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娘笑得合不攏嘴:“真的?那我以後天天來做,攢點錢給孩子買新衣裳!”
其他百姓也備受鼓舞,紛紛拿起針線,認真地製作香包。有的婦人還發揮創意,把碎繡花紋樣縫在香包上,讓香包更精致。
香包代賣:百姓的“增收希望”
三天後,第一批三十個香包製作完成,送到了西市店售賣。李逸特意在零食區設了“平民手工香包”專櫃,旁邊貼著手寫的說明:“此香包由平民巷百姓手工製作,每買一個,都能幫百姓增收四十文。”
沒想到香包剛擺上貨架,就吸引了不少顧客。一位年輕女子拿起一個繡著梅花的香包,笑著說:“這香包雖然小巧,卻做得很精致,還能幫百姓,我買兩個,一個自己用,一個送朋友。”
當天下午,三十個香包就賣光了。阿牛拿著賣香包的錢,送到平民巷便民點,按照名單一一分發:張大娘做了五個香包,拿到兩百文;李大叔的媳婦做了三個,拿到一百二十文;連之前隻會編竹籃的少年,也學著做了兩個,拿到八十文。
“真的拿到錢了!”張大娘握著兩百文銅錢,激動得手都在抖,“這錢夠給孩子買雙新鞋了!謝謝李公子,謝謝逸品軒!”
百姓們圍著阿牛,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之前對“代賣”半信半疑的人,現在都主動來領邊角料,手工區每天都坐滿了人,甚至有人帶著自家的女兒來學,說是“多門手藝,多份收入”。
李逸每天都會抽時間去便民點,看看“以物換物”的情況,再檢查百姓做的香包。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叫小花的女孩,正對著一塊碎絲綢發愁——她的手指被針紮破了,卻還想繼續做。
“小花,怎麼了?”李逸走過去,輕聲問。
小花抬起頭,露出滿是補丁的衣袖:“李公子,我想多做幾個香包,給娘買塊布做新衣裳,可我總紮到手。”
李逸心裡一軟,拿起針線,教小花“繞線防紮”的小技巧:“你看,把線繞在手指上,針穿過布時慢一點,就不會紮到手了。”
在李逸的指導下,小花很快就做好了一個香包。她舉著香包,笑得眼睛都彎了:“謝謝李公子!我以後一定能做更多香包!”
口碑傳播:“逸品軒是百姓的店”
隨著“互助計劃”的推進,“逸品軒?便民點”成了平民巷最熱鬨的地方。每天清晨,換購商品的百姓排起長隊;午後,手工區坐滿了做香包的婦人孩子;傍晚,領代賣工錢的百姓臉上滿是笑容。
百姓們的生活漸漸有了變化:張大娘靠做香包,攢夠了給孩子買新衣裳的錢;李大叔用換購的碎香膏,做成簡易香囊,在巷口擺攤,多了一份收入;甚至有幾個原本遊手好閒的青年,也來學做香包,漸漸變得勤快起來。
消息傳到長安縣衙,縣令特意派人來考察,看到百姓們有序換購、認真做香包的場景,連連稱讚:“逸品軒這‘互助計劃’,既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又幫百姓增收,真是為民辦實事!”
蘇瑤聽說後,也帶著侍女來便民點參觀。看到張大娘用雞蛋換肥皂,又拿著香包工錢道謝的場景,她對李逸說:“李公子,你這計劃比開十家高端分店都有意義。百姓心裡有杆秤,你對他們好,他們永遠記得。”
李逸笑著說:“我開商鋪,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方便百姓。要是能讓平民巷的百姓,過年時都能用上肥皂、穿上新衣裳,比賺多少貫錢都開心。”
臨近除夕時,平民巷的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給“逸品軒?便民點”送來了一塊牌匾,上麵寫著“親民惠民”四個大字,是巷裡的老秀才親筆寫的。張大娘帶著幾個婦人,還做了一雙布鞋送給李逸:“李公子,這是我們大家的心意,你可一定要收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逸接過布鞋,心裡暖暖的。他知道,這雙布鞋、這塊牌匾,比任何珠寶都珍貴,是百姓對“逸品軒”最大的認可。
當天晚上,李逸在便民點擺了一桌簡單的宴席,邀請了張大娘、李大叔等百姓代表,還有王嬸、阿牛等夥計。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芝麻酥,喝著熱茶,聊著“互助計劃”帶來的變化,歡聲笑語驅散了冬日的寒冷。
張大娘舉起茶杯,對李逸說:“李公子,我代表平民巷的百姓,敬你一杯!要是沒有你,我們過年都用不上肥皂,更彆說賺零花錢了。你是我們百姓的大恩人!”
“大娘客氣了。”李逸站起身,回敬道,“能幫到大家,是‘逸品軒’的榮幸。以後我們還會推出更多便民計劃,比如教大家做簡易肥皂、改良農具,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百姓們紛紛鼓掌,眼裡滿是期待。
此時的長安,“逸品軒親民惠民”的口碑早已傳遍大街小巷。西市的商戶們紛紛效仿,推出“以物換物”的活動;甚至有外地官員聽說後,派人來長安學習“互助計劃”,想在本地推廣。
李逸站在便民點的門口,看著巷裡家家戶戶掛起的紅燈籠,心裡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互助計劃”的成功,不僅讓“逸品軒”的口碑更牢,更讓他明白了——經商的最高境界,不是賺多少利潤,而是用自己的能力,為更多人帶來希望和溫暖。
未來,他還要將“互助計劃”推廣到長安的其他平民區,甚至洛陽、揚州的分店,讓“逸品軒”不僅是高端的象征,更是平民的依靠。而他的唐朝創業傳奇,也因這份“親民”的初心,變得更加厚重、更加動人。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