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了數日的暴雨終於有了歇息的跡象,鉛灰色的天空裂開幾道縫隙,泄下幾縷蒼白無力的陽光,無力地照耀著劫後的大地。渾濁的洪水如同退潮的巨獸,戀戀不舍地舔舐著千瘡百孔的土地,留下滿目瘡痍。曾經生機勃勃的田野,如今覆蓋著厚厚的、散發著腥腐氣味的淤泥,像是大地潰爛的傷口。倒塌的房屋隻剩下殘垣斷壁,如同巨獸的骸骨,歪斜的電線杆、半埋的汽車、漂浮的家具碎片……共同構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末日圖景。空氣裡彌漫著泥水、腐爛物和消毒水混合的刺鼻氣味,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國家戰略和地球發展戰略智囊團首席顧問李玄策,此刻正站在一處剛剛加固、泥濘不堪的圩堤上。他不再身著國安部的製服,而是一身簡潔的深色便裝,但眉宇間的凝重與肩頭無形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沉甸甸。他的目光掠過這片被洪水反複蹂躪的土地,掠過那些在泥漿中跋涉、清理廢墟的渺小人影,深邃的眼眸裡沒有絕望,隻有一種近乎冷酷的清醒和沉甸甸的責任感。他身邊,智囊團的核心成員們同樣神色肅穆,等待著首席的決斷。
“水退一寸,人進一尺。重建,刻不容緩。”李玄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穿透了堤壩上呼嘯的風,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提三點原則:”
他豎起第一根手指,目光如炬:“一,安民為先。首要任務是確保所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醫!板房安置點務必在24小時內完成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方清墨院士團隊研發的移動式淨水設備和高效消毒劑,必須第一時間部署到每一個集中安置點和重災村落,確保飲水安全,嚴防疫情!所有臨時醫療點,藥品器械必須充足,醫護人員輪班值守,確保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教育不能停,在安置點內或安全地帶,利用一切可用空間,哪怕隻有一塊門板當黑板,也要讓孩子們儘快複課!讓知識的聲音,驅散災難的陰霾!”
他的目光轉向身邊一位頭發花白、戴著眼鏡的生態學家:“二,生態為基。這次洪災,是天災,也是人地關係失衡的警示。重建絕不能是簡單的‘複原’,那是重蹈覆轍!要‘新生’!”他指向遠處被洪水衝垮、露出脆弱地基的舊圩堤,又指向被淹沒後形成大片澤國的低窪地帶,“請方院士團隊牽頭,聯合水利、生態專家,立刻製定整體規劃。該退圩還湖、還濕地的區域,堅決退出!疏浚河道,拓寬行洪斷麵,恢複河流自然肌理。在關鍵節點,建設具有韌性的生態基礎設施——比如多功能的滯洪區、生態護岸、透水性強的城市廣場和綠地。把空間還給水,讓水與城、水與人和諧共生,這才是長治久安之基!《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治水,不是與水爭地,而是順勢而為,利萬物而不爭,方為大道。”
最後,他看向人群中一位負責經濟規劃和科技轉化的年輕乾將,以及通過加密視頻連線的王鐵柱畫麵裡,王鐵柱穿著沾滿油汙的工作服,背景是忙碌的車間):“三,產業為續。家園毀了,生計不能斷!李念墨博士主導的‘神農鏈’農業大數據平台,要立刻介入災情評估和產業引導。精準識彆受災農戶的土地狀況、原有產業基礎,結合當地生態恢複規劃,引導他們轉型——適合生態種植的,引入高附加值有機作物;靠近水係的,發展生態漁業或濕地旅遊;有手藝基礎的,扶持特色手工業。要授人以漁,而非僅予魚!王廠長,”李玄策對著屏幕說道,“你的廠子,技術工人缺口大。優先接收災區願意學技術的青壯年,提供免費食宿和係統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成為新產業工人!重建家園,產業是根基,就業是希望!”
