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京城的暑氣尚未完全蒸騰起來,一層薄紗般的晨霧還戀戀不舍地纏繞在胡同口的老槐樹枝椏間。方清墨輕手輕腳地合上四合院那扇吱呀作響的木門,將一夜安眠的靜謐關在身後。她換下了慣常的實驗服和筆挺的套裝,隻著一件洗得有些發軟的淺灰色棉麻襯衫,一條深藍色七分褲,腳上是舒適的平底布鞋。頭發隨意地挽了個低髻,幾縷不聽話的發絲垂在頸邊,手裡拎著一個半舊的帆布包。此刻,她不是中科院院士,不是前沿材料領域的領軍者,隻是一個想觸摸城市最真實脈動的普通婦人。
空氣裡彌漫著一種混合的氣息:剛灑過水的水泥地蒸發出的土腥氣、遠處隱約飄來的煤煙味,還有越來越濃的、屬於菜市場特有的生機勃勃的喧囂——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三輪車鏈條的嘩啦聲、魚蝦在盆裡蹦躂的水花聲,像一首雜亂卻充滿煙火氣的交響樂,召喚著她。
菜市場就在胡同儘頭拐個彎的十字路口,人頭攢動,燈火通明。白熾燈泡懸在簡陋的棚頂,光線被早起的汗氣和水汽暈染開,照著一張張或疲憊或精明的臉龐。方清墨像一滴水彙入溪流,自然地融入這喧嚷的人潮。她的目光帶著研究員特有的細致,掃過每一個攤位,觀察著那些沾著露水或泥土的新鮮蔬菜瓜果,聆聽著最原汁原味的市井對話。
“哎喲,這豬後腿肉咋又漲了?昨兒還十八塊五,今兒就奔二十去了!”一個圍著花布圍裙、頭發花白的大媽捏著一塊肥瘦相間的肉,眉頭擰成了疙瘩,聲音裡透著無奈和心疼,“家裡那口子就好這口紅燒肉,這可咋整?”
肉攤老板是個膀大腰圓的中年漢子,一邊麻利地剁著排骨,刀起刀落砰砰作響,一邊頭也不抬地歎氣:“大姐,真不是我黑心!您去打聽打聽,飼料漲成啥樣了?玉米、豆粕,蹭蹭地往上躥!豬養不起了啊!我這進價都壓得喘不過氣,賣二十塊,也就掙個辛苦跑腿錢!”
方清墨的腳步在肉攤前略頓,帆布包裡的筆記本邊緣硬硬地硌著她的手臂。她默默記下“豬肉20元斤,飼料成本驅動”幾個字,目光掠過攤位上那紅白分明的肉塊,仿佛看到了上遊產業鏈無形的壓力正傳導到最末端的主婦菜籃裡。
幾步開外,蔬菜區的情形卻大相徑庭。一個戴著草帽、皮膚黝黑的老農蹲在他的三輪車旁,車上堆滿了翠綠飽滿的長豆角。豆角看著水靈喜人,卻少人問津。老農愁眉苦臉,對著偶爾駐足翻看的顧客低聲下氣地推銷:“新鮮摘的本地豆角,您看看,多嫩!一塊五一斤,一塊五就成!早上剛摘的啊!”
旁邊一個提著菜籃子的年輕媳婦撇撇嘴:“大娘,豆角是好,可這陣子天天吃,都吃膩了。再說,超市裡搞特價,才一塊二。”
老農搓著布滿老繭的手,眼神有些渾濁:“一塊二……那連油錢都不夠啊姑娘。今年種豆角的多,雨水又好,一下子都下來了,賣不上價……”他渾濁的眼睛裡滿是茫然,不明白為什麼東西好反而賤了。
方清墨的心被那老農眼中的愁苦輕輕刺了一下。她走過去,蹲下身,仔細挑揀了幾把看起來最精神的豆角。“大爺,給我稱三斤。”她的聲音溫和。
老農愣了一下,隨即臉上綻開感激的笑容,忙不迭地拿起秤杆:“好嘞!好嘞!三斤高高的,算您四塊五!”他熟練地用草繩捆好豆角,遞過來時還特意挑了一小把帶著嫩黃小花的豆角塞進袋子,“自家種的,送您點嫩尖兒炒著吃,香!”
“謝謝您。”方清墨接過那沉甸甸、帶著泥土氣息的豆角,付了錢,指尖觸碰到老農粗糙手指上深深的裂紋,那是一種與實驗室裡精密儀器完全不同的觸感,粗糙、真實,帶著生活的重量。她在筆記本上又添一行:“豆角滯銷,1.5元斤,豐產傷農?流通環節?”旁邊畫了個小小的問號。
走到水產區,一股更濃烈的腥鹹氣息撲麵而來。幾個主婦圍在一個賣冰鮮海魚的攤子前,話題卻跑到了彆處。
“聽說了嗎?隔壁小區老劉家的小孫子,喝那個什麼牌子的洋奶粉,又拉又吐,送醫院了!”一個燙著卷發的大嬸壓低了聲音,帶著後怕和憤怒,“說是裡頭又查出啥東西超標了!這些黑心肝的外國佬!”
