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京城,天空湛藍如洗,陽光帶著灼人的熱度,慷慨地潑灑在每一寸土地。國家新聞發布廳內,巨大的水晶吊燈灑下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將深紅色的地毯映襯得更加莊重。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高級皮革、新鮮花束主要是象征探索精神的藍色鳶尾和白色百合)以及無數精密電子設備散發的、幾乎不可聞的微弱臭氧氣息的獨特味道。一種高度克製的興奮與期待感,如同無形的電流,在座無虛席的媒體席、嘉賓席間無聲傳遞。長槍短炮般的攝像機鏡頭早已對準了主席台,記者們屏息凝神,手指懸停在記錄本或錄音筆上。
上午十時整。
主席台側門開啟,幾位身著深色西裝、神情肅穆的官員魚貫而入。走在最中間的,是主管科技的副總理。然而,當他的目光掃過全場,沉穩地宣布:“各位來賓,媒體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裡,向全國、全世界宣布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國家科技工程——‘羲和工程’,正式啟動!”時,巨大的電子屏幕在他身後瞬間點亮!
刹那間,一幅恢弘、深邃、充滿未來感的動態畫麵占據了所有人的視野。
背景是浩瀚無垠的宇宙星海,無數星辰如同鑽石般閃耀。畫麵中心,一艘造型獨特、兼具力量感與流線美學的探測器緩緩旋轉著。它通體覆蓋著銀灰色的特種合金方清墨團隊的心血結晶),表麵流淌著如同水波般的淡藍色能量紋路。探測器前端,一個由無數細小六邊形晶體構成的巨大觀測窗,如同深邃的宇宙之眼,仿佛能洞穿時空。在它優雅的“翼”狀結構下方,一枚醒目的金色徽標熠熠生輝——那是用古樸篆體書寫的“望舒”二字,線條剛柔並濟,下方環繞著一圈象征軌道與探索的橄欖枝與星辰圖案。
“羲和工程!”副總理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遍大廳每一個角落,也通過直播信號傳遞到千家萬戶,“這是一項融合了中華古老天文智慧與現代最前沿科技的深空探測計劃!首期核心任務,是發射我們自主研發的‘望舒’號深空探測器!”
屏幕上畫麵切換,展現出更加震撼的細節:“望舒”探測器脫離巨大的長征火箭末級,優雅地滑入深邃的太空;它掠過巨大的氣態行星,其斑斕的雲帶在探測器表麵投下流動的光影;它穿越布滿冰晶的小行星帶,如同靈巧的雨燕;最終,它抵達太陽係的邊緣——柯伊伯帶,將“目光”投向更遙遠、更黑暗的深空,背景是如同薄紗般朦朧的奧爾特雲和浩瀚的銀河係旋臂。一個低沉而充滿磁性的男聲旁白配合著畫麵響起:
“‘望舒’將肩負前所未有的使命:探訪太陽係邊際,繪製最詳儘的星際‘邊疆’地圖;它將搭載最靈敏的深空陣列天線,嘗試捕捉並解析彌漫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極其微弱卻可能蘊含宇宙終極奧秘的神秘信號!這信號,或許與977號檔案中記錄的地磁深層擾動存在關聯,將為我們揭示宇宙誕生之初的秘密!”
畫麵定格在“望舒”探測器孤獨而堅定地航行在無垠星海的背影上。旁白繼續,帶著一種深沉的文化底蘊:
“工程命名‘羲和’,源自中華上古神話中執掌時間、駕馭日車的太陽女神,她象征著光明、探索與生生不息的力量!‘望舒’,則為月禦之神,代表在黑暗中指引方向、洞察幽微的智慧。工程的核心理念,深深植根於《周髀算經》、《甘石星經》等古代天文典籍所蘊含的宇宙觀與數學智慧,並融入了由艾琳娜·索科洛娃教授主持的‘跨文明古天文數據庫’項目的最新成果!這是人類仰望星空數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對‘究天人之際’這一永恒命題的當代回應!”
全場掌聲雷動,閃光燈連成一片耀眼的白光。無數鏡頭記錄下這曆史性的一刻。
發布會進入專訪環節。在發布會廳側翼一間布置得更為雅致、光線柔和的采訪室內,李玄策作為“羲和工程”戰略與文化總顧問,端坐在一張明式圈椅上。他今日穿著一件改良的深青色立領中式上衣,領口綴著一枚古樸的玉扣,整個人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氣度。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水墨星空圖,與“羲和”的主題遙相呼應。
幾位重量級媒體的資深記者圍坐對麵。央視的記者率先提問,問題直指核心:“李首席顧問,‘羲和工程’的宏偉藍圖令人振奮。但我們也注意到,在當今世界航天領域強手如林的背景下,我們為何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資源,去探索太陽係邊緣那片‘荒蕪’之地?它的戰略意義和文化價值究竟何在?”
