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郊,一座掩映在蒼翠鬆柏林間的古樸院落,今日氣氛迥異於往日的幽靜。這裡正是新近啟用的國家安全戰略智囊團核心駐地——“集賢苑”。厚重的朱漆大門無聲開啟,一輛輛外表低調的黑色轎車魚貫駛入,碾過青石板鋪就的甬道,停在古木參天的庭院深處。
主議事廳“明誌堂”內,氣氛莊重而凝練。深紅色的環形會議桌光可鑒人,映照著屋頂精巧的藻井彩繪。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與上好宣紙的墨香,與現代智能會議係統散發的微弱電子氣息奇異地交融。三十餘位智囊團成員已然落座,他們年齡各異,氣質不同,有白發蒼蒼、目光如炬的學界泰鬥,有年富力強、鋒芒內斂的少壯派精英,也有幾位身著便裝、氣度沉穩的實務派官員。他們彼此間或低聲寒暄,或默默審視著麵前的材料,空氣中無形的思想火花仿佛在無聲碰撞。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主位——那個身著深青色立領中山裝、身姿挺拔如鬆的身影上。李玄策端坐主位,麵前攤開著一份手寫提綱,墨跡遒勁。他並未急於開口,隻是目光沉靜地緩緩掃過全場,那目光並不銳利逼人,卻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穿透表象,洞察每個人心中的思量。被他目光掠過的人,都不自覺地挺直了背脊,收斂了雜念,整個議事廳落針可聞。
“諸位同仁,”李玄策終於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沉穩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奇特的共鳴感,瞬間壓下了所有細微的雜音,“今日,是我們國家安全戰略智囊團首次全體聚首。集賢苑,集的是諸位的經世之才,明的是為國謀策之誌。”他略作停頓,目光如古井深潭,映照著在場每一位精英的麵容。
“我們身處何世?”他拋出一個宏大的問題,卻並不等待回答,自問自答,“古人雲:‘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今日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暗流洶湧,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之錯綜複雜。科技裂變、格局重塑、思潮激蕩,此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他的聲音微微上揚,每一個字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眾人心中激起漣漪。
“麵對此局,我們當以何立身?以何謀策?”李玄策的指尖輕輕點在桌麵那份手寫提綱上,上麵清晰地寫著幾行古語,“竊以為,當以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澱之戰略智慧為根柢,汲其精髓,賦予時代新義。”他抬眼,目光深邃,“《周易》有雲:‘《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唯變所適’四字,便是我們應對變局的核心心法!識變、應變、求變,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他稍作停頓,目光轉向坐在他右手側第一位的李長庚,微微頷首,隨即又環視全場:“又如《管子》所言:‘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此‘輕重之術’,強調掌握關鍵、固本培元、積蓄力量、凝聚人心。今日之‘倉廩’,在於科技自主、金融安全、人才高地;今日之‘牧民’,在於護佑民生、凝聚民心、把握戰略主動!我們的研究,當以此為底蘊,立足現實,前瞻未來,既要仰望星空洞察大勢,更要腳踏實地務求實效!”
