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收割的第三天清晨,鬆江黃浦江邊的空地上便響起了“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李逸要在這裡搭建一座臨時製糖作坊,將剛收獲的五萬斤甘蔗,變成大唐從未有過的雪白白糖。
作坊選址經過了精心考量:緊鄰甘蔗田,減少甘蔗運輸的損耗;靠近黃浦江,取水方便製糖需大量清水);地勢稍高,避免雨水淹泡作坊。李逸帶著老農們先用竹籬笆圍出一畝地的範圍,將作坊分成四個區域:壓榨區、過濾區、熬煮區、結晶區,每個區域之間用木板隔開,既互不乾擾,又方便流程銜接。
壓榨區是整個作坊的核心,李逸從長安調來的兩名鐵匠——周鐵匠和劉鐵匠,正圍著一堆鐵塊忙碌。他們要打造的“甘蔗壓榨機”,是李逸根據現代榨糖機原理改良的,核心結構是“硬木框架+雙鐵輥”,可大唐從未有過此類器械,打造過程遠比想象中複雜。
“周師傅,鐵輥的直徑要控製在六寸,表麵得打磨光滑,不然會粘甘蔗渣;但也不能太光,得有細微的紋路,才能更好地擠壓蔗汁。”李逸蹲在鐵匠旁,拿著木炭在地上畫出鐵輥的草圖,“框架要用百年老榆木,承重至少要能承受三個人同時推搖杆,連接處要用銅釘固定,防止鬆動。”
周鐵匠皺著眉頭,手裡拿著鐵錘敲打著鐵坯:“郎君,這鐵輥要做到又圓又光滑,得先將鐵塊燒紅,用大錘鍛打成型,再用細砂紙打磨,至少要三天才能做好一根;框架的榆木也得先烘乾,不然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形。”
“時間緊,咱們加把勁,白天打鐵,晚上用炭火烘乾木材,爭取五天內做好壓榨機。”李逸拍了拍周鐵匠的肩膀,“這壓榨機要是成了,以後製糖就不用靠人工擠壓了,能省不少力氣。”
接下來的五天裡,作坊裡的打鐵聲從清晨響到深夜。周鐵匠和劉鐵匠輪流上陣,將鐵塊燒得通紅,再用二十斤重的大錘鍛打,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往下淌,落在滾燙的鐵塊上,發出“滋滋”的聲響;老農們則忙著烘乾榆木,用砂紙打磨框架零件,確保每個接口都嚴絲合縫。
第五天傍晚,甘蔗壓榨機終於組裝完成——丈高的榆木框架穩穩立在地上,中間平行裝著兩根六寸粗的鐵輥,鐵輥兩端用銅軸固定在框架上,一側裝有五尺長的木質搖杆,下方挖了一道凹槽,凹槽儘頭放著一個半人高的木桶,用來承接蔗汁。
“試試!”李逸招呼兩名老農上前,一人站在搖杆兩側,用力推動。隨著搖杆轉動,鐵輥緩緩相向滾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李逸拿起一根切好的甘蔗段,放進鐵輥之間,隻見鐵輥輕輕一壓,清甜的蔗汁便順著鐵輥的紋路流下來,滴進下方的木桶裡,壓榨後的甘蔗渣則從另一側掉落,隻剩下乾癟的纖維。
“成了!真的能榨出汁!”周鐵匠看著木桶裡的蔗汁,激動地喊道。老農王大叔也上前試了試,推動搖杆毫不費力,他算了算:“以前咱們人工擠壓甘蔗,一個人一天頂多榨二十斤,這機器,兩個人推,一天至少能榨兩百斤,快十倍!”
壓榨機成功後,製糖流程正式啟動。每天天不亮,老農們就推著裝滿甘蔗的獨輪車來到作坊,將甘蔗切成一尺長的段太長容易卡住鐵輥,太短則浪費),整齊地堆放在壓榨區的竹筐裡。兩名農夫負責推動壓榨機,另外兩人則負責喂料和清理甘蔗渣——壓榨後的甘蔗渣也不浪費,李逸讓人收集起來,曬乾後作為熬煮區的柴火,既環保又省錢。
“蔗汁要及時送到過濾區,不能放太久,不然會發酵變質。”李逸一邊指揮,一邊將剛榨出的蔗汁舀進陶桶,送往過濾區。過濾區的架子上,整齊擺放著十餘個竹筐,每個竹筐底部鋪著三層紗布:第一層是粗紗布,濾掉甘蔗渣和粗纖維;第二層是細紗布,濾掉細小的雜質;第三層是脫脂棉李逸特意從長安帶來的,用堿水脫脂後,過濾效果更好),濾掉蔗汁中的色素和細微顆粒。
“先將蔗汁加熱到五十度左右,再過濾。”李逸讓人在過濾區架起幾口小銅鍋,將蔗汁倒入鍋中,用小火加熱,“加熱能讓蔗汁中的蛋白質凝固,更容易過濾掉,這樣後續熬出的白糖會更白。”
老農們按李逸的要求,將加熱後的蔗汁緩緩倒入竹筐,蔗汁透過三層過濾材料,滴進下方的陶盆裡,原本渾濁的蔗汁,瞬間變得清澈透亮,像琥珀色的寶石。負責過濾的老農張嬸看著濾出的蔗汁,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點嘗了嘗:“真甜!比蜂蜜水還甜!”
