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長安,本該是豐收的季節,卻因連續兩個月滴雨未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旱災困境。城外的農田乾裂如龜殼,小麥、玉米等作物枯黃倒伏,顆粒無收;城內的糧價如同坐了火箭般飆升,從平時的十文錢一鬥,漲到了五十文錢一鬥,翻了五倍還多。
西市的糧鋪前,擠滿了焦急的百姓。一位老大娘攥著僅有的三百文錢,看著糧鋪裡的米袋,眼淚直流:“掌櫃的,能不能便宜點?我家還有三個孫子等著吃飯,三百文錢買六鬥米,根本不夠吃一個月啊!”
糧鋪掌櫃無奈地搖頭:“大娘,不是我不想便宜,現在糧食緊缺,進價都漲到四十文一鬥了,我隻賺十文錢,已經是良心價了。再便宜,我就要虧本了。”
類似的場景,在長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百姓們為了買糧,有的變賣衣物,有的典當首飾,還有的甚至不得不去城外挖野菜充饑。而“逸品軒”的生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平民巷便民點的平價肥皂、香膏銷量驟降三成,連“逸品小廚”的番茄炒蛋,都因百姓無力消費,銷量下滑了一半。
阿福拿著賬本,憂心忡忡地走進李逸的書房:“公子,這是這個月的銷售報表。便民點的平價商品銷量下降了三成,小廚的營業額也少了兩百貫。百姓們都把錢用來買糧了,根本沒錢買其他東西。再這樣下去,咱們的利潤要大幅縮水了。”
李逸看著報表上的數字,眉頭緊緊皺起。他走到窗前,看著窗外因旱災而枯黃的樹木,心裡滿是沉重——他穿越到唐朝,創辦“逸品軒”,不僅是為了創業,更是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如今百姓陷入困境,他不能坐視不管。
“阿福,你去打聽一下,長安有多少糧商有存糧?價格如何?”李逸轉身對阿福說,“另外,統計一下平民巷有多少百姓因旱災斷糧,需要幫助。”
“是,公子!”阿福連忙應下,轉身快步離開。
第一步:調研糧情,製定“糧商合作計劃”
兩天後,阿福帶回了調研結果:“公子,長安有十家大型糧商,共囤積糧食五萬鬥,但他們都想趁機抬價,不願意低價出售。平民巷有兩百多戶百姓斷糧,還有五百多戶百姓糧食緊缺,急需幫助。”
“五萬鬥糧食,足夠緩解長安的糧荒了。”李逸沉思片刻,心裡有了主意,“我們可以用‘逸品軒’的利潤,低價從糧商處收購糧食,然後在便民點平價售賣,不賺差價,隻收少量運費,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阿福驚訝地說:“公子,咱們的利潤是用來擴張業務的,要是都用來買糧,後續的棉花加工和西域貿易怎麼辦?而且糧商們都想抬價,不一定願意低價賣給我們。”
“利潤沒了可以再賺,百姓的命沒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李逸語氣堅定,“至於糧商,我有辦法讓他們低價出售。你先去聯係十家糧商,就說‘逸品軒’想大量收購糧食,讓他們報個最低價,我親自去和他們談。”
當天下午,李逸在“逸品軒”西市店的會客廳,會見了長安的十位糧商。糧商們大多是肥頭大耳的中年人,臉上帶著精明的笑容,顯然是想趁機大賺一筆。
“李大人,久仰大名!”為首的“豐裕糧行”王掌櫃笑著說,“聽說您想收購糧食,我們都很樂意合作。不過現在糧食緊缺,價格嘛,至少要四十文一鬥,少一分都不行。”
其他糧商也紛紛附和:“是啊,四十文一鬥已經很便宜了,外麵都賣到五十文了!”“李大人要是誠心買,我們可以給您打個九八折,三十九文一鬥。”
李逸看著他們,平靜地說:“各位掌櫃,現在長安百姓因旱災斷糧,生活困苦,你們卻趁機抬價,大發國難財,良心何在?我‘逸品軒’願意收購糧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幫助百姓。我希望你們能以二十文一鬥的價格賣給我,這是去年的糧價,你們也不會虧本。”
“二十文一鬥?李大人,您這是開玩笑吧!”王掌櫃臉色一變,“我們進價都快三十文了,二十文一鬥,我們要虧死了!”