開場白擲地有聲,將古老智慧與當今世局、國家戰略無縫銜接,為整個智囊團定下了高遠而務實的基調。會場內一片肅然,所有成員都感受到了這位首席顧問深厚學養與宏大格局所帶來的震撼與壓力。
“下麵,”李玄策的目光再次落到李長庚身上,帶著明顯的鄭重與托付,“請我們智囊團的首席戰略科學家,李長庚博士,做首場主旨報告:《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演變與我國‘非對稱’趕超路徑》。”
在眾人聚焦的目光和低低的議論聲中,李長庚緩緩起身。他換上了一身合體的深灰色西裝,白發梳理得一絲不苟,臉上的疲憊被一種沉靜而專注的光芒所取代。他走到發言台前,沒有立刻打開講稿,而是從西裝內袋裡掏出一個薄薄的、邊角已經磨損的牛皮紙筆記本,封麵是褪色的斯坦福大學徽標。這個動作本身,就充滿了故事感。
“諸位同仁,”李長庚的聲音平和,帶著學者特有的清晰邏輯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異國口音餘韻,“很榮幸在此分享我的一些觀察與思考。”他翻開那本陳舊的筆記本,裡麵密密麻麻寫滿了英文公式、圖表和批注,紙頁已然泛黃。
“過去三十餘年,我身處全球科技競爭的最前沿漩渦中心,”他的目光掃過台下,仿佛穿透了時空,“親眼目睹了技術霸權的殘酷角力與格局的深刻重塑。當前格局,可用‘三極鼎立,壁壘高築’概括。”他身後的巨大電子屏幕同步亮起,清晰展示出複雜的全球科技產業鏈圖譜和專利壁壘分布。
“芯片、操作係統、尖端材料、人工智能算法……關鍵節點被高度壟斷,技術封鎖已成常態。後發者若循規蹈矩,按圖索驥,隻會永遠在他人設定的賽道、他人的規則下疲於追趕,甚至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的循環陷阱。”他的語氣變得嚴峻,屏幕上適時出現幾張因技術封鎖而陷入困境的國內高科技企業照片,觸目驚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李長庚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力量,“我們必須開辟‘非對稱’的趕超路徑!此‘非對稱’,非指投機取巧,而是基於自身稟賦,揚長避短,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創新,建立他人難以複製或繞過的核心優勢!”
他隨即提出了核心策略:
“第一,集中力量,攻其必救!”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靶標圖案,“資源有限,不能撒胡椒麵。必須精準識彆出能撬動全局、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戰略支點’技術。例如量子計算與通信、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腦機接口與生物合成、特定領域如西疆極端環境)下的新材料應用等。在這些點上,要敢於投入,敢於押注,形成‘壓強’優勢!《孫子兵法》雲:‘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此之謂也!”
“第二,構建生態,滋養沃土!”畫麵切換為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巨木與藤蔓共生。“頂尖創新非規劃可出,需生態滋養!要下大力氣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轉化’的無縫高效鏈條,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交叉融合。更要營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保護產權、價值認同’的創新文化土壤!讓思想的火花自由碰撞,讓奇花異草有生長空間!這比單純砸錢買設備更重要!此為長久之計,需《管子》‘務在四時,守在倉廩’的耐心與定力!”他特彆強調了“生態”二字,目光掃過台下幾位負責科技政策的官員。
“第三,文化凝聚,人心所向!”屏幕上出現了一幅意境悠遠的中國水墨畫,遠山、飛鳥、歸帆。“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爭。而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靠的絕不僅僅是高薪和硬件!更要靠一種強大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看到在這裡,能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的深度交融,能參與書寫一個偉大文明複興的史詩篇章!這是一種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此乃‘遠者來,民留處’的根本之道!”他特彆提到了正在推進的頂尖人才引進計劃,稱之為“歸帆計劃”,並隱晦提及了前期的成功案例如林博士),會場內響起一陣會意的低語。
