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屍那揭羅港的清晨,總是被碼頭的喧囂與集市的香氣喚醒。李逸在天竺的半個月裡,除了安排隨行技師孫師傅學習玻璃製造技術,其餘時間幾乎都泡在港口的集市上——他想更深入地了解天竺的物產與民生,或許能找到更多對大唐有用的寶貝。
集市建在港口西側的一片開闊空地上,用竹製的棚子搭建起一排排攤位,五顏六色的布匹懸掛在棚子邊緣,像一道道彩色的屏障。攤位上擺滿了各色商品:香料攤位前,胡椒、豆蔻、肉桂堆成小山,濃鬱的香氣能飄出數十步遠;寶石攤位上,紅寶石、藍寶石、翡翠被放在鋪著絨布的托盤裡,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水果攤位上,芒果、菠蘿蜜、椰子等新奇水果堆疊如山,商販們用小刀切開水果,邀請路人品嘗,甜美的汁液順著刀尖滴落,引得孩子們圍在攤位前不肯離去。
李逸穿梭在集市中,不時停下腳步,與商販們交流。他用剛學會的幾句天竺語,夾雜著波斯語,勉強能與商販溝通。在一個棉花攤位前,他拿起一團棉花,手感比大唐的棉花更柔軟,便向商販詢問種植方法;在一個陶器攤位前,他看到造型奇特的陶罐,便打聽製作工藝——每一次交流,都讓他對天竺的物產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日午後,李逸走到集市儘頭,突然聞到一股清甜的氣息,順著香氣望去,隻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農夫,正坐在一棵大榕樹下,麵前擺著一小捆翠綠的甘蔗。甘蔗節節粗壯,外皮泛著鮮亮的綠色,老農夫用一把彎刀,將甘蔗切成一尺長的段,放在竹籃裡,等待顧客購買。
“老丈,這甘蔗是您種的嗎?”李逸走上前,用剛學會的天竺語問道,語氣中帶著好奇。老農夫抬起頭,臉上布滿皺紋,卻露出溫和的笑容,他點點頭,用帶著濃重口音的天竺語回答:“是啊,小夥子。我在城外的田裡種了一輩子甘蔗,這東西又甜又能填肚子,就是不耐儲存,也不好運輸,隻能在本地賣,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李逸心中一動——大唐雖有甘蔗,卻多產自嶺南,且品種一般,莖稈細、糖分低,製糖技術也落後,隻能熬製出暗紅色的紅糖,白糖極為稀缺,隻有皇室與頂級貴族才能偶爾享用,普通百姓調味多靠蜂蜜。眼前這天竺甘蔗,莖稈粗壯,看著就糖分充足,若是能將種子帶回大唐,在嶺南推廣種植,再改良製糖技術,說不定能解決大唐白糖短缺的問題。
“老丈,”李逸蹲下身,指著竹籃裡的甘蔗,眼中滿是期待,“您這甘蔗種子,能不能賣給我一些?我們大唐氣候溫暖,嶺南地區與天竺的氣候相似,說不定也能種出這麼好的甘蔗。”
老農夫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放下手中的彎刀,仔細打量著李逸:“你是從大唐來的?就是那個盛產絲綢、瓷器的大唐?”得到李逸肯定的答複後,老農夫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他擺擺手,笑著說:“種子我送你,不要錢!若是我的甘蔗能在大唐生長,讓更多人嘗到甜味,那是我的榮幸!”
