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待會再學,先看你的?”
隻見推薦的是林徽因的《蓮燈》,寫的卻是《七樓》。
詫異著,隻見寫道
七樓
坐在山石上
瞟見異色的雲
你,從天而降
天冷,你的溫暖
輕柔的呢喃
灑濕了我的全身
滲透到我的心裡
呆呆的望著你
你卻高興的挖苦
滲入故鄉的土
尋找初見的心
你在那望著我
我在這想著你
後麵還來個注視,“七樓宿舍樓頂”。
“我靠!寫的不錯,還是想看看你的《這是午時差一分的鈴聲》”
“遊戲之作,難登大雅之堂。我還沒看你的?”
無影手,竟然被穆棻輕鬆化解掉,真的是“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不過躲過無影手,卻正中關老師腹中。
接過穆棻的,討要過雨巷的。須臾,遲鈍而後欣慰的說道“看來咱們同學的欣賞水平和創作能力很高,咱們這門課已經達到目的!”
充實、聆聽、踴躍、膜拜是語文課的常態。
下課的音樂,壓著“下課”聲不舍的結束。關老師的聲音,隨著不舍的依戀走出教室。
興致延續到下節而不衰,中午五節課,兩節兩節為一體一門課,剩出一節是自習課。
自習課,聊天成為常態;不像現在的玩手機,在那個手機拮據的年代,全班隻有半數的人才有手機,雨巷也隻是等到高三才有。那個時候都是按鍵的而觸屏才剛出現,導致九格拚音輸入成為習慣而伴隨著許多人。
諾基亞手機正盛,賣到好幾千。
有很多翻蓋手機,手機是扣電池的,一塊電池用一周成常態,若配兩三塊電池,妥妥的用兩周回家也還有電。不像現在的一體機不方便,雖然充電寶的出現帶來些許的曙光。
前後左右聚三成五,聲音起伏。左靠牆的王衝,牙黃臉大,性格太過活躍!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臉乾嘛,臉值幾個錢”,鏡子藏靠在書遮處,小梳子順著發絲的蠕動,外門盯許久的班主任,終於不耐煩的走來,看不下去的眼神已到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