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號”商船隊抵達長安渭水碼頭的第三天,李逸便帶著從天竺帶回的甘蔗種子,登上了南下江南的官船。他深知,大唐貴族對白糖的渴求早已到了“一糖難求”的地步——去年除夕,皇宮設宴,禦廚因白糖短缺,連最受寵的楊貴妃愛吃的“白糖糕”都無法製作,此事在貴族圈傳為憾事;而普通百姓更是從未嘗過白糖的滋味,調味全靠蜂蜜與紅糖,紅糖雖甜,卻帶著焦苦味,遠不及白糖細膩。
此次帶回的天竺甘蔗種子,是解決白糖短缺的關鍵。官府農技部門雖已收下種子,卻表示需先進行“多地試種評估”,至少要等到來年才能大規模推廣。李逸不願等——他知道,搶占先機才能在未來的白糖市場占據主動,更何況,他想儘快讓逸品軒推出白糖相關的新品,進一步提升酒樓的口碑。
官船順著大運河南下,一路經過洛陽、揚州,最終抵達江南蘇州府。李逸沒有停留,直接前往鬆江——此前他通過市舶司了解到,鬆江一帶多為沙質土壤,鬆軟肥沃,又臨近黃浦江,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與天竺甘蔗產地的環境極為相似,是試種甘蔗的絕佳之地。
抵達鬆江後,李逸通過當地官府,租下了位於黃浦江邊的百畝良田。這片田地此前種植水稻,因地勢稍高,灌溉不便,收成一般,農戶們正愁如何改良。當李逸提出要在此種植“從天竺引進的甘蔗”,並承諾給予高於水稻種植兩倍的租金時,農戶們紛紛應允,還主動推薦了十餘名經驗豐富的老農,願意受雇協助種植。
“這些甘蔗種子嬌貴得很,第一步得先在溫棚裡育苗,可不能像種水稻那樣直接撒在田裡。”開工第一天,李逸便帶著老農們在田邊搭建溫棚。溫棚用竹竿搭建框架,頂部覆蓋著兩層油紙,既能透光,又能擋風避雨;棚內地麵鋪著一層三寸厚的細沙土,沙土經過篩選,去除了碎石與雜草根,還拌入了少量腐熟的牛糞,增加肥力。
李逸蹲在溫棚內,小心翼翼地將曬乾的甘蔗種子均勻撒在沙土上,再用細沙土輕輕覆蓋,厚度約一寸。“種子發芽需要溫暖濕潤的環境,棚內溫度要保持在二十度左右,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水要澆透,但不能積水。”他一邊示範,一邊向老農們講解,“等芽長到三寸長,長出兩片嫩葉,再移栽到田裡,這樣成活率才高。”
老農們圍在一旁,認真觀察著李逸的動作,不時提出疑問。“郎君,這溫棚裡的溫度怎麼判斷?要是天熱了,會不會把芽烤死?”老農王大叔問道,他種了一輩子水稻,從未見過這樣育苗的方式。
“這個簡單,”李逸笑著從隨身的木箱裡取出一個簡易溫度計——這是他根據技藝局研發的溫度計改良的,用玻璃管裝入酒精,標注了溫度刻度,“你們看,當酒精柱升到這個紅色刻度線,就是二十度左右;要是超過太多,就把棚頂的油紙掀開一角通風;溫度低了,就多蓋一層稻草保溫。”
老農們看著溫度計裡隨溫度變化的酒精柱,眼中滿是新奇,紛紛感歎:“還是郎君有辦法,連溫度都能測出來!”
接下來的十天裡,李逸每天清晨都會第一時間趕到溫棚,查看種子的發芽情況。第五天清晨,當他掀開溫棚的油紙時,驚喜地發現沙土表麵冒出了細小的嫩芽,嫩綠色的芽尖像針尖一樣,透著生機。“發芽了!終於發芽了!”李逸興奮地喊道,老農們也圍攏過來,看著這些新奇的嫩芽,臉上滿是期待。
又過了五天,甘蔗芽長到了三寸長,長出了兩片嫩綠的葉子,像一個個小小的綠精靈。李逸決定開始移栽。移栽前,他帶著老農們將大田翻耕平整,按照“行距三尺、株距兩尺”的標準,用石灰在田裡畫出標記,確保每株甘蔗苗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移栽的時候,要小心把苗從溫棚裡挖出來,帶著土坨,彆傷了根。”李逸示範著用小鏟子將甘蔗苗連土挖出,輕輕放入田中的坑穴裡,再用土壓實,“栽好後要澆一次定根水,幫助幼苗適應新環境。”
老農們學得很快,兩人一組,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挖苗,有的負責栽苗,有的負責澆水,不到兩天便完成了百畝田的移栽。看著田裡整齊排列的甘蔗苗,李逸心中滿是期待,他在田邊搭建了一間臨時住處——一間簡陋的茅草屋,裡麵放著一張床、一張桌子,還有一些農具與種子,這裡便成了他接下來幾個月的“家”。
移栽後的半個月裡,李逸每天都在田裡忙碌。清晨,他會沿著田埂查看每一株甘蔗苗的長勢,發現有枯萎的,便及時補種;上午,他會指導老農們澆水,根據土壤濕度調整澆水量——土壤表麵發白時就多澆,土壤濕潤就少澆,避免積水;下午,他會帶著老農們清除田間的雜草,防止雜草與甘蔗苗爭奪養分。
“郎君,這甘蔗苗長得倒是精神,可不知道能不能結出像您說的那樣粗壯的甘蔗。”一天傍晚,王大叔坐在田埂上,看著田裡的甘蔗苗,有些擔憂地說,“我們種水稻,到了季節就能收獲,這甘蔗是外來的,要是不結果,咱們這幾個月的功夫就白費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逸笑著遞給王大叔一塊從長安帶來的紅糖:“王大叔,您嘗嘗這個,這就是用甘蔗熬製的紅糖。咱們種的這種甘蔗,糖分比做紅糖的甘蔗高得多,到時候不僅能熬紅糖,還能做出更甜更白的糖,比蜂蜜還好吃。”
王大叔接過紅糖,掰了一小塊放進嘴裡,甜美的味道在口中散開,他點點頭:“確實甜!要是能種出這樣的甘蔗,咱們鬆江的百姓也能嘗嘗這甜味了!”