說著,老農夫站起身,對李逸說:“你等我一會兒,我回家給你取種子。”他拄著一根竹杖,慢慢走向集市外的村莊,背影在午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佝僂。李逸站在原地,心中滿是感動——這位樸實的老農夫,不求回報,隻希望自己的作物能造福更多人,這份純粹的心意,比任何財富都珍貴。
半個時辰後,老農夫提著一個布包回來,裡麵裝著曬乾的甘蔗種子。他將布包遞給李逸,還從懷裡掏出一張用樹葉繪製的簡易圖紙,指著圖紙上的圖案,詳細講解種植方法:“這甘蔗種子要先在溫棚裡育苗,等芽長到三寸長再移栽到田裡。田裡要施足腐熟的牛糞,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積水會爛根。甘蔗長到一人高時,要剝掉底部的老葉,讓陽光照射到莖稈,這樣糖分才能積累得更多。五個月就能收獲,收獲後不用重新播種,留在地裡的根還能再長一茬,能連續收獲三年呢!”
李逸認真聽著,將每一個細節都記在心裡,他從隨從手中拿過一個布包,裡麵裝著十塊香料肥皂,遞給老農夫:“老丈,這是我們大唐的肥皂,用皂莢和豬油製成,還加了安息香,洗手、洗衣服都很好用,去汙力強,洗完還有香味。您收下,就當是我對您的感謝。”
老農夫接過肥皂,好奇地放在鼻尖聞了聞,露出驚訝的表情:“這東西還真香!真的能洗乾淨衣服嗎?”李逸讓隨從取來一盆水,將一塊臟布放進盆裡,用肥皂輕輕揉搓,很快,盆裡的水變得渾濁,臟布卻變得乾乾淨淨。老農夫看著眼前的景象,連連稱讚:“真是好東西!比我們用的草木灰好用多了!謝謝你,小夥子!”
離開老農夫後,李逸拿著甘蔗種子,心中滿是喜悅——這趟天竺之行,原本隻計劃帶回香料、棉花種子與玻璃技術,沒想到竟意外收獲了甘蔗種子,這無疑是最大的驚喜。他立刻返回商船,將甘蔗種子交給老張,叮囑道:“這種子很珍貴,用防潮油紙包好,放在乾燥的船艙裡,千萬彆受潮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孫師傅的玻璃製造技術學習也進入了尾聲。天竺的玻璃工匠,是一位名叫婆羅的老人,他從事玻璃製造四十餘年,掌握著最核心的工藝。在這半個月裡,婆羅毫無保留地向孫師傅傳授技術:從石英砂的篩選需挑選顆粒均勻、雜質少的石英砂,用清水反複衝洗),到窯爐的搭建用耐火黏土砌成,爐溫需控製在一千兩百度),再到玻璃溶液的燒製石英砂與純堿按31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氧化鉛可增加透明度),最後到器皿的塑形用吹管將玻璃溶液吹成所需形狀,待冷卻後進行打磨拋光)。
孫師傅每天都帶著紙筆,將每一個步驟詳細記錄下來,還親手操作,從篩選石英砂到吹製簡單的玻璃杯,每一個環節都反複練習,直到熟練掌握。婆羅見孫師傅學習認真,還將一套小型玻璃製造工具送給了他,包括吹管、耐火鉗、打磨石等,這些工具都是婆羅親手製作的,用起來格外順手。
“這些技術,是我們天竺工匠世代相傳的寶貝,現在傳給你,希望你能帶回大唐,讓更多人學會玻璃製造。”婆羅握著孫師傅的手,語氣溫和地說,“手藝隻有傳播開來,才能不斷進步,若隻藏著掖著,遲早會失傳。”
孫師傅感動得連連點頭:“多謝婆羅大師,我定會將您傳授的技術帶回大唐,培養更多的玻璃工匠,不辜負您的期望。”
半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離開天竺的日子終於到來。“逸品號”商船隊的船艙被塞得滿滿當當:主艙內,三百匹上等絲綢整齊地堆放在一起,色彩鮮豔,質地柔軟;香料艙內,一百斤胡椒、五十斤豆蔻用麻袋裝著,濃鬱的香氣彌漫在船艙內,船員們路過時,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種子艙內,十箱棉花種子與一包甘蔗種子,用防潮油紙包裹著,放在乾燥的木板上;工具艙內,一套玻璃製造工具與孫師傅記錄技術的手稿,被小心地放在木箱裡,木箱外用銅鎖鎖住,防止損壞。
除了這些主要物資,李逸還從集市上采購了不少特產:象牙雕刻的擺件、色彩斑斕的寶石、天竺特有的手工地毯,還有一些新奇的水果種子,如芒果、菠蘿蜜的種子,計劃帶回大唐嘗試種植。
船員們忙著清點物資,臉上滿是興奮。老張拿著賬本,笑著對李逸說:“郎君,這次遠航真是大獲全勝!光是香料和絲綢,按長安的市場價,就能賺回兩倍成本,更不用說棉花種子、玻璃技術和這意外的甘蔗種了——這些東西的價值,可比金銀還珍貴!”
