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的京城,難得的晴朗。湛藍的天空如同被水洗過一般,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陽光透過國家會議中心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慷慨地灑進一間布置得格外溫馨雅致的會議室。室內的暖氣開得恰到好處,驅散了冬日的寒意,留下融融的暖意。
長條形的會議桌鋪著米白色的厚絨桌布,中央點綴著幾盆青翠欲滴的綠蘿和盛開的蝴蝶蘭,為嚴謹的學術氛圍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暖色。精致的骨瓷茶杯裡,淺碧色的茶湯氤氳著清香。小巧的點心碟裡,擺放著造型彆致的茶歇小食。柔和的燈光從天花板傾瀉而下,營造出一種寧靜、專注又帶著幾分暖意的氛圍。
這裡即將舉行一場特彆的座談會。受邀者,是近兩年來克服重重困難、毅然歸國的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領域橫跨微電子芯片、航天動力、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乎國家未來科技命脈的關鍵方向。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目光如炬的老院士,也有年富力強、銳氣逼人的青年才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一種相似的、經曆過異國他鄉漫長跋涉後終於歸航的釋然,以及投身於這片熟悉又充滿挑戰的熱土的期待。
會議桌的主位空著。李玄策尚未到來。
與會者們三三兩兩地低聲交談著,話題圍繞著各自的專業、歸國後的初步感受,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精英彙聚、思想碰撞的獨特氣場,如同無數顆散落的星辰,各自散發著光芒,等待著被某種引力牽引、彙聚。
“聽說今天主持的是那位李顧問?就是智囊團的首席?”
“嗯,國安部的李玄策部長,也是首席顧問。級彆很高,但聽說人很務實。”
“希望不是官話套話…我最怕那些了。時間寶貴啊。”
“是啊,設備共享的問題再不解決,我那項目就得延期了…”
“我女兒回來半年了,還是不太適應這邊的教學節奏,有點焦慮…”
低語聲中,有期待,有憂慮,有直率的吐槽,也有小心翼翼的試探。
會議室的門被輕輕推開。
李玄策走了進來。他今天沒有穿慣常的深色正裝,而是一身質地精良、剪裁合體的藏青色中山裝,既莊重又不失親和。他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目光平和地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學者專家,如同春風拂過靜謐的湖麵。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李玄策走到主位,卻沒有立刻坐下。他的聲音清朗,帶著一種奇特的穿透力,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會議室裡瞬間安靜下來。“讓大家久等了。今天這場座談會,沒有議程表,沒有發言稿,更沒有官話套話。”他微微停頓,目光真誠地看向每一個人,“隻有一句肺腑之言:諸君是國之瑰寶!是民族複興征途上,我們翹首以盼、望眼欲穿的星辰!”
他拉開椅子坐下,姿態放鬆卻挺拔。“所以,今天這個會,隻有一個主題:傾聽。請大家暢所欲言!工作上的困難,生活中的不便,對未來的期許,對國家政策的建議…無論大小,無論巨細,皆可直言!我和我的同事,今天就是帶著耳朵和本子來的。”他拍了拍手邊一個厚厚的牛皮紙筆記本和一支筆,笑容坦蕩而誠懇。
這開場白,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瞬間在與會者心中蕩起漣漪。習慣了各種會議套路的科學家們,麵麵相覷,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和猶疑。真的可以…這麼直接嗎?
短暫的沉默後,一位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眼鏡的老者清了清嗓子。他是國內引進的首席半導體光刻專家,姓薑。
“李顧問,”薑老的聲音帶著濃重的江南口音,語氣卻直截了當,“我回國快一年了,最頭疼的就是大型設備!我們團隊急需一台最新的極紫外光刻模擬平台做驗證。但國內就那麼幾台,排隊預約要排到後年!國外的頂級設備,又對我們禁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這種資源壁壘不打破,‘卡脖子’技術怎麼突破?”他說得有些激動,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李玄策立刻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不時抬頭看向薑老,眼神專注。等薑老說完,他立刻追問:“薑老,您說的排隊時間長,具體是流程繁瑣還是設備本身數量絕對不足?如果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的預約協調平台,能否緩解?您理想中的共享機製是怎樣的?”問題直指核心,毫不拖泥帶水。
薑老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對方問得如此具體深入,隨即精神一振,詳細解釋起來。李玄策邊聽邊記,眉頭時而微蹙,時而舒展。
接著,一位氣質乾練的中年女科學家,國家新引進的基因編輯領域領軍人物陳教授開口了,她的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慮:“李顧問,科研壓力我能頂住。但…說實話,我回來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我女兒剛上初一,在國外長大,中文底子薄,回來插班後學習很吃力,性格也變得有點內向。我們夫妻倆都泡在實驗室,實在沒太多時間輔導她融入…這文化上的隔閡,有時候比科研難題還讓人揪心。”她的話語,道出了許多歸國學者心中共同的隱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玄策停下筆,目光溫和地看向陳教授,流露出理解的神色。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站起身,拿起桌上的青瓷茶壺,走到陳教授身邊,親自為她續上了熱茶。動作自然流暢,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
“陳教授,您辛苦了。”李玄策的聲音低沉而誠懇,“為國效力,卻讓家人承擔壓力,這是我們工作的失職。”他回到座位,目光掃過全場,“子女教育,文化融入,這不是您一個人的困擾。這是我們必須正視、必須解決的‘後院’問題!家不安,何以安天下?何以安心科研?”
一位年輕的ai算法天才,頂著濃重的黑眼圈,舉手發言,語速飛快:“李顧問!考核!現在的評價體係太急了!逼著我們短平快出成果,最好一年幾篇頂刊!可真正的突破性研究,哪個不需要坐冷板凳?需要時間沉澱!需要容錯空間!這種‘計件工’式的考核,隻會催生‘灌水’論文,扼殺真正的創新!”他的話語尖銳,帶著年輕人特有的鋒芒和急切。
李玄策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當一位研究深空探測動力係統的老專家提出簡化國際學術交流審批流程的建議時,李玄策更是追問了許多細節:目前審批的堵點在哪裡?哪些環節可以優化?需要哪些部門的協同?
整個上午,會議室裡氣氛熱烈而坦誠。李玄策就像一個最專注的傾聽者,時而伏案疾書,筆尖在紙上發出沙沙的輕響;時而身體微微前傾,深邃的目光專注地凝視著發言者,捕捉著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化和話語背後的訴求;時而又會提出一針見血的問題,引導討論走向深入。他幾乎沒有打斷過任何人的發言,即使是最尖銳的批評,他也隻是平靜地記錄,偶爾在關鍵處輕輕頷首表示理解。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那自然而然的“續茶”之舉。每當看到哪位專家的茶杯空了,或者發言時間較長、口乾舌燥時,他都會很自然地起身,拿起茶壺,步履沉穩地走過去,親自為對方續上熱茶。那動作從容不迫,帶著一種古禮般的莊重和發自內心的關懷。沒有刻意,沒有表演,隻有一種“待士以誠”的本能流露。
當最後一位專家發言完畢,時間已近中午。窗外的陽光更加燦爛,透過玻璃,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會議室裡彌漫著淡淡的茶香和點心甜香,更彌漫著一種思想碰撞後特有的、略帶疲憊卻又無比充實的氛圍。
李玄策合上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目光緩緩掃過在場每一位科學家。他們的臉上,有傾訴後的釋然,有被認真傾聽後的感動,也有對未來依舊存在的憂慮。
他站起身,走到會議室前方,麵向大家。陽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中山裝的立領顯得格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