“玄策兄弟,你放心!”屏幕裡的王鐵柱拍著胸脯,聲音洪亮,帶著東北漢子的豪爽和堅定,“廠裡地方夠,機床也夠!咱哈一精的大門,永遠向受災的鄉親們敞開著!保證教會他們真本事,讓他們站著掙錢,重建家園腰杆子更硬!”他那雙因常年與鋼鐵打交道而布滿老繭的手,此刻揮舞著,傳遞著一種樸實的、令人安心的力量。
命令迅速化作行動。高效的指揮係統通過“伏羲”平台,將資源精準調撥到最需要的地方。大型工程機械轟鳴著開進災區,清理著厚重的淤泥和廢墟。一車車潔白的板房材料被運抵,在相對高燥的空地上,如同變魔術般迅速搭建起一排排整齊的臨時家園。穿著印有“衛生防疫”字樣製服的工作人員,背著沉重的噴霧器,在每一個角落仔細噴灑消毒。穿著白大褂的醫生護士,在臨時搭建的醫療帳篷裡忙碌著,安慰著驚魂未定的傷者病患。
在其中一個規模較大的安置點空地上,一幕動人的場景吸引了隨行記者的鏡頭。一位頭發花白、麵容憔悴卻眼神堅定的老教師——張老師,他的學校已在洪水中化為烏有。此刻,他找來一塊被洪水衝來的、相對平整的門板,用清水仔細擦乾淨,用粉筆在上麵工工整整地寫下:“開學第一課:希望”。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孩子,衣服還沾著泥點,小臉帶著驚惶未褪的蒼白,卻都規規矩矩地坐在小板凳上,仰著小臉,聚精會神地聽著張老師用沙啞卻飽含深情的聲音講述著課文。陽光透過雲層縫隙,恰好灑在這塊特殊的“黑板”和孩子們專注的臉龐上,仿佛給這片灰暗的土地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邊。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偷偷抹去眼角未乾的淚痕,用力挺直了小小的脊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遠處,一個叫李家窪的村莊。洪水退去後,這裡幾乎被淤泥徹底掩埋。村民們沒有被嚇倒,在村支書嘶啞的吆喝聲他的嗓子在洪水中喊救援時喊壞了)中,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人們赤著腳,揮舞著鐵鍬、鋤頭,奮力清理著自家門前和村道上的淤泥,汗水混著泥水從古銅色的脊背上滾落。女人們則忙著清洗從淤泥裡挖出的、還能用的鍋碗瓢盆,晾曬著被汙水泡過的衣物被褥。孩子們也力所能及地幫忙遞工具、送水。沒有抱怨,隻有沉默的堅韌和相互幫扶的溫情。一位姓陳的老農,房子完全倒塌了,老伴還在醫院。他默默地加入到清理村頭曬穀場的隊伍中,揮鍬的動作沉穩有力。記者上前采訪他,問他失去了這麼多,心裡難受嗎?陳老漢停下手中的活,用沾滿泥巴的手背抹了把臉上的汗,望著眼前狼藉的家園,眼中閃過一絲痛楚,隨即被一種更強大的光芒取代:“難受?咋能不難受!一輩子的家當,說沒就沒了。可難受管啥用?地衝垮了,人心不能垮!黨和政府沒忘了咱,李顧問村民們私下對李玄策的敬稱)派了這麼多人、這麼多機器來幫咱!咱自己要是先泄了氣,那才真叫完蛋!隻要人還在,手還能動,這地,咱就能再整出來!房子,就能再蓋起來!咱莊稼人,認的就是這個死理:人爭一口氣!政府幫咱,咱自己更得爭氣!”他那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的話語,通過鏡頭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深深烙進了站在不遠處靜靜聆聽的李玄策心裡。
李玄策沒有上前打擾這位可敬的老人。他轉過身,對身邊智囊團的成員們,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深深的感觸:“看到了嗎?這就是民心,這就是力量!此情此景,正是《周易》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災難摧毀了有形的家園,卻淬煉了無形的精神。重建,絕非簡單地複原舊貌,而是在廢墟之上,汲取教訓,融入新的理念和技術,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加和諧、更有希望的新家園!這是‘新生’的真諦。”
幾天後,李天樞的身體在方清墨的精心調理下終於康複了。他執意要跟著父母一起去看看洪水退後的災區。方清墨擔心他再受刺激,但看著兒子眼中那份與年齡不符的堅持和關切,最終還是同意了。