“可不是嘛!”另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立刻接話,把懷裡的孩子摟得更緊了些,“我家那口子說了,再貴也得托人從港城往回帶奶粉,貴點就貴點,圖個安心!這年頭,當媽的操碎了心,連口放心的奶都難找!”
“唉,錢都讓外國人賺走了,還不給你好東西……”卷發大嬸搖頭歎氣,目光掃過攤位上價格不菲的進口奶粉廣告,又落在自己手裡攥著的、明顯有些磨損的錢包上,眼神複雜。
方清墨靜靜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捏緊了帆布包的帶子。奶粉安全,這牽動著多少母親最脆弱的神經。她想起兒子李天樞小時候,雖然沒喝過太多奶粉,但那份為孩子揪心的感覺是相通的。她在本子上重重寫下:“奶粉安全焦慮,民生信任危機。”這幾個字似乎比前麵的物價數字更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穿過活禽區此起彼伏的雞鳴鴨叫,繞過堆滿各色調料的乾貨攤,方清墨的腳步最終停在市場外圍一個賣早點的小攤旁。這裡也聚集著等待買早餐的人,話題自然離不開另一個沉重的民生負擔——房子。
“哎,老張,你兒子那學區房租出去了沒?”一個端著豆漿油條的中年男人問旁邊的人。
“彆提了!”被稱作老張的人一臉晦氣,“上個租客剛搬走,我尋思著稍微漲點,好家夥,中介帶人來看房,一聽價格扭頭就走!說旁邊小區同樣的戶型,租金半年漲了三次,比我這報價還高一截!這市場瘋了!”
“可不是瘋了嘛!”旁邊一個穿著西裝、拎著公文包像是上班族的年輕人插嘴,“我們公司樓下那破筒子樓,就因為是重點小學的學區,巴掌大的單間,現在敢要五千一個月!我一個月工資才多少?這哪是租房,這是搶錢!”年輕人憤憤地咬了一口包子,仿佛在咬那高企的房租。
方清墨要了一碗小米粥,兩個素包子,找了個角落的小馬紮坐下。熱騰騰的粥氣氤氳著她的眼鏡片。她聽著周圍關於學區房租金暴漲的抱怨,看著那些或焦慮或麻木的麵孔,慢慢啜飲著溫熱的粥。小米粥的清香熨帖著腸胃,但那些關於生存成本的沉重話題,卻沉甸甸地壓在心頭。她拿出筆記本,在“學區房租金半年漲三成”旁邊,又添了幾個字:“居住焦慮,教育成本轉嫁。”
天色漸漸亮透,晨霧散儘,陽光開始變得有些灼熱。方清墨的帆布包已經裝得鼓鼓囊囊:除了那三斤豆角,還有兩把帶著蟲眼卻格外新鮮的青菜、一小兜新挖的帶著泥土芬芳的小土豆、幾頭紫皮蒜、一小瓶攤主自家磨的芝麻醬。這些不僅僅是食材,更是她今日收集的“民生樣本”。
她沒有直接回家,而是拐進了附近一個小公園。清晨的公園裡多是晨練的老人和遛鳥的大爺,相對清靜。她找了一張被樹蔭遮蔽的長椅坐下,將帆布包放在身旁。拿出筆記本和一支筆,她開始整理清晨的所見所聞。
筆記本上不再是冰冷的實驗數據和分子式,而是鮮活跳躍的市井語言和帶著生活溫度的數字與情緒:
豬肉:20元斤肉攤老板訴飼料成本飛漲,大媽抱怨吃不起)
豆角:1.5元斤老農愁銷路,品質好卻價賤,疑似豐產滯銷或流通不暢)
奶粉:安全恐慌主婦熱議洋奶粉出事,被迫尋求高價代購,信任危機)
學區房租:半年漲幅顯著上班族直呼“搶錢”,房東感歎跟不上市場)
普遍情緒:焦慮、無奈、對基本生活成本上漲的敏感與壓力。
她不僅僅記錄現象,更嘗試捕捉現象背後的邏輯鏈條和潛在信號:上遊成本飼料)推高終端價格豬肉);局部豐產豆角)遭遇市場失靈導致傷農;食品安全事件奶粉)疊加信息不對稱加劇恐慌性消費外流;教育資源稀缺性被資本裹挾學區房),推高居住成本……這些微觀的、看似瑣碎的個體感受和市場細節,像一麵麵棱鏡,折射著宏觀經濟政策的風向、國際大宗商品的波動、社會保障體係的薄弱環節、以及民眾心理預期的微妙變化。
她寫得很專注,時而蹙眉思索,時而在某些關鍵詞下劃上橫線或打個問號。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她低垂的眼睫和專注的側臉上投下斑駁跳動的光點。這一刻,她身上那種屬於科學家的冷靜剖析與屬於妻子、母親的感同身受奇異地融合在一起。
整理完畢,她拿出手機,對著筆記本上清晰工整的記錄拍了幾張照片。然後,她點開一個加了密的通訊軟件,將照片和一段簡短的語音發送了出去,收件人標注著“玄策”。