李玄策微微頷首,目光平和地掃過提問的記者,又仿佛穿透了他們,望向更深遠的地方。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奇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如同古寺的晨鐘:
“‘羲和’工程,絕非僅僅是一次科技的躍進,或是對深空疆域的簡單拓展。”他頓了頓,讓每一個字都清晰地烙印在聽眾心中,“它首先是一個文明之問。諸位可還記得,我們的先祖,在數千年前,沒有精密儀器,僅憑肉眼和算籌,便敢於仰望蒼穹,繪製星圖,製定曆法,敬天法地?《周髀算經》開篇即言:‘數之法出於圓方…’古人以最樸素的幾何和數理,去揣度宇宙的方圓,探究天地運行的法則。這份對未知的好奇,對宇宙秩序的探尋,早已融入我華夏文明的血液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身體微微前傾,眼神變得更加明亮:“今日,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之翼——強大的火箭、精密的探測器、深邃的人工智能李念墨團隊負責的核心係統)。我們飛得更遠,‘看’得更清,但這顆探索的心,與數千年前在陶寺古觀象台上丈量日影、在敦煌洞窟中描繪星圖的先賢們,並無二致!‘羲和’工程,正是這份古老追問在新時代的延續——我們追問宇宙的本源,生命的起源,以及人類在這浩瀚星海中的位置與意義。這便是‘究天人之際’的當代實踐!”
另一位記者追問:“工程強調‘和而不同’的理念,開放國際合作。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這是否過於理想化?”
李玄策嘴角浮現一絲從容的笑意,這笑意中蘊含著洞察世事的智慧:“《論語》有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並非無原則的苟同,而是在尊重各自文明特性、技術路徑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的目標——探索宇宙的真理,增進全人類的福祉。宇宙之大,遠超地球一隅。麵對深空的未知,人類需要的是攜手,而非壁壘。‘望舒’探測器所攜帶的科學載荷,已預留了國際合作夥伴的空間。我們相信,真理之光屬於全人類,合作探索的道路,終將越走越寬。”
他的話語,既有對文化根源的深刻闡述,又有對現實格局的清醒認知和宏大包容的胸懷,令在場的記者們頻頻點頭,筆尖在記錄本上飛快地移動。
采訪進行時,鏡頭巧妙地掃過坐在采訪室側後方貴賓席上的李氏家人。
李長庚教授端坐著,雙手自然地放在膝上,銀發在柔和的燈光下泛著睿智的光澤。他聽著兒子的闡述,臉上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平靜與深深的欣慰,不時微微頷首,仿佛在無聲地讚許這份將古老智慧與未來探索完美融合的洞見。
方清墨院士坐在李長庚身旁,她穿著一身簡潔的珍珠白色套裙,氣質溫婉而堅定。作為“望舒”探測器關鍵熱防護與結構材料的負責人,她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屏幕上探測器特寫的細節上,眼神專注而銳利,仿佛在腦海中飛速驗證著材料的性能極限。隻有微微抿起的嘴角,泄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豪。
李念墨則坐在母親旁邊,年輕的臉上寫滿了興奮與一絲緊張的專注。她負責的是探測器最核心的“大腦”——ai自主導航與決策係統。此刻,她雙手下意識地交握在一起,指尖微微用力,指節有些泛白。當鏡頭掃過時,她似乎感應到了,抬眼看向鏡頭,那雙遺傳自父親的深邃眼眸裡,跳動著對星辰大海的無儘渴望和迎接挑戰的堅定光芒。方清墨似乎感受到女兒的緊張,在鏡頭外,她溫暖的手輕輕覆上女兒緊握的手背,傳遞著無聲的支持與力量。李念墨深吸一口氣,回以母親一個“我準備好了”的眼神,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儘在不言中。
李天樞坐在爺爺李長庚的另一邊,小小的身體幾乎被寬大的座椅吞沒。他沒有像大人那樣關注發言或探測器細節,而是完全被采訪室前方一個輔助顯示屏上循環播放的“望舒”探測器在星海中航行的動態概念圖所吸引。他清澈的大眼睛瞪得圓圓的,小嘴微張,充滿了孩童最純粹的驚歎與向往。屏幕上的星光倒映在他的瞳孔裡,仿佛有真實的星辰在其中流轉、閃耀。他看得如此入神,連爺爺輕輕撫過他頭頂的手都未曾察覺。
發布會結束,夕陽已為京城的天空塗抹上絢爛的金紅。喧囂散去,李玄策婉拒了後續的慶祝晚宴邀約。一輛低調的黑色轎車載著李家三代五人,穿過華燈初上的街道,駛向京西的香山。