過濾後的蔗汁,被送往熬煮區——這裡是製糖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最考驗火候的地方。熬煮區架著四口直徑三尺的大銅鍋,鍋下是用磚石砌成的灶台,灶裡燒著曬乾的甘蔗渣,火焰穩定而持久。
“熬煮的火候是關鍵,火太大會糊,煮出的糖會發苦;火太小則熬不出糖分,還會讓蔗汁變質。”李逸站在灶台旁,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木勺,不時攪拌著鍋中的蔗汁,“剛開始用大火,將蔗汁煮沸,蒸發多餘的水分;等蔗汁變得濃稠,再轉小火,慢慢熬煮,讓糖分濃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鐵匠負責控製火候,他不時用一根鐵釺伸進灶裡,調整甘蔗渣的擺放位置,確保火焰大小均勻:“郎君,這火候就像打鐵,得隨時盯著,差一點都不行。”
熬煮過程中,李逸會每隔半個時辰取樣觀察——用木勺舀起少量蔗汁,滴在冷水中,若蔗汁立刻凝固成塊,說明濃度不夠;若凝固後用手指捏著能成型,且顏色呈深褐色,說明快熬好了。“大家注意,看到蔗汁表麵起大泡,顏色變成深褐,就立刻喊我!”李逸對眾人說道。
熬煮進行到兩個時辰時,意外發生了——其中一口銅鍋的蔗汁突然冒起黑煙,還帶著焦糊味。“不好!糊鍋了!”負責攪拌的老農驚呼起來。李逸立刻衝過去,關掉灶台的風門,用木勺快速攪拌蔗汁,同時讓人往鍋裡加少量冷水降溫。
“是我沒注意,火太大了。”周鐵匠有些愧疚地說。李逸搖搖頭:“不怪你,第一次熬煮難免出錯。這鍋蔗汁雖然有點糊,但還能用來做紅糖,不算浪費。”他讓人將這鍋蔗汁舀出來,單獨放在一邊,“以後熬煮時,每刻鐘都要攪拌一次,灶邊要一直有人盯著,不能再出這樣的問題。”
有了這次教訓,眾人更加謹慎。接下來的熬煮過程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有人攪拌,有人看火,有人取樣,配合得越來越默契。當第三口鍋的蔗汁熬煮到三個時辰時,李逸舀起少量蔗汁滴在冷水中,蔗汁瞬間凝固成黏稠的糖漿,用手指一捏,能拉出細絲,顏色呈深褐色,帶著濃鬱的甜香。
“停火!可以結晶了!”李逸一聲令下,眾人立刻關掉灶台風門,用長柄木勺將鍋中的糖漿舀進準備好的陶盆裡。這些陶盆都是提前處理過的——先用開水燙洗,去除油脂油脂會影響晶體凝結),再用乾淨的棉布擦乾,確保內壁光滑。
“結晶時要注意,陶盆不能晃動,要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溫度控製在十五到二十度之間。”李逸將陶盆一一擺放在結晶區的木架上,每個陶盆口都蓋上一層濕潤的細紗布,“紗布能保持環境濕度,讓糖漿緩慢冷卻,這樣析出的晶體才會均勻細膩;要是濕度不夠,晶體就會粗糙,顏色也會發黃。”
結晶區選在作坊的閣樓裡,這裡通風良好,又能避免陽光直射,溫度正好符合要求。李逸還在閣樓裡放了一個簡易溫度計,每天早晚都會查看溫度,確保結晶環境穩定。
第一天過去,李逸爬上閣樓查看,發現糖漿表麵結了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用手指輕輕一碰,薄膜便裂開,露出下麵黏稠的糖漿。“這是正常現象,說明糖漿開始冷卻凝固了。”李逸對跟上來的老農們解釋道。
第二天清晨,薄膜下開始出現細小的白色顆粒,像撒了一層細鹽。王大叔看著這些顆粒,眼中滿是好奇:“郎君,這就是白糖的雛形嗎?怎麼這麼小?”
