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卦啟京城 第六章 破煞除魘_紫微星動:皇叔他命犯孤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紫微星動:皇叔他命犯孤煞 > 第一卷:卦啟京城 第六章 破煞除魘

第一卷:卦啟京城 第六章 破煞除魘(1 / 2)

古井旁的氣氛,因那三個散發著不祥氣息的魘鎮人偶,以及蕭景淵那冰封般的神情,而凝重得幾乎要滴出水來。侍衛們屏息垂首,不敢發出絲毫聲響。

沈嵐知道,這已不僅僅是簡單的“驅邪”,更牽扯到了王府,乃至皇室深不見底的隱秘。她收斂心神,將所有雜念排除,專注於當前必須解決的煞氣問題。

“王爺,”她打破了沉寂,聲音清晰而冷靜,“當務之急,是立刻淨化此地的怨煞,阻斷其繼續侵害王府氣運。井底的散骨需儘快打撈,與這三個人偶一同處理。”

蕭景淵從那種極致的冰寒中回過神,目光掃過那令人心悸的人偶,最終落在沈嵐身上,點了點頭,聲音低沉:“需要何物,如何行事,你隻管吩咐。”

沈嵐略一思忖,快速報出一係列所需之物:“三年以上雄雞的雞冠血,取其至陽之氣;新汲的午時井水,蘊含天地正氣;七盞銅質油燈,用以布設北鬥七星陣,接引星力鎮煞;上等朱砂、新毛筆;桃木一段,需雷擊木為佳;還有……大量的粗鹽與石灰。”

她頓了頓,看向那口依舊散發著陰寒之氣的古井,補充道:“另外,再準備一些艾草和柏葉,待取出所有穢物後,需熏燃淨井。”

蕭景淵毫不猶豫,立刻對身旁的心腹侍衛統領下令:“按沈大師所言,速去備齊!不得有誤!”

“是!”侍衛統領領命,立刻帶著幾人飛奔而去。

王府的效率極高,不過兩刻鐘,所有物品均已備齊,整齊地擺放在古井旁的青石板上。期間,又有兩名膽大的護衛下到井底,將散落的骸骨小心收斂,裝入一個提前準備好的陶甕中帶了上來。那些骸骨顏色灰暗,顯然年代久遠,散發著與那人偶同源的陰邪之氣。

此時已近正午,陽光熾盛,是一天中陽氣最旺之時,正是行破煞之法的最佳時機。

沈嵐先是以粗鹽混合石灰,在古井周圍撒下一個巨大的圓圈,將井口與取出的穢物(陶甕和三個人偶)都圈在其中。鹽與石灰皆有辟邪淨化之效,可暫時隔絕內外,防止煞氣在行法過程中外泄。

接著,她指揮護衛,將七盞銅質油燈按照北鬥七星的方位,精準地布置在鹽圈之內,燈芯均已點燃,七點豆大的火苗在陽光下雖不顯眼,卻自有一股靈動的氣息。

“王爺,”沈嵐看向蕭景淵,神情嚴肅,“待我行法時,需借您一滴中指鮮血。您乃皇室血脈,身負龍氣,至陽至剛,您的血是破除這等陰邪魘鎮的利器。”

蕭景淵二話不說,伸出左手,旁邊侍衛遞上銀針。他眉頭都未皺一下,刺破中指指尖,擠出一顆鮮紅飽滿的血珠。

沈嵐用一張嶄新的黃符紙接過這滴血,指尖真氣微吐,引導著血珠在符紙上自然暈開,形成一個複雜而玄奧的符文,隱隱有紫金之光流轉——這正是蘊含了皇族氣運的破煞血符。

準備就緒,沈嵐深吸一口氣,步踏入鹽圈之內,立於七星燈陣中央,直麵那散發著濃鬱怨氣的陶甕與人偶。

她先將午時井水與雄雞冠血混合在一個乾淨的陶碗中,以新毛筆蘸取,然後步踏天罡,口誦淨天地神咒,將混合的陽血水淩空畫符,灑向陶甕與人偶。

“嗤——!”

如同滾燙的烙鐵燙在冰麵上,陶甕和人偶上頓時冒起縷縷黑煙,發出刺耳的聲響,那黑煙中仿佛有無數張痛苦扭曲的人臉在掙紮嘶嚎,看得周圍的護衛頭皮發麻,下意識地又後退了幾步。

沈嵐不為所動,繼續行法。她拿起那張以蕭景淵鮮血畫就的符紙,體內微薄的紫微真氣運轉至指尖,輕喝一聲:“紫微敕令,破煞除魘,焚!”

符紙無火自燃,化作一團熾烈的、帶著淡淡紫金色的火焰,精準地飛向那三個棺材釘釘心的人偶!

“嗷——!”

火焰觸及人偶的瞬間,一聲非人般的淒厲尖嘯猛地從人偶身上爆發出來,直刺靈魂!那三個黑色木偶在火焰中劇烈扭動,仿佛活物般掙紮,表麵的朱砂符文寸寸斷裂、消散,插在心口的棺材釘更是被燒得通紅,最終在火焰中化為飛灰!

與此同時,那陶甕也劇烈震動起來,甕口冒出濃鬱的黑氣,但在七星燈陣的光芒和鹽圈的限製下,無法逸散,隻能在方寸之地翻滾。

沈嵐麵色微微發白,連續催動真氣和精神力量,對她而言消耗不小。但她動作不停,迅速拿起那段雷擊桃木,以之為筆,引動七星燈陣彙聚的星力,在空中虛畫一道道淨化符文,打入陶甕之中。

甕中的震動和黑氣逐漸減弱。

最後,她將燃燒殆儘的符灰與人偶灰燼,以及那陶甕中的骸骨,全部集中在一起,澆上剩餘的陽血水,然後命令護衛:“以此處為中心,向下挖掘三尺,將這些穢物深埋,之上再覆蓋一層朱砂與石灰!”

護衛們依言照做。

當最後一鏟土覆蓋上去,並撒上朱砂石灰後,所有人都清晰地感覺到,院子裡那股無處不在的陰冷、壓抑的氣息,仿佛被陽光徹底驅散了一般,驟然消失無蹤!連空氣都變得清新通透起來,一直縈繞在心頭的莫名煩躁與不安也隨之煙消雲散。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