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一步踏出“薪火遠征號”的艙門,身形並未如常般飛掠,而是如同一片羽毛,輕緩地落向下方那塊作為起點的、最為龐大的懸浮巨石。
雙足接觸石麵的瞬間,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感便從腳底直貫天靈。這並非物理上的重量,而是一種源自精神與能量層麵的“存在之重”。仿佛他踏上的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座濃縮的山嶽,承載著萬古的寂靜與“不動”的意誌。四周那緩慢移動、輪轉的巨石群,共同構成了一座龐大無比的陣法,每一塊巨石的移動軌跡都暗合著某種天地至理,散發出令人心悸的壓迫力。
他深吸一口氣,並未運功抵抗,而是徹底放開了身心,將自身調整至與腳下巨石幾乎一致的“頻率”。混沌元力在體內如深潭之水般緩緩流轉,神念則如薄霧般彌散開來,細膩地感知著周遭每一塊巨石的“呼吸”與“脈動”。
“動與靜,行與止……原來如此。”林凡心中明悟更深。這巨石天梯並非完全靜止,它的“動”被拉伸到了一個極其漫長的尺度,而其內在的“止”意卻永恒不變。想要攀登,就必須融入這種奇特的節奏,在“動”中保持“止”心,在“止”中蘊含“行”意。
他抬步,向前邁出。
這一步,慢到了極致。仿佛電影中的慢放鏡頭,腳掌離地、前移、落下,整個過程耗費了足足十息。動作輕柔得沒有帶起一絲風聲,落地時更是悄無聲息,如同露珠滲入泥土。
就在他腳步徹底落穩的刹那,前方另一塊原本緩慢移動的巨石,其軌跡恰好流轉至一個可與當前巨石連接的點。兩者之間,那無形的凝滯力場微微波動,形成了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短暫存在的“路徑”。
林凡沒有猶豫,依循著內心的感應,再次以那種極致的緩慢,踏上了第二塊巨石。
一步,又一步。
他不再去看那高聳入雲、似乎遙不可及的峰頂,也不再計算自己走了多遠,攀升了多高。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與腳下巨石、與周圍天梯韻律的共鳴之中。他的速度時快時慢——當然,這種快慢是相對於天梯本身的緩慢而言——完全取決於巨石移動軌跡提供的“契機”。有時需要等待良久,方能踏出一步;有時則需在瞬息間連續踏過數石,若稍有遲疑,那“路徑”便會消失,前功儘棄。
這考驗的,不僅是耐心,更是對時機、對韻律的精準把握,以及一顆不為外物所動、不驕不躁的“止”心。
時間在這裡失去了意義。或許過去了幾個時辰,或許是一整天。
林凡的身影在那由無數巨石構成的、緩慢運轉的龐大迷宮中,渺小如塵,卻又堅定如釘。他的動作越來越流暢,與天梯的共鳴也越來越深。起初還需要刻意去感知和計算,到後來,幾乎成為一種本能。他的腳步仿佛與巨石的移動產生了某種奇妙的和諧,如同樂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於“艮”卦的理解也在飛速蛻變。山之象,不僅是靜止、阻擋,更是承載、穩固與積累。它象征著行為的適可而止,時機的耐心等待,內心的安寧堅定。這“止”並非是消極的退縮,而是為了更持久、更穩健的“行”。如同山嶽,看似不動,實則內部力量在不斷積蓄,地脈在緩慢生長,一旦爆發,便是改天換地之力。
他的混沌元力在這種感悟下,變得更加凝練、厚重。原本融合了多種意境的元力,此刻那屬於“山”的意蘊被極大地凸顯和純化,雖未形成完整的鼎紋,卻已具備了其神髓。
不知踏過了多少塊巨石,跨越了多少次流轉的軌跡,前方的景象豁然開朗。
他已然來到了天梯的儘頭。
這裡是一片相對平坦的巨大石台,仿佛被無形的力量削平,光滑如鏡。石台的中心,並非預想中的祭壇或符文,而是矗立著一麵古樸的石壁。石壁高達百丈,通體呈現蒼灰色,上麵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卻自然流露出一種萬古滄桑、巋然不動的意境。
林凡走到石壁前,仰頭望去。
在他的目光與石壁接觸的刹那,整麵石壁仿佛活了過來!那蒼灰色的壁麵上,開始有無數細微的光點亮起,它們並非靜止,而是如同星辰般沿著某種玄奧的軌跡緩緩流動、組合、衍化……最終,凝聚成一道複雜無比、散發著純粹“不動”意蘊的符文!
這符文,形似一座巍峨山嶽,又似一個盤坐的人形,線條古樸蒼勁,仿佛自開天辟地之初便已存在。
艮山鼎紋!
不,更準確地說,是艮山鼎紋的本源投影,或者說,是這片“不動天關”大陸山魂意誌的具現化!
與此同時,一股浩瀚無比的意念,如同沉睡億萬年的古神蘇醒,緩緩降臨,籠罩了整個石台,也籠罩了林凡的心神。
這意念沒有言語,卻直接在他的識海中轟然回響,化作三個直指本源的問題:
為何而行?
為何而止?
行止之間,汝心何依?
這不是力量的考驗,而是對大道的叩問!是對攀登者內心是否真正明悟“止行之道”的最終確認!
林凡麵對這麵仿佛映照著他靈魂的石壁,麵對這三個振聾發聵的問題,眼神清澈而堅定。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閉上雙眼,回顧著自己一路走來的曆程,從地球的起點,到坤域的厚重,玄冥的幽深,離火的熾烈,直至此刻,山心的回響……
他的心神,與那石壁上的艮山鼎紋本源投影,開始了最深層次的交融與印證。
喜歡易鏡玄圖請大家收藏:()易鏡玄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