李長庚的報告,數據詳實,案例生動,邏輯嚴密,更充滿了國際前沿的視野和打破常規的銳氣。他引用的古語恰到好處,賦予其全新的科技戰略內涵。當報告結束時,會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隨即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幾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激動得微微顫抖,用力鼓掌;中青年骨乾們眼中閃爍著興奮和欽佩的光芒;連那幾位向來嚴肅的實務派官員,也頻頻點頭,麵露深思。
李玄策在主位上,看著父親在聚光燈下揮灑自如、光芒四射,看著他眼中那份對祖國科技未來的深切期許與自信,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驕傲與欣慰。待掌聲漸歇,他從容起身,走回主位。
“長庚博士的報告,振聾發聵,為我們點亮了前行的燈塔。”李玄策的聲音沉穩有力,帶著一種統攬全局的氣度,“‘集中力量、構建生態、文化凝聚’,這十二字方針,是我們在科技戰場破局的利劍。然此劍之運用,需融入國家戰略全局考量。”
他話鋒一轉,目光如炬:“科技突破,需金融血脈滋養,亦關乎金融安全。試想,若我們傾力投入的關鍵領域突遭國際金融資本的惡意狙擊,成果豈不危如累卵?‘歸帆計劃’引才,其信息安全、生活保障、後續發展,如何確保萬無一失?此非孤立之事,需與金融風險預警、跨境資金監管、社會服務體係聯動!”他看向負責金融領域的智囊成員和國安部金融安全局的代表。
“一帶一路,宏圖偉業,亦麵臨複雜地緣風險與技術標準之爭。我們的優勢技術如何安全、高效、互利地輸出?如何防範合作中潛藏的知識產權陷阱與安全漏洞?‘非對稱’優勢,亦需在絲路之上,化作互利共贏的橋梁!”他的目光掃向負責國際戰略與絲路研究的專家。
“因此,”李玄策雙手按在桌沿,身體微微前傾,形成強大的氣場,“我提議,本次會議聚焦三大核心議題,並成立專項小組深度聯動:其一,以‘非對稱’戰略為綱,細化重點領域突破路徑與資源保障方案;其二,圍繞金融安全網構建,研究科技金融風險聯防聯控機製;其三,結合‘一帶一路’推進,製定科技輸出與人才引進歸帆計劃)的風險評估與協同保障策略。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需相互支撐,協同演進!”
他的提議,瞬間將李長庚報告中激蕩起的科技熱情,錨定在了國家安全的宏大棋盤上,並清晰地勾勒出協同作戰的路徑。會場氣氛再次熱烈起來,專家們紛紛就具體議題展開討論,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濺。
會議持續了整整一天。夕陽的餘暉透過“明誌堂”高窗的冰裂紋窗欞,斜斜地投射進來,在深紅色的會議桌和人們專注的臉上,切割出溫暖與沉靜的光影。當李玄策最終宣布散會時,許多專家仍意猶未儘,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低聲而熱切地繼續著討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玄策沒有立刻離開。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著窗外庭院中那幾株在秋風中依舊蒼勁的古鬆。李長庚走到他身邊,父子倆並肩而立,望著同樣的風景。
“爸,您今天的報告,是定海神針。”李玄策輕聲道。
李長庚搖搖頭,目光悠遠:“方向指出了,路還長。關鍵看如何走,如何把‘生態’真正培育起來。”他頓了頓,看向兒子,“你最後的整合與布局,才是點睛之筆。將科技之劍,穩穩置於國家戰略的劍鞘之中,指明揮劍的方向與護劍的要訣。玄策,你已真正具備了統禦全局的戰略視野。”
李玄策沒有回答,隻是望著庭院裡那些熱烈討論、遲遲不願散去的專家們。他們有的白發蒼蒼,有的正值盛年,此刻都為一個共同的宏大目標而激情澎湃。這彙聚的智慧之光,讓他想起了兒子天樞夢中那個巨大的蜂巢。隻不過,這個“蜂巢”正被精心地構築、加固,吸引著最優秀的“群蜂”,醞釀著最甘甜的“蜜”。
“《管子》言:‘養人如養六畜,生之有道,取之有度。’”李玄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力量,“我們今日所做,便是要為國家,為未來,養一方能孕育巨木奇花的‘生態’,引八方賢才如‘歸帆’泊岸,育萬千智慧之‘蜂’釀時代新蜜。此非一日之功,需你我,需眾人,如養蜂人般,心懷敬畏,護持有道。”
暮色四合,“集賢苑”的燈籠次第亮起,暈開一團團溫暖的光。窗內,思想的星火仍在閃爍;窗外,秋夜的京城正緩緩沉入安眠。一場關乎國運的智慧長跑,已在金秋的“集賢苑”,沉穩而有力地邁出了第一步。李玄策父子佇立的身影,如同這智慧星火與萬家燈火的守夜人,沉靜而堅定。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