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長安,夜幕來得格外早。酉時剛過,街上的行人便漸漸稀少,唯有西街的評書茶館和皮影戲棚前,還聚集著零星的百姓。李逸陪著蘇瑤從“逸品軒”出來,恰好經過一家皮影戲棚,隻見棚內用油布圍出一方小空間,一盞昏黃的油燈懸在中央,皮影藝人操控著驢皮剪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模糊的人影,配著簡單的唱詞,台下的觀眾多是孩童,看得津津有味,成年人卻多是站著看一會兒便搖頭離去。
“如今百姓的娛樂,也就隻有評書、皮影這些了。”蘇瑤輕聲說道,“評書多講些江湖故事,皮影戲的畫麵又模糊,內容也多是老掉牙的神話傳說,難怪成年人不愛看。”
李逸點點頭,心中若有所思。他穿越前,電影、電視等娛樂方式隨處可見,可唐朝百姓的娛樂生活卻如此單一。皮影戲雖有“影像”的雛形,卻因設備簡陋、內容陳舊,難以滿足大眾需求。若是能改良皮影戲,讓畫麵更清晰、內容更豐富,說不定能成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既讓百姓消遣,又能傳遞知識——這不正是“寓教於樂”嗎?
“蘇姑娘,我有個想法。”李逸眼中閃過一絲興奮,“咱們可以改良皮影戲,在‘逸品軒’旁開一家專門的影閣,用多盞燈籠聚光,讓畫麵更清晰;再製作些曆史題材的皮影戲,配著旁白和音樂,既能讓百姓看得開心,又能讓他們了解曆史,你覺得如何?”
蘇瑤眼前一亮:“這個想法太好了!若是真能做到,百姓肯定會喜歡。而且用曆史題材,還能讓孩子們在看皮影的同時,學到知識,比單純的娛樂有意義多了。”
說做就做,李逸立刻著手籌備。他先在“逸品軒”東市店旁租下一間閒置的鋪麵,鋪麵寬敞,約有兩百餘平,足夠容納上百名觀眾。接著,他找來逸品學院工匠班的學生,開始改良皮影戲的設備。
“傳統皮影戲隻用一盞油燈,光線弱,畫麵模糊。”李逸拿著設計圖,對工匠們說道,“咱們可以在白布後麵,每隔三尺放一盞燈籠,總共放八盞,再用錫箔紙做反光罩,將光線聚集到白布上,這樣畫麵肯定會清晰很多。”
工匠們按照李逸的設計,將八盞特製的燈籠固定在木架上,燈籠內用的是亮度更高的牛油蠟燭,外側包裹著錫箔紙反光罩。測試時,八盞燈籠同時點亮,光線透過皮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像,連皮影上細微的花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比傳統皮影戲的畫麵清晰了十倍不止。
解決了光線問題,李逸又開始著手製作皮影內容。他沒有選擇傳統的神話故事,而是挑選了兩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曆史題材——“商鞅變法”和“張騫通西域”。這兩個故事,一個講述秦國通過變法走向強盛,體現“改革”的重要性;一個講述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彰顯大唐開拓進取的精神,既適合百姓觀看,又能傳遞積極的價值觀。
製作皮影時,李逸特意選用了質地更堅韌的羊皮,代替傳統的驢皮,還在皮影上塗上鮮豔的顏料,讓人物、場景更生動。他還邀請了長安城內有名的樂師,為每個故事創作了簡單的背景音樂——“商鞅變法”配激昂的鼓點和號角,凸顯變法的壯烈;“張騫通西域”配悠揚的笛音和胡琴,展現西域的遼闊。另外,他還挑選了兩名聲音洪亮、吐字清晰的逸品學院學生,擔任旁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故事的背景和細節。
票價方麵,李逸考慮到平民百姓的承受能力,將單人票價定為五十文——相當於普通百姓半日的工錢,完全負擔得起;同時推出“親子票”,一大一小隻需八十文,鼓勵家長帶孩子前來觀看。影閣的名字,李逸定為“逸品影閣”,與“逸品軒”“逸品學院”“逸品號”呼應,形成統一的品牌。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逸品影閣”終於在臘月初八正式開業。開業當天,李逸在影閣門口掛起了醒目的燈籠,燈籠上寫著“逸品影閣,今日開業,曆史小劇場,五十文一位”,還擺放了“商鞅變法”和“張騫通西域”的皮影樣品,吸引了不少百姓駐足觀看。
“這是什麼影閣?跟皮影戲棚不一樣啊?”
“聽說裡麵的畫麵可清晰了,還講曆史故事,票價才五十文,真便宜!”
“走,咱們進去看看!”
百姓們議論紛紛,紛紛購票入場。影閣內,一百多個木製座椅整齊地排列在白布前,座椅之間留出寬敞的通道,方便觀眾進出。辰時三刻,影閣內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
隨著八盞燈籠同時點亮,白布上漸漸浮現出“商鞅變法”的片頭字樣,激昂的鼓點響起,旁白的聲音透過特製的木筒類似擴音器)傳遍整個影閣:“戰國時期,秦國弱小,常受他國欺淩。商鞅入秦,推行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
白布上,商鞅的皮影身著秦國官服,手持竹簡,與秦孝公討論變法的場景栩栩如生;百姓開墾荒地、士兵奮勇殺敵的畫麵,配合著背景音樂,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台下的百姓們看得聚精會神,有的握緊拳頭,為商鞅的勇氣喝彩;有的輕聲歎息,為變法過程中的困難擔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來商鞅變法這麼不容易啊!”一位老農低聲說道,“以前隻聽先生說過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強,今日看了影閣,才知道他受了這麼多苦。”
“是啊,連太子犯了法,他都敢處罰,真是有魄力!”旁邊的年輕人附和道。
“商鞅變法”結束後,短暫休息一刻鐘,接著上演“張騫通西域”。悠揚的笛音響起,白布上出現了張騫手持漢節,帶領隨從出使西域的畫麵。穿越沙漠時,黃沙漫天,皮影藝人用抖動的布幔模擬風沙,配合著蒼涼的胡琴聲,讓觀眾仿佛感受到了西域的艱苦;與匈奴周旋時,張騫寧死不屈,手持漢節的身影,讓台下不少觀眾熱淚盈眶。
“張騫真是英雄啊!為了開辟商路,在匈奴待了十幾年,都沒忘記自己的使命!”
“咱們現在能買到西域的葡萄、苜蓿,都是張騫的功勞啊!”
演出結束後,百姓們紛紛鼓掌,久久不願離去。不少人跑到後台,想要看看皮影和聚光燈籠的模樣,還有人詢問明日的演出時間,打算帶家人再來觀看。
“李公子,咱們成功了!”負責旁白的學生興奮地跑到李逸身邊,“百姓們都喜歡得不得了,好多人都說明日還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