就在甘蔗苗長勢良好,李逸以為一切順利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平靜。那天午後,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呼嘯,緊接著傾盆大雨傾瀉而下,雨水像斷了線的珠子,砸在田地裡,很快便在田間積起了水。
“不好!田裡要積水了,甘蔗苗會爛根的!”李逸看著越來越大的雨勢,心中焦急萬分,他立刻召集老農們,扛著鋤頭衝向田間。“大家快在田埂間挖深溝,把積水引到旁邊的河道裡!”李逸一邊揮舞著鋤頭挖溝,一邊喊道,雨水打濕了他的衣服,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
老農們也深知積水的危害,紛紛拿起鋤頭,在田間挖出一條條深約一尺的排水溝。雨水順著排水溝流向河道,田間的積水漸漸退去。可暴雨下了整整一個時辰,等雨停時,部分低窪處的甘蔗苗已經被淹得發黃,葉子也耷拉了下來。
“快!把發黃的苗扶正,再給每株苗澆一些草木灰水!”李逸沒有停歇,他讓老農們從附近的農家收集草木灰,用清水調成糊狀,逐株澆在甘蔗苗的根部。“草木灰能消毒,防止根部腐爛,還能補充養分,幫助幼苗恢複。”
接下來的三天,李逸與老農們日夜守護在田邊,每隔幾個時辰就查看一次甘蔗苗的情況。幸運的是,經過及時搶救,大部分甘蔗苗都恢複了生機,葉子重新變得翠綠;隻有少數低窪處的幼苗沒能救活,李逸便帶著老農們用溫棚裡預留的備用幼苗進行補種。
“種甘蔗就像做買賣,一步都不能出錯,得用心照料,才能有好收成。”補種完畢後,李逸坐在田埂上,對老農們說,“就像咱們逸品軒做買賣,食材要新鮮,服務要周到,才能留住客人;種甘蔗也是一樣,澆水、施肥、防病蟲害,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老農們紛紛點頭,經過這次暴雨,他們對李逸更加信服,也更加用心地照料甘蔗苗。
隨著時間推移,甘蔗苗越長越高,半個月後長到了半人高,一個月後超過了一人高。李逸根據天竺老農夫傳授的經驗,結合江南的氣候特點,調整了管理方法:甘蔗長到一人高時,用稻草將莖稈捆綁固定,防止被風吹倒;每半個月施一次肥,肥料以腐熟的糞肥為主,混合少量草木灰,既能促進生長,又能增加糖分;臨近成熟的一個月,減少澆水量,讓土壤保持適度乾燥,促使甘蔗積累更多糖分。
為了防止病蟲害,李逸還讓老農們在田間種植了一些驅蟲的草藥,如薄荷、艾草等,這些草藥散發的氣味能驅趕害蟲,避免使用農藥影響甘蔗品質。
轉眼五個月過去,鬆江的秋天悄然來臨。此時的甘蔗田早已換了模樣,田裡的甘蔗長得比兩人還高,翠綠的莖稈節節粗壯,直徑約有兩寸,表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霜;葉子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甜氣息。
“可以收獲了!”李逸走到田間,選了一株粗壯的甘蔗,用彎刀從根部砍下,去掉葉子,露出翠綠的莖稈。他用力掰下一段,放進嘴裡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立刻在口中散開,比他在天竺嘗到的甘蔗還要甜,沒有一絲澀味。
“甜!真是太甜了!”老農們也紛紛砍下甘蔗品嘗,臉上滿是驚喜。王大叔拿著一段甘蔗,激動地說:“活了這麼大歲數,還沒吃過這麼甜的東西!咱們這百畝甘蔗,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李逸看著田裡豐收的景象,心中滿是成就感。老農們開始有條不紊地收割甘蔗,他們用彎刀將甘蔗從根部砍下,去掉葉子,捆成捆,堆放在田邊,很快便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李逸估算了一下,這百畝甘蔗,至少能收獲五萬斤,按每十斤甘蔗榨一斤蔗汁計算,能榨出五千斤蔗汁,足夠製作第一批白糖了。
“接下來,咱們就該建製糖作坊,把這些甘蔗榨成蔗汁,熬製成白糖。”李逸看著堆成小山的甘蔗,眼中滿是期待,“等咱們做出白糖,不僅能讓逸品軒的生意更火,還能讓江南的百姓都嘗嘗白糖的甜味!”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甘蔗田裡,照亮了老農們忙碌的身影與堆滿田間的甘蔗。李逸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心中盤算著製糖作坊的建設計劃——他知道,甘蔗的豐收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製糖過程,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但他有信心,一定能成功製作出大唐第一批量產的白糖,開啟大唐製糖業的新篇章。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