西山觀星台,並非現代天文台,而是一處位於香山深處、相對僻靜開闊的古樸平台。據傳是明清時期欽天監官員偶爾觀星之所。平台由巨大的青石鋪就,曆經風雨,石麵光滑,縫隙間生長著頑強的苔蘚和野草。幾株虯勁的古鬆矗立平台邊緣,如同沉默的衛士,枝乾伸展,在暮色中投下婆娑的影。夜風帶著山林特有的清涼氣息,裹挾著鬆針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吹散了白日的燥熱。
天色徹底暗了下來。沒有城市光汙染的乾擾,深邃的天幕如同一塊巨大的、綴滿鑽石的墨藍色絲絨,緩緩展開。銀河,那條橫貫天際的乳白色光帶,從未如此清晰、如此壯麗地呈現在他們眼前。億萬星辰無聲地閃耀,或明亮如鑽,或幽微如塵,共同編織著宇宙最古老、最宏大的詩篇。
李長庚、李玄策、方清墨、李念墨、李天樞,五人靜靜地佇立在觀星台中央,仰望著這震撼心靈的星空畫卷。城市的喧囂、發布會的榮光、塵世的煩憂,在這一刻被浩瀚的宇宙徹底滌蕩乾淨。隻有風聲掠過鬆林的低語,和草叢中夏蟲不知疲倦的鳴唱,構成了天地間最原始也最安寧的樂章。
李玄策向前走了幾步,站到平台邊緣,抬頭望向北方天際。他伸出修長的手指,指向那七顆排列成勺狀的明亮星辰——北鬥七星。他的聲音在寂靜的夜空下響起,低沉而悠遠,仿佛在與曆史對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昔者,我們的先祖,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仰觀天象,他們便是在這樣的夜空下,辨識北鬥,以定四時,以明方向。《鶡冠子》有雲:‘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這七顆星辰,曾是我華夏先民穿越洪荒、辨識時空的永恒燈塔。”
他的手臂緩緩移動,仿佛在丈量著從北鬥到無限遠方的距離,聲音中注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與期許:“今者,我們以先祖之名‘羲和’為引,以‘望舒’為舟。此去深空,非為征服,非為獨行。‘望舒’承載的,是源自河圖洛書的數理玄機,是敦煌星圖描繪的宇宙遐想,是張衡渾天地動之儀的探究精神,更是我五千年文明對宇宙、對生命、對存在本質的深沉叩問!它駛向的,不僅是太陽係的邊疆,更是人類認知的邊界。此行,非獨行也。乃是攜我浩浩湯湯之中華文脈,向那無垠星海,發出探尋共生之道的文明邀約!”
他的話語,在寂靜的山巔回蕩,仿佛帶著某種古老而神聖的韻律,與滿天星鬥產生了共鳴。
就在這時,一直依偎在母親方清墨身邊的李天樞,突然輕輕“咦”了一聲。他掙脫母親的手,向前小跑了幾步,站到父親李玄策的身邊,小小的手指毫不猶豫地、堅定地指向天鵝座方向那片璀璨的星域深處。他的小臉上沒有了發布會時的懵懂好奇,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奇異的專注和難以言喻的激動,大眼睛裡仿佛倒映著不屬於這個世界的輝光。
“爸爸!”他的聲音清亮,帶著孩童特有的穿透力,打破了星夜的沉靜,也瞬間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神,“看那裡!天鵝座的翅膀後麵…那片黑黑的地方…不是空的!那裡…有一道‘裂縫’!我能‘感覺’到…裂縫的那一邊…有‘歌聲’傳過來!不是耳朵聽到的…是這裡…”他用小拳頭輕輕捶了捶自己的心口,“…很溫暖,很古老,像…像好多好多人一起在輕輕哼唱…像…像冬天爐火邊太奶奶哼的歌謠…它在歡迎‘望舒’!它知道‘望舒’要來了!”
李天樞的話語,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李家三代人的心中激起了滔天巨浪。李玄策霍然轉頭,目光如電,死死鎖定兒子所指的天鵝座方向。李長庚猛地吸了一口氣,布滿皺紋的手下意識地抓緊了身邊方清墨的胳膊。方清墨和李念墨母女倆則震驚地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難以置信的激動與一絲隱隱的敬畏。
眾人屏住呼吸,順著李天樞手指的方向,極力凝望那片深邃的星空。肉眼看去,那裡隻有天鵝座舒展的羽翼和更遠處沉沉的宇宙幕布,繁星點點,並無異常。然而,當靜下心來,摒除一切雜念,在李天樞那充滿奇異確信的指引下,一種難以言喻的微妙感覺,似乎真的從那個方向隱隱傳來——不是聲音,而是一種溫暖的、充滿善意與古老智慧的“存在感”,如同深海中遙遠燈塔的微光,如同母親對遊子無聲的呼喚。它彌漫在清涼的夜風中,滲透在夏蟲的低鳴裡,縈繞在每一顆閃爍的星辰之間。
夜風溫柔地拂過觀星台,吹動著人們的衣角和發絲,帶來鬆林的低語。夏蟲的鳴唱依舊,卻仿佛成了那宇宙深處“歌聲”的伴奏。李家三代五人,如同五尊凝固的雕塑,久久地佇立在古老的石台上,仰望著天鵝座的方向,沉浸在由李天樞揭示的、超越人類感官的宇宙奇跡所帶來的巨大震撼與無垠遐想之中。星河在他們頭頂奔湧不息,無聲地訴說著宇宙永恒的奧秘。而“望舒”未來的航程,似乎從這一刻起,被賦予了超越科學探索的、更加深邃而溫暖的文明使命。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