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帶著第一批製作的五百斤白糖返回長安時,正值暮秋時節,西市的街頭已添了幾分涼意,卻絲毫不減往來行人的熱鬨。他沒有片刻停歇,第一時間便帶著老張穿梭在西市的街巷中——選址是開糖坊的第一步,必須選在人流密集、商業繁華的地段,才能讓“逸品糖”儘快打開市場。
西市最核心的“通濟街”,兩側商鋪林立,綢緞莊、酒樓、香料鋪鱗次櫛比,往來的不僅有平民百姓,還有不少西域商人與貴族子弟,是李逸心中的最佳選址。他看中了一間緊鄰酒樓“醉仙樓”的鋪麵——鋪麵寬三丈,深五丈,此前是一家綢緞莊,因老板回鄉才對外出租。鋪麵的位置極佳,門前是寬敞的街道,便於行人駐足;後門連接著小巷,方便貨物運輸,租金雖比其他地段高兩成,李逸卻毫不猶豫地簽了租約。
“這位置好就好在緊鄰醉仙樓,醉仙樓的食客多是達官貴人,他們要是嘗了咱們的白糖,肯定會成為常客。”李逸站在鋪麵裡,對老張解釋道,“而且通濟街人流量大,平民百姓也多,既能做貴族生意,又能做平民生意,兩麵兼顧。”
接下來的十天,糖坊的裝修緊鑼密鼓地展開。李逸親自設計裝修方案,力求“精致典雅又不失煙火氣”:
門麵:用優質鬆木打造招牌,上麵刻著“逸品糖坊”四個大字,字體選用圓潤的楷書,再用金箔燙邊,陽光下熠熠生輝;招牌兩側掛著兩串紅燈籠,燈籠上畫著翠綠的甘蔗與雪白的白糖,格外醒目;門口鋪設青石板,方便行人進出,石板兩側擺放兩盆修剪整齊的綠蘿,增添生機。
店內:正對著門的位置是櫃台,櫃台用紅木打造,表麵打磨得光滑發亮,櫃台後砌著一排玻璃櫃——這些玻璃是用李逸從天竺帶回的技術製作的第一批產品,雖不如西域玻璃通透,卻也足夠清晰,玻璃櫃裡整齊擺放著裝滿白糖的球形瓷罐,瓷罐上貼著“逸品糖”的紅色標簽,陽光透過玻璃,將白糖照得晶瑩剔透,像一堆堆細碎的鑽石。
內堂:櫃台兩側是內堂,擺放著幾張木質桌椅,供客人品嘗新品;牆上掛著兩幅畫,一幅是江南甘蔗田的豐收景象,一幅是製糖作坊的流程圖,既美化環境,又能讓客人了解白糖的來源;角落處還設了一個“試吃台”,鋪著白色桌布,上麵擺放著剛做好的白糖糕與冰糖葫蘆,方便客人免費品嘗。
裝修期間,李逸還忙著研發兩款白糖新品——白糖糕與冰糖葫蘆。白糖糕的配方經過了多次調整:最初用純米粉加白糖蒸製,口感過於鬆軟,容易散;後來加入少量糯米粉,增加黏性,又調整了白糖的比例每斤米粉加二兩白糖),蒸製時間控製在一炷香約十五分鐘),終於做出了“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白糖糕。
冰糖葫蘆的研發則更具巧思。李逸讓人從城外的山楂園采購新鮮的山楂,挑選顆粒飽滿、無蟲蛀的,洗淨後去核,用竹簽串成串每串七顆山楂);熬糖時,嚴格控製白糖與水的比例白糖與水按21混合),用小火慢熬,待糖漿熬至“拔絲”狀態用筷子蘸取糖漿,能拉出細絲),再將山楂串放入糖漿中快速翻滾,讓糖漿均勻裹在山楂上,最後放在塗了薄油的木板上冷卻,形成一層晶瑩的糖殼。
“這冰糖葫蘆要做到‘外脆內酸’,糖殼不能太厚,不然會太甜膩;也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碎。”李逸拿著剛做好的冰糖葫蘆,對負責製作的廚師說道,“熬糖的火候是關鍵,每天開工前都要先試熬幾次,確保糖漿的狀態剛好。”
開業前一天,李逸還特意邀請了幾位常去逸品軒的老顧客——包括幾位退休官員、富商與文人,來糖坊提前試吃。退休的王禦史嘗了一口白糖糕,眼中滿是驚喜:“這糕比宮裡的點心還好吃!甜而不齁,入口即化,老夫還是第一次吃到這麼精致的糕點。”文人張先生則對冰糖葫蘆讚不絕口:“酸甜可口,冬日裡吃一串,既能開胃,又能解膩,真是妙極了!”
