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域內的光陰,仿佛被那層無形的壁壘拉長、揉碎,再細細鋪陳開來,每一刻都浸潤著安寧與生機。
王成之事如同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漣漪散儘後,湖麵複歸澄澈。
陳科和劉芯彤將更多的注意力引回了這片小小天地真正的核心——雲歌身上。
小家夥自沉睡中徹底蘇醒後,仿佛經曆了一場蛻變。
不僅周身光芒愈發溫潤內斂,那雙琉璃眼眸中的懵懂也褪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周遭萬物更加清晰的好奇與探究欲。
靈域的環境與他本源相合,如同最肥沃的土壤,讓他這株奇異的幼苗得以茁壯成長。
然而,成長不僅需要滋養,更需要引導。
陳科與劉芯彤深知此理。
在靈域初步穩定、眾人傷勢漸愈後,對雲歌的係統性教育,便被提上了日程。
不是簡單的識字算數,而是關乎力量掌控、認知建立與心性培養的綜合性課程。
課堂,就設在靈域庭院那片被陳科劃定的“靜修區”邊緣,這裡靈氣平和,光線柔和,既有足夠的肅穆,又不失家園的溫馨。
第一堂課,由陳科主導,主題是“能量與符文”。
他沒有拿出任何書本,隻是與雲歌麵對麵席地而坐。
陳科伸出右手食指,指尖一點清光亮起,穩定而柔和,如同夜空中最馴服的星辰。
“雲歌,看,這是‘靈力’。”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帶著一種奇特的韻律,能輕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它存在於我們體內,也流轉於天地之間。你可以感覺到它,對嗎?”
雲歌睜大了琉璃眼,好奇地看著那點清光,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溫和而有序的波動。
他學著陳科的樣子,伸出自己的小手指,努力地,嘗試著調動體內那浩瀚卻混沌的力量。
一絲絲無形的能量開始向他指尖彙聚,遠比陳科那點清光更磅礴、更原始,帶著故事本源的奇異氣息,眼看就要不受控製地逸散。
“不急,”陳科的聲音如同清泉,流淌過雲歌稍有躁動的靈識,“感受它的流淌,像梳理流水,引導它,而非驅使它。”
他耐心地引導著雲歌的呼吸,帶著他感知自身力量的軌跡。
過程緩慢而枯燥,雲歌時而似乎明白了,周身躁動的光芒會暫時平複,乖巧地嘗試將力量內斂;時而又會混淆,一個走神,思緒飄到某個聽過的故事片段,那力量便差點引動周遭異象,比如讓旁邊的幾片竹葉無風自動,發出沙沙的、如同千軍萬馬低語般的聲響。
陳科始終沒有流露出絲毫不耐,他隻是不斷地重複,調整著引導的方式。
千年歲月,賦予他的不僅是力量,更有這份沉靜如海的耐心。
偶爾,他會在空中劃出一個極其簡單的、代表“安定”或“凝聚”的基礎符文,那符文閃爍著銀光,散發出相應的道韻,讓雲歌通過直觀的感受,去理解能量的某種“形態”與“規則”。
與此同時,劉芯彤則負責另一方麵的教學。
她的課程更貼近現代教育,也更符合她自身的特質。
她在雲歌的房間裡,鋪開厚厚的、色彩鮮豔的兒童繪本。
她指著上麵的圖畫,用最清晰、最直白的語言講解。
“雲歌,看,這是‘房子’,我們住在裡麵。”她指著繪本上卡通造型的房子,又指著窗外真實的閒雲軒,“那個,也是房子,是真的,我們可以進去,可以摸到。”
“這是‘故事裡的老虎’,它會說話,很神奇,但它隻生活在書裡。”她翻到另一頁,畫的是一隻戴著王冠、叉著腰的老虎,“真的老虎,在山林裡,不會說話,很危險,我們不能隨便靠近。”
她將“真實”與“虛構”的概念,一遍遍地、不厭其煩地,通過對比、通過觸摸,通過感知,讓他感受書本的光滑與牆壁的粗糙、讓他嗅聞真實花朵的香氣與書本油墨的味道。
她還開始教他最簡單的數字和邏輯。
用“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這樣形象的例子來啟蒙。
雲歌的學習能力驚人,但理解卻時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偏差。
有一次,劉芯彤講了一個簡化版的《三隻小豬》的故事,強調紮實努力的重要性。
雲歌聽得極其認真,然後眨著琉璃眼,伸出小手,對著空中虛劃,試圖用他剛剛從陳科那裡學來的、關於能量結構的概念,去“解構”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