“你們不會虧本。”李逸拿出一份清單,遞給糧商們,“這是你們去年的糧食進價,最高十五文一鬥,最低十二文一鬥。就算按二十文一鬥賣給我,你們也能賺五到八文一鬥,隻是賺得少了點而已。”
他又補充道:“我知道你們擔心後續的生意。如果你們願意低價賣糧,‘逸品軒’可以與你們建立長期合作——未來一年,‘逸品軒’的員工夥食、平民巷便民點的糧食供應,都從你們糧行采購,保證你們的利潤。而且我會向陛下彙報你們的善舉,說不定陛下會給你們頒發‘惠民糧商’的牌匾,提升你們的名聲。”
糧商們看著清單上的進價,又聽李逸說有長期合作和皇帝嘉獎,心裡開始動搖。王掌櫃與其他糧商對視一眼,沉吟片刻,說道:“李大人,二十文一鬥太低了,我們最多能降到二十五文一鬥。要是您同意,我們就賣給您三萬鬥糧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逸知道,二十五文一鬥已經是糧商們的底線,再堅持下去,可能會談崩。他點頭:“好!二十五文一鬥,三萬鬥糧食,三天內交付到平民巷便民點。後續的長期合作,我們再簽訂協議。”
糧商們見李逸同意,都鬆了口氣,紛紛表示會按時交付糧食。
第二步:便民點平價售糧,緩解百姓困境
三天後,三萬鬥糧食如期運到平民巷便民點。李逸讓人在便民點前搭起了臨時糧站,掛起了“逸品軒平價售糧點”的木牌,上麵寫著“糧食二十五文一鬥,每人限購五鬥,不賺差價,僅收兩文錢運費”。
消息傳出,平民巷的百姓們紛紛湧來。一位老大娘拿著錢,激動地說:“李公子真是好人!外麵糧鋪都賣五十文一鬥,這裡才二十五文,還能限購五鬥,夠我們家吃一個月了!”
李逸親自在糧站維持秩序,讓夥計們按順序給百姓售糧,還特意安排了幾位老人優先購買。他對百姓們說:“大家不要急,糧食足夠,每個人都能買到。要是家裡實在沒錢,也可以先欠著,等以後有錢了再還。”
一位年輕的農夫紅著眼眶說:“李公子,我家實在沒錢了,能不能先欠五鬥糧?等明年糧食豐收了,我一定還!”
“可以。”李逸笑著說,“你去登記一下名字和住址,就可以領糧了。”
當天,糧站共售出糧食五千鬥,幫助一千多戶百姓解決了糧食問題。百姓們拿著沉甸甸的糧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紛紛向李逸道謝:“多謝李公子!您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為了確保糧食能真正送到需要的百姓手中,李逸還安排夥計們對平民巷的百姓進行登記,了解每戶的人口和糧食需求,優先給斷糧的百姓售糧。同時,他還在長安的其他貧民區,設立了兩個臨時糧站,擴大平價售糧的範圍。
第三步:推出“以工換糧”,兼顧民生與生產
平價售糧雖然緩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但“逸品軒”的利潤也因此大幅縮水,而且還有部分百姓連二十五文一鬥的糧食都買不起。李逸知道,單純的施舍不是長久之計,必須給百姓提供賺錢的機會,讓他們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糧食。
此時,“逸品棉衣”的研發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紡織工坊需要大量的工人製作棉衣。李逸靈機一動,推出了“以工換糧”計劃:
參與對象:長安周邊因旱災斷糧的百姓,男女老少均可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