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您呢?”
“我要再去一趟維也納。”
隔日。
朝陽剛攀上樹梢,內伊便帶著3千名士兵渡過多瑙河——用的還是他們之前架設的浮橋——大張旗鼓地向慕尼黑趕去。
而莫羅則率領1萬主力部隊,再次向東進發。
他很清楚,憑自己的這點兒兵力不可能真的攻入維也納,卻足以讓弗朗茨二世驚慌失措地調動軍隊,進而造成維也納市民的恐慌。
奧地利的奧爾斯佩格軍團還在前來包夾法軍的途中,就聽到了巴伐利亞軍被全殲的消息。
他當即一麵咒罵德恩貝格是廢物,一麵毫不遲疑地下令撤回維也納。
數日後,莫羅的大軍來到佩爾格鎮故地重遊,百公裡外的維也納果然亂成了一團。
奧地利各地的軍隊,彆管有沒有戰鬥力,都被圖古特男爵調入首都增強防守力量。
城裡的市民起初隻是聽說“有上萬法國軍隊要攻打維也納”,很快傳言就變成了“五萬法軍已經占領了整個奧地利西部”,不到一周之後法軍的人數便在人們口中增加到十萬之多。
能離開的人紛紛逃往鄉下避難,走不了的人們則開始大量囤積生活物資,所有的麵包店都被搶購一空。
前後一周不到,維也納的麵包價格就漲了240%,到處都是哀鴻遍野,很快就出現了聚眾搶糧的事件。
不過莫羅卻隻是將大部隊駐紮在佩爾格鎮外,時不時派一兩個連向維也納方向走一段,找個有人的地方放幾槍“保持熱度”。
足足折騰了半個月,維也納那邊聚集了2萬3千大軍——這裡麵有一半都是周圍城市的地方治安軍——卻始終沒見法國人攻來。
圖古特男爵讓奧爾斯佩格派人前往林茨偵察,這才發現法軍早已離開多日。
實際上,如果約瑟夫命令莫羅不計代價地強攻維也納,有很大概率能占領這座城市。
但這在政治和外交上都是很不劃算的。
過度削弱奧地利,最後隻會令普魯士在德意誌一家獨大,從而加速德國的統一進程。
除非法國傾全國之力,連北德意誌各國一起推平。
而那就幾乎是重走拿破侖當年的老路,搞得法國舉世皆敵,陷入戰爭泥潭。那英國人肯定會從夢裡笑醒過來。
在法國沒有能抗衡英國的強大艦隊,同時國力強到可以鎮住整個中、西歐之前,維持普、奧力量平衡才是最佳策略。
約瑟夫這次派莫羅渡過萊茵河,主要目的是實施震懾,讓德意誌諸國看到,敢惹法國,連奧地利都不一定安全,巴伐利亞更是被揍翻在地。
但同時法國又要表現出相當的“克製”,讓德意誌邦國知道,法國並不謀求消滅他們。隻要不主動招惹法國,那麼法國就是一個尊重現有秩序的國家,是一個可靠的貿易對象。
另一邊,當內伊率軍慢慢悠悠地抵達慕尼黑城下,便接到了王太子的密令,讓他在城外展開部隊,但不要攻城。
於此同時,法國外交大臣助理塞居爾伯爵則來到了慕尼黑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