得到客人的認可,李逸更加信心十足。他讓人準備了開業活動:白糖糕買二送一每塊白糖糕售價兩文錢),冰糖葫蘆免費試吃每人限一串),購買白糖滿一斤售價五十文錢),贈送精美瓷勺一把。
開業當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逸品糖坊的夥計們就已到位,點燃門口的紅燈籠,將試吃台擺好,玻璃櫃裡的白糖也擦拭得一塵不染。辰時三刻,隨著夥計們響亮的吆喝聲——“逸品糖坊開業啦!白糖糕買二送一,冰糖葫蘆免費試吃咯!”——糖坊正式開門迎客。
吆喝聲剛落,便有路人圍了過來。一位提著菜籃的老婦人,好奇地走到試吃台前,拿起一串冰糖葫蘆,咬了一口——清脆的糖殼在口中裂開,酸甜的山楂果肉與甜美的糖殼交織在一起,瞬間驅散了清晨的涼意。“這東西真好吃!又酸又甜,太開胃了!”老婦人笑著說,又拿起一塊白糖糕嘗了嘗,更是讚不絕口,“這糕怎麼這麼甜?還不齁嗓子,比紅糖做的好吃多了!”她當即掏出銅錢,買了十塊白糖糕:“給我孫子帶回去,他肯定愛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第一位客人的購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糖坊。平民百姓大多先試吃,再根據喜好購買——有的買幾塊白糖糕當早餐,有的買一串冰糖葫蘆解饞,還有的買一小包白糖五文錢一兩),回家給孩子泡水喝;商戶們則更注重實用性,隔壁綢緞莊的老板一次性買了三斤白糖:“我家娘子喜歡做點心,這白糖看著就好,回去讓她試試。”
不到一個時辰,糖坊裡就擠滿了人,試吃台的冰糖葫蘆已經補了三次貨,白糖糕也賣出了兩百多塊。就在這時,一群身著華服的貴族子弟走進了糖坊,為首的是吏部尚書家的公子李軒——他是逸品軒的常客,早就聽說李逸從江南帶回了“雪白的糖”,特意帶著朋友們來嘗鮮。
李軒徑直走到櫃台前,指著玻璃櫃裡的白糖,語氣帶著好奇:“李郎君,這就是你說的白糖?看著倒真像雪。這白糖怎麼賣?給我裝十斤!”
李逸笑著上前:“李公子,白糖一兩售價五文錢,十斤便是五百文。今日開業有活動,若您再買十串冰糖葫蘆每串兩文錢),我再送您一斤白糖,您看如何?”
