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國子監,暑氣漸濃,唯有藏書樓後的竹林透著幾分清涼。這日清晨,蘇瑤身著淡綠色襦裙,提著食盒,沿著竹林小徑緩緩走來——其父蘇定方受李治委托,調研國子監學風,特意讓她先來打探情況,順便給在國子監旁聽的李逸送些解暑的綠豆湯。
剛走到講堂外,便聽到裡麵傳來熟悉的聲音。蘇瑤停下腳步,透過窗縫往裡看,隻見李逸正站在講堂中央,手持炭筆在白牆上畫圖,周圍圍滿了學子。
“諸位請看,這是‘曲轅犁’的改良圖。”李逸指著圖上的犁頭,聲音清亮,“傳統犁頭沉重,需兩牛牽引,且深耕時易翻土不均。若將犁頭改為彎曲狀,減少與土壤的摩擦,再在犁杆處加一個‘調節木栓’,便可根據土壤硬度調整深耕深度,隻需一牛便能牽引,效率比原來提高三成。”
學子們紛紛點頭,連之前對李逸頗有微詞的趙恒,都忍不住問道:“李公子,這改良後的曲轅犁,真能在關中的土壤上使用嗎?”
“當然可以。”李逸笑著點頭,“逸品學院的種植班已在試驗田試用過,不僅適合關中的黃土,還能在江南的水田使用。若能推廣,百姓種田能省不少力氣。”
蘇瑤站在窗外,心中滿是敬佩。她本以為,李逸不懂古文,在國子監不過是“湊數”,卻沒想到他竟能從百姓的耕作需求出發,將枯燥的農具改良講得如此生動。比起那些隻會引用“民為貴”卻不知百姓如何種田的學子,李逸的見解,顯然更貼近民生。
“蘇姑娘?你怎麼站在這裡?”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蘇瑤回頭,隻見李逸不知何時走了出來,手中還拿著那幅曲轅犁的草圖。
“我……我是替父親來調研國子監學風的,順便給你送些綠豆湯。”蘇瑤臉頰微微泛紅,連忙將手中的食盒遞過去。
李逸接過食盒,打開一看,裡麵是兩碗冰鎮的綠豆湯,還冒著淡淡的涼氣。“多謝蘇姑娘,這天氣喝碗綠豆湯,真是解暑。”
兩人沿著竹林小徑緩緩走著,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方才在講堂,你講的曲轅犁改良,很有道理。”蘇瑤輕聲說道,“我父親常說,治國要‘知民情、解民憂’,可朝中很多官員,連百姓如何種田都不知道,又怎能解民憂呢?”
“蘇將軍說得對。”李逸點點頭,“我在逸品學院時,常和老農聊天,才知道他們種田有多辛苦。改良農具、推廣種植技術,看似是小事,卻能實實在在幫到百姓。”
從那以後,蘇瑤便常以“調研學風”為由,來國子監找李逸。有時是送些解暑的湯水,有時是帶來長安城內的新鮮事,兩人課後便會一起前往“逸品軒”的後院,在那棵老槐樹下聊天。
“蘇姑娘,你知道嗎?其實咱們生活的大地,是圓的。”這日午後,李逸坐在槐樹下,拿著一根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就像一顆圓球,咱們站在上麵,之所以感覺不到它是圓的,是因為它太大了。西域的商隊說,他們曾見過有人從東方出發,一直向西航行,最後又回到了出發的地方。”
蘇瑤瞪大了眼睛,滿臉驚訝:“大地是圓的?這也太神奇了!我一直以為大地是方的,天是圓的,像個蓋子蓋在大地上。”
“這是西域商隊傳來的知識,我也隻是聽說。”李逸笑著解釋——他不敢說出“現代科學”,隻能將這些常識歸功於“西域商隊”。
“那你之前說的‘病菌致瘟疫’,也是西域商隊傳來的嗎?”蘇瑤好奇地問道。之前李逸曾告訴她,瘟疫並非“上天降罪”,而是由微小的“病菌”引起,隻要勤洗手、喝開水、隔離病人,就能減少瘟疫的傳播。
“是啊。”李逸點點頭,“西域商隊曾在遙遠的西方見過一場大瘟疫,他們就是用這些方法控製住的。若是咱們大唐遇到瘟疫,也能用這些方法保護百姓。”
蘇瑤眼中滿是崇拜:“李公子,你知道的真多。不像我,除了讀書、繡花,什麼都不會。”
“蘇姑娘太謙虛了。”李逸看著她,認真地說道,“你教我的朝堂禮儀、古文寫作技巧,都很有用。上次寫策論,若不是你教我如何用‘之乎者也’調整語氣,恐怕連半文半白的風格都寫不出來。”
原來,蘇瑤知道李逸不懂古文,特意找來《古文觀止》,逐字逐句地教他古文的語法和韻律。從“焉”“矣”“也”的用法,到駢文的對仗技巧,蘇瑤講解得耐心細致,李逸也學得認真。
兩人就這樣,在“逸品軒”的後院,互相學習,互相陪伴。李逸給蘇瑤講“地球是圓的”“病菌致瘟疫”等現代常識,拓寬她的眼界;蘇瑤則教李逸朝堂禮儀和古文寫作,幫他更好地適應國子監和朝堂的環境。夕陽西下時,兩人並肩坐在槐樹下,看著晚霞染紅天空,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甜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轉眼到了七夕,李治在宮中舉辦皇家賞花宴,邀請了朝中重臣及其家眷,李逸因“國子監旁聽生”的身份,也被破格邀請。蘇瑤作為蘇定方的女兒,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賞花宴設在禦花園的牡丹亭,園內的牡丹開得正盛,紅的、粉的、白的,爭奇鬥豔,美不勝收。官員們身著華麗的衣袍,手持酒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夫人們則圍在花叢旁,欣賞著牡丹,議論著最新的服飾和首飾。
李逸和蘇瑤站在牡丹亭的角落,看著眼前的熱鬨景象,輕聲交談著。“這牡丹雖美,卻也嬌貴,隻能在宮中或富貴人家的庭院裡生長。”蘇瑤輕聲說道,“若是百姓的田埂上,能種上這樣的花就好了。”
“會有那一天的。”李逸看著她,認真地說道,“等‘逸品號’的商船隊再擴大些,咱們就能從海外帶回更多的花種,讓百姓也能在自家院子裡種上牡丹。”
蘇瑤看著李逸堅定的眼神,心中滿是溫暖。她知道,李逸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空談,而是會用實際行動去實現。
就在這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來:“蘇姑娘,久仰你的才名,今日園內牡丹盛開,不如你以牡丹為題,作一首詩,讓大家欣賞欣賞?”
李逸和蘇瑤回頭,隻見王軒正站在不遠處,臉上帶著幾分挑釁的笑容。自上次因散播謠言、漏繳稅款被禁足半年後,王軒收斂了許多,卻仍對李逸和蘇瑤心懷不滿——他早就聽說蘇瑤與李逸往來密切,今日特意想刁難蘇瑤,讓她在眾人麵前出醜。
周圍的官員和夫人們紛紛看了過來,眼神中滿是期待。蘇瑤雖是武將之女,卻也讀過不少詩書,在長安的貴女中頗有才名,大家都想聽聽她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