流動性看似充裕,實則結構扭曲,一旦市場預期突變,信心崩塌,脆弱的鏈條瞬間斷裂,‘錢荒’隨時可能重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用紅筆在“係統性風險”四個字上重重地畫了一個圈,力透紙背,在旁邊批注:“金融乃百業血脈!血脈若梗阻或潰決,則百業凋零,萬民困頓!此患不除,棋局傾覆在即!”字跡遒勁,帶著不容置疑的緊迫感。
第二份,《國際糧價波動與主要能源通道風險評估》。
他的目光停留在幾張衛星圖片和分析圖上:
“主要產糧區極端天氣頻發,國際糧價波動加劇,供應鏈脆弱性凸顯;幾條維係國家經濟命脈的關鍵能源運輸通道——無論是西向的陸路還是南向的海路,地緣政治風險持續攀升,暗礁重重。任何一處受阻,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這份報告讓他高度警覺。他拿起藍筆,在報告的扉頁上寫下:“‘米袋子’和‘油罐子’,乃國之命脈,民之根本!必須如守護眼珠般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經不起半點閃失,容不得一絲僥幸!”筆尖劃過紙張,發出沙沙的輕響,如同戰前緊張的磨刀聲。
第三份,是方清墨團隊的最新《前沿科技突破簡報》與另一份《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瓶頸分析報告》並排放置。
他拿起前者,上麵列著量子通信、新型儲能材料、生物安全防禦等令人振奮的突破。放下,又拿起後者,裡麵詳述了產學研脫節、審批流程冗長、風險投資謹慎、市場準入壁壘等一道道“玻璃門”、“彈簧門”。他眉頭緊鎖。
“創新,是破開迷霧、引領未來的最鋒利引擎!然,若這引擎轟鳴於實驗室的真空,無法驅動生產線上的齒輪,無法轉化為惠及民生的生產力,那便是耗費巨資打造的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
他用紅藍雙色筆在“轉化瓶頸”幾個字上畫了個醒目的叉,在旁邊的空白處重重寫下:“破除藩籬,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後一公裡,刻不容緩!”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製,讓科技的星火真正燎原。
然而,他的目光並非隻停留在陰影和風險之上。在另一摞文件中,他用藍色的筆勾勒出希望:
龐大的國內市場消費升級潛力,如同深埋地下的富礦;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業態的萌芽,如同凍土下倔強的新綠;深化改革釋放的製度紅利,如同冰層下奔湧的暖流……
他在相關段落的旁邊批注:“寒流之中,亦蘊藏破土之機!關鍵在於精準施策,化壓力為轉型動力,將‘危’轉化為‘機’!”藍色的字跡,如同在灰暗底色上勾勒出的希望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