車子駛過還在清理中的道路,窗外是觸目驚心的景象:被連根拔起的大樹、扭曲的橋梁、成片倒塌的房屋、厚厚的淤泥……空氣中那股混合的味道依然濃烈。李天樞的小臉繃得緊緊的,大眼睛裡充滿了震驚和難過。他緊緊抓著媽媽的手,小身體微微顫抖。方清墨心疼地摟著他,輕聲安慰。
車子在一處正在緊張施工修複的大堤旁停下。新的堤壩基礎已經打好,工人們正在澆築混凝土,機器轟鳴,一片繁忙景象。李玄策和方清墨帶著李天樞走上旁邊一段已經加固好的堤壩。腳下的泥土還帶著濕潤,混雜著青草被碾壓後的氣息和石灰的微嗆。
李天樞掙脫媽媽的手,獨自走到堤壩邊緣,麵向著下方那片被洪水衝刷過、正在清理的巨大灘塗。他閉上眼睛,小小的胸膛微微起伏。方清墨想上前,被李玄策輕輕拉住。夫妻倆默契地交換了一個眼神,靜靜地守護在兒子身後。
在李天樞的感知世界裡,眼前的空間不再是簡單的視覺畫麵。殘留的洪水能量如同冰冷的、帶著怨恨的墨色潮汐,在泥土深處、在空氣中隱隱波動,訴說著毀滅的暴虐。然而,另一種更強大、更溫暖、更堅韌的能量場,正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那是無數像陳老漢、張老師那樣的人,在淤泥中奮力清理、重建家園時散發的意誌之光;是工人們揮汗如雨、敲打鋼筋水泥時迸發的力量之流;是誌願者們搬運物資、安撫災民時傳遞的關愛之波……這些星星點點、或強或弱的能量,帶著不屈、希望、互助和頑強的生命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溫暖而磅礴的暖流,如同初春破土而出的億萬嫩芽,正頑強地對抗著、驅散著那殘留的冰冷與死寂。
冰冷與溫暖,毀滅與新生,絕望與希望……兩種截然相反的能量場在這裡激烈地碰撞、融合。漸漸地,那代表著“新生”的溫暖洪流占據了上風,它並不張揚,卻無比堅韌,如同淤泥下深埋的種子,積蓄著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李天樞緊蹙的小眉頭漸漸舒展開來,蒼白的臉上甚至泛起了一絲紅暈。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和明悟,充盈著他的小小胸膛。
回到家後,李天樞一反常態地沒有去擺弄他的天文望遠鏡或者電子積木,而是安靜地坐在書桌前,鋪開一張大大的畫紙。他拿起畫筆,蘸上濃重的褐色,用力塗抹出大片大片厚重、粘稠、仿佛還在流動的淤泥。畫麵壓抑而沉重。然後,他換了一支細小的筆,蘸上翠綠,在那片令人窒息的褐色中心,極其細致地勾勒出一株剛剛破土而出的、極其柔弱的嫩芽!嫩芽隻有兩片小小的葉子,卻倔強地挺立著,仿佛用儘了全身的力氣。最神奇的是,在嫩芽的頂端,李天樞用極細的筆尖和近乎透明的淺藍色、粉色、金色,點畫出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更令人驚歎的是,在那顆小小的露珠內部,他竟以不可思議的細膩筆觸,描繪出了微縮的景象:一道絢麗的彩虹橫跨天際,彩虹之下,是無數微小卻生動的人影——有揮舞鐵鍬清理淤泥的漢子,有在板房前晾曬衣物的婦女,有在臨時黑板前讀書的孩子,還有轟鳴的挖掘機和正在升起的新房梁……仿佛整個重建家園的希望與活力,都凝聚在了這顆新生嫩芽頂端的露珠裡!
方清墨輕輕走到兒子身後,當她看清這幅畫時,呼吸不由得一滯。畫中那強烈的對比——淤泥的厚重絕望與新芽露珠裡蘊含的無限生機和希望,深深震撼了她。她蹲下身,溫柔地將兒子攬入懷中,指尖輕輕拂過畫紙上那顆神奇的露珠,聲音帶著一絲哽咽,卻充滿了力量:“是的,天樞,你畫得太好了。劫後重生,希望永存。這株嫩芽,這顆露珠裡的世界,就是我們所有人的信念。再深的淤泥,也埋不住生命的力量;再大的災難,也摧毀不了人心向暖、重建家園的決心。”她低頭,在兒子柔軟的發頂印下一個充滿愛意與驕傲的吻。
窗外,夕陽的餘暉穿透雲層,將李家四合院的屋簷染上一層溫暖的金紅色。院子裡的石榴樹經過雨水的衝刷,枝葉愈發青翠,枝頭沉甸甸的石榴在晚霞中透出誘人的紅暈。廚房裡傳來張姨準備晚飯的鍋碗輕碰聲和飯菜的香氣。這一切平凡而溫暖的日常,與遠方災區那正在淤泥中頑強萌發的新生希望,在夕陽的餘暉裡,仿佛被一根無形的線緊緊相連,共同譜寫著生命在災難之後,那不屈不撓、向陽而生的壯麗詩篇。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