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長安,蟬鳴聒噪,李府私塾的窗欞間漏進細碎的陽光,照在學生們捧著的《論語》上。陳先生正站在講台上,逐字逐句講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台下十幾個學生卻大多昏昏欲睡——有的托著下巴走神,有的偷偷在書頁上畫小人,還有的盯著窗外的槐樹,眼神裡滿是向往。
李逸站在私塾門口,看著這一幕,心裡歎了口氣。自上次陳先生成為“逸品軒”文化顧問後,他偶爾會來私塾旁聽,卻發現私塾的教學內容太過僵化:每天除了讀經書、背詩文,就是練習書法,幾乎不涉及任何實用知識。學生們大多是權貴或商戶的子弟,未來要麼繼承家業,要麼經商謀生,可他們連最基本的算賬、記賬都不會,更彆說改良商品、管理產業了。
“這樣教下去,學生們就算背熟了經書,也難以應對現實生活。”李逸暗下決心,要在私塾開設“實用課”,教學生們算賬、記賬和簡單的商品改良,讓他們“學以致用”。
當天晚上,李逸找到李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私塾開實用課?教算賬、記賬?”李父放下手中的茶杯,皺著眉說,“私塾是用來教聖賢書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學識,不是教商賈之術的。你要是想教這些,自己在‘逸品軒’教夥計就行了,彆去折騰私塾。”
“父親,我不是要折騰私塾,是想讓學生們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李逸耐心解釋,“您看,私塾裡的學生,有的未來要繼承家裡的商鋪,有的要管理田產,可他們現在連阿拉伯數字都不會,連賬本都看不懂,以後怎麼管理家業?我開設實用課,教他們算賬、記賬,能幫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生活;教他們簡單的商品改良,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他又舉例:“之前我教‘逸品軒’的夥計用阿拉伯數字記賬,效率提升了三倍;教農民改良農具,讓他們耕地更省力。要是學生們也能學到這些知識,不僅能幫到自己家,還能為大唐的發展出一份力,這比死背經書有用多了。”
李父沉默了——他知道李逸說得有道理,可私塾的教學傳統延續了幾十年,突然改變,恐怕會引起其他家長和保守官員的反對。
“陳先生怎麼看?”李父問道。
“我已經和陳先生商量過了,他很支持。”李逸說,“陳先生也覺得,私塾教育不能隻重經書,還要兼顧實用,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李父猶豫了半天,最終點了點頭:“好吧,你可以試試。但你要記住,不能影響正常的經書教學,要是引起其他家長的不滿,就立刻停掉。”
“謝謝父親!”李逸興奮地說。
得到李父的同意後,李逸立刻和陳先生一起,設計“實用課”的課程內容:
一、課程設計:兼顧實用與趣味
算賬課:教學生認識阿拉伯數字謊稱“西域新數”),學習加減乘除運算,用簡單的生活案例如“買五塊肥皂,每塊三十文,一共多少錢”“十貫錢買兩具逸品犁,每具多少錢”)幫助理解,避免枯燥。
記賬課:教學生用“現代流水賬”格式記賬,記錄“日期、商品、銷量、收入”,讓學生模擬管理自家商鋪或田產的賬目,培養條理思維。
商品改良課:從簡單的日常用品入手,教學生觀察商品的缺點並提出改良思路,如“如何讓香囊更耐用”“如何讓肥皂去汙更強”,再帶學生動手製作簡易改良品如給香囊加暗袋、給肥皂加薄荷粉)。
實踐課:每月帶學生參觀“逸品軒”工坊,讓學生親眼看到香膏、肥皂、逸品犁的製作過程,聽工匠講解生產細節,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
二、課程推行:從質疑到認可
實用課開設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當李逸在黑板上寫下“1、2、3、4、5”時,學生們都湊上前,小聲議論:“這是什麼字?從來沒見過。”“長得好奇怪啊。”
“這是西域傳來的‘新數’,比漢字數字簡單易寫,計算起來也方便。”李逸笑著說,用“1加1等於2,2加3等於5”的簡單運算,開啟了第一堂算賬課。
學生們很快就被這種新奇的數字吸引了——之前用算籌計算“5加7”,需要擺弄半天,現在用阿拉伯數字,一眼就能算出“5+7=12”。不到半個時辰,學生們就學會了基本的加減運算,還能算出“買三塊肥皂、兩罐香膏一共多少錢”。
“太有意思了!比背經書好玩多了!”吏部侍郎的兒子王磊興奮地說,“我家有個綢緞鋪,以後我就能幫父親算賬了!”
記賬課和商品改良課也備受歡迎。學生們用流水賬記錄自家的日常開支,原本混亂的賬目變得清晰有序;在商品改良課上,他們發揮想象力,提出了“給燈籠加提手”“給毛筆加筆帽”等新奇想法,李逸還特意讓工匠幫忙製作,將學生的改良品擺在“逸品軒”的展示區,標注“私塾學生作品”,讓學生們充滿成就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實踐課更是讓學生們期待不已。每月初一,李逸都會帶著學生們去“逸品軒”工坊,工匠們會耐心講解香膏的熬製過程、逸品犁的鍛造技巧,還會讓學生們親手嘗試揉製肥皂、打磨犁頭。
“原來肥皂是用豬油和草木灰做的!”戶部尚書的女兒李婉兒驚訝地說,“我以前還以為是用香料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