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分析室內檀香繚繞,李玄策指尖輕叩桌麵。
>年輕研究員推眼鏡時鏡片反光,遮不住眼底憂慮:“邊境摩擦指數上升17,輿論戰火藥味濃得嗆人……”
>藏學專家丹增措姆輕轉經筒:“佛經有雲,嗔怒是心中火。那邊極端派煽動,恰似潑油入灶。”
>李玄策目光掃過衛星圖上閃爍的爭議區標記:“暗礁已現。我們需借其本土佛光,化戾氣為祥雲。”
>他提筆寫下“阿育王石柱”五字:“讓和平教義穿過曆史塵埃,照亮人心溝壑。”
歲末的京城,朔風已帶上了刀鋒般的銳氣。李玄策推開那間位於幽靜院落深處的戰略分析室厚重的木門,一股沉靜而略帶暖意的氣流撲麵而來,恰到好處地驅散了門外的嚴寒。室內光線經過精心設計,不刺眼,卻足夠明亮,將中央一張巨大的黑胡桃木會議桌映照得溫潤厚重。空氣裡,一縷極淡的檀香若有似無地縈繞,不霸道,卻像無聲的鎮紙,壓住了所有可能的浮躁。
他走到主位前,並未立刻坐下,目光先落在了長桌儘頭那麵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屏幕上分割著數塊實時畫麵:邊境線巡邏的實時影像帶著風雪的顆粒感;南亞鄰國某主要城市街頭,不同派彆的遊行隊伍隔著軍警緊張對峙,標語橫幅在風中翻卷,像不安的旗幟;還有複雜的動態圖表,一條代表邊境摩擦風險的紅色曲線正帶著不容忽視的陡峭角度,昂頭向上攀升。
“李顧問。”幾位早已等候的專家紛紛起身。負責區域安全動態分析的年輕研究員陳明宇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鏡片後的眼神裡帶著熬夜的疲憊和一絲掩不住的憂慮,鏡片反光一閃,像掠過數據的冰冷鋒芒。“最新的態勢彙總,不太樂觀。”他的聲音有些乾澀,指尖在麵前攤開的平板電腦上滑動,似乎在尋找最有力的表述,“過去一個月,邊境摩擦的各類事件統計,同比上升了17。對方主流媒體和網絡空間的涉華輿論……火藥味濃得嗆人,針對性非常強。”
李玄策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自己則緩步走向窗邊。窗外,一株高大的菩提樹在冬日的陽光下伸展著遒勁的枝椏,幾片頑強的殘葉在風中微微顫動。他凝視著那在風中搖擺的樹葉,目光深邃。
“不止是摩擦,”另一位身著挺括軍裝、肩章顯示大校軍銜的中年軍官秦振剛沉聲道,手指重重地點在電子地圖上幾個閃爍的紅點區域,“這些爭議區,對方小動作不斷,試探底線。部隊調動頻率異常,後勤補給線也在加強。我們不能不防。”
沉重的氣氛像無形的鉛塊壓在會議桌上。這時,一直靜坐在角落,身著絳紅色藏式僧袍的藏學與佛學專家丹增措姆輕輕撥動了一下手中那柄光澤溫潤的黃銅轉經筒。細微而持續的“嗡”聲,像投入靜水的小石子,漾開了某種奇異的安寧波紋。她抬起眼,目光平和地掃過眾人,聲音帶著高原陽光般的澄澈與穿透力:“佛經有雲,‘嗔怒是心中火,能焚功德林’。那邊某些極端派係,如今所做之事,恰似不斷潑油入灶,欲將整個國家引向失控的烈焰。”她頓了頓,看向窗邊李玄策的背影,“那火光雖熾,卻終究是虛妄的燃燒。他們國內,並非沒有清醒和平的聲音,並非沒有渴望安寧的百姓。佛光,一直都在。”
李玄策終於轉過身,暖色的光線勾勒出他沉靜如山的輪廓。他走回主位,沒有立刻坐下,一隻手輕輕搭在冰涼光滑的桌麵上,指尖無意識地、帶著某種思考韻律地輕叩著。目光再次投向那塊巨大的電子屏,掃過衛星圖上那些被特意標注放大、如同毒瘡般刺眼的爭議區標記點。
“暗礁已現。”他的聲音不高,卻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洞悉世事的了然,“風高浪急,硬碰硬,隻會船毀人傷,徒令親者痛仇者快。”他停頓了一下,目光轉向丹增措姆,微微頷首,仿佛接過了她話語中的那縷佛光,“但我們並非無路可走。既然對方國內有佛光,我們為何不能善加引導?借其本土千年傳承的慈悲智慧之光,去化解戾氣,驅散陰霾,化戾氣為祥雲?”
這思路讓所有人都是一怔。秦振剛眉頭微蹙,軍人的本能讓他更習慣看得見摸得著的應對方案:“李顧問,宗教信仰的力量固然強大,但如何精準切入?如何確保不被對方曲解甚至利用?”