語音裡,她的聲音帶著清晨的微啞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卻依舊清晰柔和:“玄策,今早去了趟菜市口。豬肉飛漲,豆角爛賤,奶粉讓人提心吊膽,學區房的租金更是漲得沒邊。老百姓的菜籃子沉甸甸的,心裡也慌慌的。我把看到的、聽到的都記下來了,可能比報表上的數字更直接些。你常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這菜市場的雞毛蒜皮,大概就是那最先知冷暖的‘鴨’吧?注意身體。”發送完畢,她輕輕舒了口氣,仿佛卸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囑托。
她沒有立刻起身,而是靠在長椅上,微微仰起頭,閉上眼睛。耳邊是公園裡清脆的鳥鳴和遠處馬路上漸漸密集的車流聲。鼻尖縈繞著帆布包裡青菜和泥土混合的清新氣息,還有那瓶芝麻醬隱隱透出的醇厚香氣。這些味道,連同清晨菜市場裡那些鮮活的麵孔、焦慮的抱怨、愁苦的眼神,一起沉澱在她的心底。
她想起丈夫李玄策伏案工作的背影,想起他麵對那些宏大戰略圖景時緊鎖的眉頭。再宏大的棋局,最終的落子,不也關乎這菜市口一肉一菜的價格,關乎那位老農能否收回成本,關乎那位年輕媽媽能否買到一罐放心的奶粉嗎?
陽光的溫度透過樹葉,暖暖地灑在她臉上。她睜開眼,目光清澈而堅定。她拎起那個裝滿了“民生”的帆布包,起身,腳步沉穩地向家的方向走去。那裡麵沉甸甸的,不僅是食物,更是連接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最真實的溫度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此時,在國安部那間氣氛肅穆的辦公室裡,李玄策剛結束一個緊急電話會議。他揉了揉眉心,臉上帶著熬夜的倦色。手機屏幕亮起,提示有加密信息。他點開,看到了妻子發來的照片和那段簡短的語音。
他點開照片,放大,一行行仔細看著方清墨那娟秀又帶著力道的筆跡。那些鮮活的市場片段、具體的抱怨、樸素的數字,仿佛帶著清晨的露氣和菜市場的喧囂,穿透了文件的壁壘,直抵眼前。
他點開語音,方清墨那帶著微啞和關切的聲音流淌出來,在安靜的辦公室裡格外清晰。尤其是那句“老百姓的菜籃子沉甸甸的,心裡也慌慌的”,像一根無形的線,輕輕扯動了他心中最柔軟也最沉重的那根弦。
聽完語音,他沉默了許久。目光再次落回筆記本照片上,那些“豬肉20”、“豆角1.5”、“奶粉恐慌”、“房租暴漲”的字眼,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孤立的市場現象,而是相互關聯、預示著某種深層經濟壓力的信號燈。他拿起桌上的紅色鉛筆,在打印出來的照片空白處,鄭重地寫下了一行批語:
清墨:此乃真“民生溫度計”,比萬千報表更近地氣,更觸人心。熱錢暗湧,恐非僅衝樓股,更在攪動這市井米糧之根基。此情此景,當為警策。閱。玄策。2013.7.19
寫罷,他放下筆,走到窗邊。窗外,京城的天空湛藍,陽光熾烈,城市在高速運轉中蒸騰著巨大的活力。然而,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這繁華的表象,看到了那菜市口攤位前主婦緊皺的眉頭,看到了老農三輪車上滯銷的豆角,看到了年輕父母為奶粉焦慮的眼神。這些細微的褶皺,才是大國前行的底紋,是需要用最精細的“繡花功夫”去熨帖的根基。
他拿起內線電話,聲音沉穩地吩咐:“通知金融安全局、市場監管協調處、農業農村研究組負責人,下午三點,小會議室,研判近期民生價格異常波動及其潛在關聯風險。把…嗯,把最新的菜籃子價格指數波動分析也帶上。”
窗外,知了又開始不知疲倦地鳴叫。一場圍繞“菜市口物價”而展開的、看不見硝煙的民生保衛戰,已在最高決策者的案頭,悄然拉開了序幕。而這一切的源頭,不過是清晨一位院士妻子,走進喧囂菜市,用心聆聽並記錄下的,那些沾著泥土和露水的、最真實的生活回響。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