“好!就按你說的來!”李軒爽快地答應,又對身後的朋友們說,“你們也嘗嘗,這白糖做的點心,比咱們平時吃的蜂蜜點心還好吃。”他的朋友們紛紛上前,有的買白糖,有的買白糖糕,不一會兒,就買走了二十多斤白糖,付款時,銅錢“嘩啦啦”地倒進櫃台的錢箱裡,引得周圍的客人陣陣驚歎。
貴族子弟的到來,讓逸品糖坊的名氣更快傳開。當天下午,長安城裡的不少官員家屬、富商太太都聞訊而來,有的甚至派管家前來采購,糖坊的白糖銷量節節攀升,到傍晚打烊時,五百斤白糖已經賣出了三百多斤,白糖糕與冰糖葫蘆也銷售一空。
除了零售,李逸還主動聯係長安的酒樓,拓展批發業務。逸品軒自然是第一家——蘇瑤早就盼著白糖到貨,李逸剛回長安,她就準備好了新品菜單。用白糖製作的“白糖蓮子羹”蓮子加白糖慢燉,清甜爽口)、“冰糖雪梨”雪梨去核,填入白糖與川貝,蒸製而成,潤肺止咳)一推出,便成了逸品軒的招牌菜品,每天都能賣出上百份,不少客人甚至專門為了這兩道甜品來逸品軒吃飯。
長安最大的酒樓“醉仙樓”,也在李逸的拜訪後決定訂購——醉仙樓的掌櫃嘗了白糖製作的甜點後,當即與李逸簽訂協議:每月訂購兩百斤白糖,用於製作甜點與調味,價格按批發價一兩四文錢)計算。“用白糖做的糖醋魚,比用紅糖做的更鮮,甜味也更純,客人們都很喜歡。”醉仙樓的掌櫃笑著說,“以後咱們就長期合作,你可不能斷了我的貨。”
接下來的一個月,逸品糖坊的生意愈發火爆。每天天還沒亮,糖坊門口就排起了長隊,隊伍從門口一直延伸到街角,有的客人甚至提前一個時辰來排隊;櫃台後的白糖每天都要補貨兩次,玻璃櫃裡的瓷罐總是很快就空了;內堂的桌椅也從不空閒,客人吃完一波又來一波,夥計們忙得腳不沾地,卻個個臉上帶著笑容。
月底盤點時,老張拿著賬本,笑得合不攏嘴:“郎君,您看!這一個月,咱們賣了兩千三百斤白糖後續從江南又運來了兩千斤),白糖糕賣了一萬多塊,冰糖葫蘆賣了八千多串,淨利潤足足有五千貫錢!紅糖一兩賣三文錢,咱們的白糖一兩五文錢,利潤比紅糖高兩倍!照這個勢頭,不出半年,江南的製糖作坊就能回本了!”
李逸接過賬本,仔細翻看,眼中也滿是欣慰。但他並未滿足,而是開始規劃下一步的發展:“老張,你安排人去洛陽、揚州考察,選好鋪麵,咱們在這兩個地方也開設逸品糖坊分店——洛陽是東都,貴族多;揚州是江南重鎮,商賈雲集,這兩個地方的市場潛力都很大。”
他又召來製糖作坊的工匠,商議技術改良:“現在製糖還剩下不少糖蜜,咱們可以用糖蜜再熬製紅糖,雖然品質不如直接用甘蔗熬的,但成本低,價格也能賣得親民一些,既能做到‘蔗儘其用’,又能拓展低端市場,吸引更多平民購買。”
工匠們當即著手試驗,用糖蜜熬製的紅糖,顏色呈深褐色,口感雖略帶焦味,卻比市麵上的劣質紅糖好得多,李逸將其命名為“逸品紅糖”,定價為一兩兩文錢,比普通紅糖便宜一文錢,很快便在平民中打開了市場。
初冬的長安,寒風漸起,逸品糖坊的門口卻依舊熱鬨。紅燈籠在寒風中輕輕搖曳,玻璃櫃裡的白糖依舊晶瑩剔透,夥計們的吆喝聲與客人的笑聲交織在一起,成了西市最熱鬨的景象。李逸站在糖坊門口,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滿是感慨——從江南試種甘蔗,到創新製糖技術,再到長安開店熱銷,這一路走來,雖有艱辛,卻也收獲滿滿。他知道,“逸品糖”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未來,他還要將白糖帶到更多地方,讓大唐的每一個百姓,都能嘗到這份甜蜜。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