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十的長安,寒風凜冽,平民巷的青石板路上結著薄冰,百姓們裹緊了粗布衣裳,步履匆匆。李逸站在巷口的老槐樹下,看著不遠處幾個婦人圍著“逸品軒”之前設的流動攤位,小聲議論著——攤主阿牛正為難地向一位老大娘解釋:“張大娘,不是我不讓您拿肥皂,您這半個月都用雞蛋抵錢了,再抵下去,我這攤位的本錢都收不回來了。”
張大娘手裡攥著三個溫熱的雞蛋,臉上滿是窘迫:“阿牛小哥,我知道為難你,可家裡實在沒錢,孩子的衣裳臟得快,沒肥皂洗不成啊。”
周圍的百姓也紛紛附和:“是啊,快過年了,要置備的東西多,錢都緊得很。”“要是能不用錢,用家裡的東西換就好了。”
李逸心裡一沉——自平民巷便民店開業後,平價商品確實方便了百姓,可冬日裡平民收入減少,很多人連幾十文錢都拿不出來,隻能用糧食、雞蛋等物資抵賬,長此以往,不僅攤位運營困難,百姓的需求也無法滿足。
“不能讓百姓因為沒錢,就用不上剛需商品。”李逸暗下決心。他想起現代的“以物易物”模式,還有“手工代賣”的幫扶思路,一個“互助計劃”的雛形漸漸清晰——在平民巷設固定“便民點”,不僅賣平價商品,還允許百姓“以物換物”,再教大家製作簡易香包,用“逸品軒”的邊角料換手工,成品代賣增收。
當天下午,李逸就召集阿福、陳先生和便民店的夥計,在西市店後院開會,提出“互助計劃”的具體方案。
“以物換物?還要教百姓做香包代賣?”阿福皺著眉,“公子,以物換物不好定價,比如雞蛋和肥皂,多少個雞蛋換一塊肥皂才合適?還有代賣香包,咱們要提供邊角料,還要負責銷售,賺的錢大多給百姓,咱們豈不是虧本?”
“定價可以按市場價來。”李逸解釋道,“比如一塊肥皂三十文,一個雞蛋五文,那六個雞蛋換一塊肥皂;要是百姓拿糧食換,就按西市糧價折算,保證公平。至於代賣香包,咱們用的是製作香囊剩下的邊角料,成本低,百姓賺了錢,會更信任咱們,以後有了錢,還是會來買咱們的商品,長遠來看是雙贏。”
陳先生讚同地點頭:“李公子這個想法好!‘以物換物’解百姓燃眉之急,‘香包代賣’幫百姓增收,既體現了‘逸品軒’的仁心,又能積累口碑,比單純賣商品更有意義。”
方案確定後,籌備工作迅速展開:
第一步:搭建“逸品軒?便民點”
李逸在平民巷租下一間十平方米的小鋪麵,比之前的流動攤位更固定。鋪麵外牆刷成溫暖的米黃色,門口掛著“逸品軒?便民點”的木牌,旁邊貼著手寫的“互助計劃”說明:“可憑糧食、雞蛋、蔬菜等物資換購平價商品;可免費領邊角料學做香包,成品代賣,利潤八二分百姓八,逸品軒二)。”
店內陳設簡單卻實用:左側貨架擺著平價肥皂、碎香膏、芝麻酥等商品,每個商品旁都貼著“換購價”——肥皂六雞蛋塊、半鬥米塊)、碎香膏十雞蛋罐、一鬥米罐);右側靠牆擺著兩張長桌,桌上放著剪刀、針線和五顏六色的絲綢邊角料,是專門為製作香包準備的“手工區”。
第二步:製定“以物換物”規則
為避免糾紛,李逸讓阿福製定了詳細的換購清單,每天根據西市市場價更新:
食品類:雞蛋5文個)、大米10文鬥)、麵粉8文鬥)、蔬菜按品種25文斤);
手工類:粗布20文匹)、草鞋15文雙)、竹籃10文個);
換購原則:物資需新鮮、完好,由便民點夥計現場查驗定價,不強製換購,百姓可自願選擇。
開業前一天,阿牛帶著夥計在平民巷張貼換購清單,百姓們圍過來看,都興奮地議論:“太好了!我家有多餘的白菜,正好能換塊肥皂!”“我娘會編竹籃,以後不用愁換不到香膏了!”
第三步:籌備“香包代賣”物資
李逸從蘇府調來一批製作絲綢香囊剩下的邊角料——有粉色、黃色的碎絲綢,還有裁剪下來的繡花紋樣,雖然零碎,卻足夠製作小巧的香包。他又讓香料師傅準備了廉價的艾草、乾花等填充物,分裝成小袋,方便百姓取用。
同時,李逸請便民店的刺繡工匠王嬸擔任“手工老師”,王嬸是長安本地人,手巧且有耐心,最適合教平民做香包。李逸還製定了代賣規則:百姓免費領取邊角料和填充物,製作的香包需符合“無破損、縫線整齊”的標準,由便民點收下後,送到西市店和平民巷便民店售賣,售價五十文個,賣出後百姓得四十文,便民點得十文用於物資采購和人工成本)。
便民點開業:熱鬨的“以物換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臘月初十二,“逸品軒?便民點”正式開業。天剛亮,張大娘就提著一籃雞蛋來了,身後跟著幾個鄰居。“阿牛小哥,我這十二個雞蛋,能換兩塊肥皂不?”她小心翼翼地問。
阿牛接過雞蛋,查驗後笑著說:“大娘,您這雞蛋新鮮,十二個正好換兩塊肥皂,還能再換一小包芝麻酥。”
張大娘驚喜地接過肥皂和芝麻酥,連聲道謝:“太謝謝你們了!這下孩子的衣裳有著落了!”
消息很快傳開,百姓們紛紛帶著自家的物資來換購:李大叔用兩鬥大米換了一罐碎香膏和一斤芝麻酥;王嫂用一匹粗布換了三塊肥皂和兩個簡易香囊;甚至有個少年用自己編的竹籃,換了一盒檸檬蜜餞,說是要給生病的妹妹當零食。
手工區也格外熱鬨。王嬸坐在長桌旁,手裡拿著碎絲綢,教大家做最簡單的“三角香包”:“先把絲綢剪成三角形,把艾草包進去,再用針線縫起來,最後係上繩子,一個香包就做好了。”
百姓們圍坐在桌旁,跟著王嬸學做香包。張大娘學得最快,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粉色的三角香包,捧著遞給王嬸:“王嬸,你看我做得行不行?”
王嬸接過香包,仔細看了看:“做得好!縫線整齊,形狀也好看,能賣五十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