“再等等,明天就會變大了。”李逸笑著說,他知道,隨著溫度逐漸降低,糖漿中的糖分就會慢慢析出,形成晶體。
第三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李逸便帶著眾人爬上閣樓——這是約定好揭開紗布的日子,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期待與緊張。李逸走到最前麵的一個陶盆前,輕輕揭開蓋在上麵的紗布,當看到陶盆裡的景象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隨即爆發出驚歎聲。
陶盆底部,一層厚厚的雪白晶體凝結在深褐色的糖蜜上,像冬日裡落在琥珀上的碎雪,晶瑩剔透,散發著淡淡的甜香。晶體大小均勻,顆粒細膩,在晨光的照射下,泛著柔和的光澤,與大唐常見的暗紅色紅糖形成鮮明對比。
“這……這就是白糖?也太好看了!”張嬸忍不住伸手想摸,又怕弄臟,手停在半空中,眼中滿是驚喜。周鐵匠湊上前,仔細觀察著晶體:“真白啊,比冬天的雪還白,這要是拿到長安去,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李逸笑著拿起一把乾淨的木鏟,輕輕刮下一小塊白糖晶體,放在手心——晶體細膩光滑,沒有絲毫雜質,他將白糖遞到王大叔麵前:“王大叔,您嘗嘗。”
王大叔小心翼翼地接過白糖,放進嘴裡,輕輕一抿,晶體瞬間融化,清甜的味道在口中散開,沒有一絲紅糖的焦苦味,隻有純粹的甜,帶著淡淡的蔗香。“甜!太甜了!比宮裡的蜂蜜還甜!而且一點都不齁嗓子!”王大叔激動地說道,又忍不住嘗了一口。
眾人紛紛上前品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驚喜與自豪——這是他們親手參與製作的白糖,是大唐從未有過的寶貝。李逸看著眾人的反應,心中滿是成就感,他讓人拿來早已準備好的球形瓷罐從景德鎮定製的,瓷質細膩,釉色均勻),將白糖晶體小心地刮進瓷罐裡,罐口用軟木塞密封,再貼上一張紅色的標簽,上麵用朱砂寫著“逸品糖”三個大字,旁邊還畫了一根翠綠的甘蔗圖案。
“這些白糖,先裝十罐,送到長安逸品軒,讓蘇瑤姑娘看看,剩下的暫時存放在作坊的陰涼處,等後續批量生產後,再統一運往長安。”李逸對老張說道老張特意從長安趕來,協助管理製糖作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張接過瓷罐,小心翼翼地放進木箱裡:“郎君放心,我定會安全送到。這‘逸品糖’一到長安,肯定能轟動全城!”
當天下午,李逸讓人將熬煮時糊鍋的蔗汁重新熬煮,製成了暗紅色的紅糖,又將結晶後剩下的糖蜜收集起來——糖蜜雖然不能做白糖,卻能用來醃製肉類,讓肉質更鮮嫩,還能用來喂牲畜,促進生長,真正做到了“蔗儘其用”。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製糖作坊上,作坊裡的甜香飄出很遠,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前來圍觀。當村民們看到雪白的白糖時,都紛紛驚歎不已,有人甚至提出想用糧食換一些白糖嘗嘗。李逸笑著答應,用一小包白糖換了村民的一籃新鮮蔬菜,既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也為白糖的後續推廣做了鋪墊。
“接下來,咱們要擴大壓榨機的數量,再增加兩口熬煮鍋,爭取每天能製作兩百斤白糖。”李逸站在作坊中央,對眾人說道,“等這批白糖在長安打開市場,咱們就在鬆江建一座永久性的製糖作坊,讓更多人學會製糖技術,讓大唐的百姓都能吃上白糖!”
眾人紛紛點頭,眼中滿是乾勁。周鐵匠更是說道:“郎君,我回去後就琢磨改良壓榨機,爭取讓它一天能榨三百斤蔗汁,幫咱們多做白糖!”
夜色漸深,製糖作坊的燈火依舊明亮,眾人還在忙碌著清理工具、整理原料,為第二天的製糖做準備。李逸站在閣樓裡,看著窗外的星空,心中滿是期待——他知道,這雪白的白糖,不僅能改變大唐貴族對甜味的認知,更能開創一個全新的製糖產業,為江南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這,隻是他推動大唐民生改革的又一步。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