陳明宇也推了推眼鏡,補充道:“而且,對方上層對我們的警惕性極高,任何帶有‘文化輸出’或‘宗教影響’色彩的動作,都可能被過度解讀,適得其反。”
李玄策沒有直接回答,他緩緩坐下,目光掠過桌麵上散放著的資料——幾張高清圖片格外醒目:那是南亞鄰國幾處著名的佛教遺跡,曆經風雨滄桑的石雕佛像麵容悲憫,巨大的佛塔在陽光下閃耀著亙古的寧靜光輝。其中一張,是一座著名的阿育王石柱的局部特寫,柱身上古老的銘文雖已斑駁,卻依舊傳遞著跨越時空的威嚴與和平的諭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沉吟片刻,從筆筒裡抽出一支樣式古樸的狼毫小楷筆,鋪開一張素白的宣紙。墨是上好的鬆煙墨,在硯池中化開,散發出淡淡的墨香。他沒有寫宏大的戰略方針,而是凝神靜氣,手腕沉穩地落下五個蒼勁有力的字:
阿育王石柱。
墨跡在宣紙上暈染開,力透紙背。
“阿育王,”李玄策放下筆,指尖輕輕拂過紙麵上未乾的墨跡,聲音裡帶著一種對曆史的溫情回望,“這位偉大的君王,一生功業始於鐵血征服,卻終於放下屠刀,皈依佛法。他豎立石柱,刻下法敕,非為炫耀武力,而是布告天下,宣揚仁恕、非暴與眾生平等之道。”他抬起頭,目光如炬,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些石柱,這些銘文,是他們民族的瑰寶,是他們曆史深處最值得驕傲的和平基因!不是我們強加給他們的,而是深埋在他們自己血脈與土地中的精神遺產。”
他拿起那張宣紙,展示著那五個字:“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輸出’,而是去‘喚醒’,去‘聯結’。讓這些承載著和平教義的曆史符號,穿透現實政治喧囂的塵埃,重新照亮他們民眾心中的善念,也照亮我們之間被暫時遮蔽的溝通橋梁。人心深處對安寧的渴望,對古老智慧的認同,就是最強大的力量。佛光普照之處,暗礁終將顯露其虛妄的本質,戾氣自會漸漸消散,化為可渡的祥雲。”
他的話語,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蕩起一圈圈漣漪。丹增措姆眼中光芒閃動,撚動佛珠的手指停頓了一下,低低誦念了一句藏語經文,滿是讚歎與認同。秦振剛緊蹙的眉頭並未完全舒展,但眼中銳利的鋒芒沉澱下去,代之以深沉的思索。陳明宇則飛快地在平板電腦上記錄著什麼,鏡片後的眼神亮了起來。
李玄策隨即轉向負責國際文化與宗教交流事務的官員:“立刻著手,以民間學術團體和佛教協會為主導,聯絡對方國內真正有威望、主張和平對話的佛教領袖和高僧大德。重點推動幾個項目:其一,聯合申請將幾處標誌性的佛教遺跡和重要的阿育王石柱點納入跨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同出資、共同維護,將‘保護人類共同遺產’的旗幟高高舉起。其二,啟動一個大型的‘貝葉經與石柱法敕’數字化共享工程,將雙方珍藏的古老佛教經典、石刻法敕進行高精度掃描、互譯、建立共享數據庫,麵向全球學者開放。其三,籌備一個高規格但形式務實的‘東方智慧與現代和平’國際論壇,地點可選在雙方都認可的第三方國度,邀請世界範圍內的宗教學者、哲學家、倫理學家共聚一堂,探討古老教義對化解當代衝突的啟示。”
他條理清晰,每一個“點”都落在了對方難以公開拒絕的“文化傳承”與“學術研究”的基石上。
“同時,”李玄策的目光投向秦振剛和負責邊境事務的官員,語氣轉為務實,“秦大校,邊境一線,以我們為主導,在雙方有共同民生需求的區域,比如那些爭議點附近、對方村落嚴重缺醫少藥的河穀地帶,立刻規劃建設兩個示範性的跨境醫療站。設備、藥品我們出大頭,甚至可以定期派我們的醫療隊過去,但名義上,邀請對方地方官員和社區代表共同參與管理。另外,靠近我們這邊、對方一側經常發生小型山體滑坡阻斷道路的地方,規劃一個微型的水土保持和小水電項目,解決照明和灌溉問題。項目名稱……”他略一沉吟,“就叫‘光明與清泉行動’,實實在在給邊民帶去光,帶去水,帶去生活的希望。記住,旗幟上隻寫‘睦鄰友好’,‘改善民生’。”
秦振剛這次用力地點了點頭:“明白!化劍為犁,以惠促和。我馬上組織實地勘察,選點立項。”
李玄策最後總結,聲音低沉而蘊含力量:“對於對方高層的某些強硬姿態,以及國際上某些勢力彆有用心的挑唆,我們要有定力。不接無謂的罵戰,不搞對等的軍事冒險。要像水一樣,”“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他引用了《道德經》的話,“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以惠化怨。鄰居是搬不走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時輸贏,而是長久的和平共處之道。不惹事,不怕事,更要學會‘化事於無形’。這‘佛光計劃’,便是我們‘化’字訣的第一步。讓阿育王石柱上沉寂千年的和平箴言,再次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去撫平那些被煽動起來的傷痕。”
會議結束時,窗外的天色已近黃昏。夕陽的餘暉穿過高大的窗欞,斜斜地投射進來,恰好籠罩在桌麵那張寫著“阿育王石柱”的宣紙上。未乾的墨跡在金色的光線下,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幽幽地反射著內斂而堅韌的光澤,如同曆史深處透來的一盞明燈,靜靜等待著去照亮那些被現實迷霧籠罩的崎嶇前路。
檀香的氣息似乎更沉靜了,與墨香、紙香交融在一起。李玄策獨自在會議室多坐了一會兒,手指再次撫過宣紙上那五個字,溫熱的指尖下,是曆史的冰冷刻痕,也是策略的滾燙心跳。暮色四合,遠處隱約傳來悠揚的鐘聲,不知是來自哪座古刹。那鐘聲穿透冬日黃昏的寂靜,帶著一種穿透時空的悲憫,輕輕叩擊在心上。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