李逸點點頭,心中滿是成就感。他走到甲板上,看著俱屍那揭羅港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此次天竺之行,不僅開拓了新的貿易航道,為逸品軒解決了香料短缺的問題,還帶回了能在大唐推廣的棉花種子、急需的玻璃製造技術,更意外收獲了甘蔗種子——每一項成果,都將為大唐的民生與手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返航的航程比來時順利許多,沒有遇到海盜,也沒有遭遇惡劣天氣。船員們每天除了日常的航行工作,便在甲板上交流此次天竺之行的見聞,有的船員學著天竺人的樣子,用樹枝在甲板上畫天竺的圖案;有的船員則向孫師傅請教玻璃製造的簡單知識,對這項新技術充滿好奇。
李逸則常常站在甲板上,望著茫茫大海,思考著未來的計劃:回到長安後,首先要將棉花種子與甘蔗種子交給官府的農技部門,讓他們在嶺南進行試種;玻璃製造技術要傳授給長安的工匠坊,儘快製作出大唐自己的玻璃器皿;香料則要儘快運回逸品軒,讓酒樓重新推出招牌菜品——每一個計劃,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一個多月後,“逸品號”商船隊終於駛入了長安渭水碼頭。遠遠望去,碼頭上早已擠滿了人——市舶使崔大人帶著官員們站在碼頭中央,逸品軒的員工們舉著寫有“歡迎逸品號歸來”的旗幟,還有聞訊而來的百姓們,擠在碼頭邊緣,好奇地等待著商船靠岸。
當三艘商船緩緩停靠在泊位上,碼頭上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歡呼。崔大人率先登上主艦,握著李逸的手,激動地說:“李郎君,你們可算回來了!朕和百姓們都盼著你們的好消息呢!”
李逸笑著回應:“崔大人,幸不辱命!此次天竺之行,收獲頗豐,定能為大唐的貿易與民生添磚加瓦。”
隨後,李逸指揮船員們卸貨。當一箱箱香料、絲綢、種子被搬下船時,碼頭上的百姓們發出陣陣驚歎——尤其是當孫師傅拿出製作的玻璃杯子,在陽光下晶瑩剔透時,百姓們更是圍攏過來,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透明的寶貝”。
李逸將棉花種子、甘蔗種子親手交給官府農技部門的官員,詳細介紹了種植方法:“棉花種子適合在嶺南、江南種植,甘蔗種子則要種在沙土地裡,需多澆水、多施肥。”官員們認真記錄下來,承諾會儘快安排試種。
玻璃製造技術則被李逸帶到了長安的工匠坊,他讓孫師傅向工匠們演示玻璃製造的過程,工匠們看著透明的玻璃器皿,眼中滿是震撼,紛紛表示要儘快學習這項新技術。
胡椒、豆蔻則被運回逸品軒,第二天,逸品軒便重新推出了“胡椒燉羊肉”“豆蔻燒魚”等招牌菜品,消息傳開,食客們紛紛前來,逸品軒門前排起了長隊,生意比之前更加火爆。
站在渭水碼頭,看著眼前繁忙的景象,李逸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他知道,此次天竺之行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逸品號”還將駛向更遠的波斯、阿拉伯,將大唐的絲綢、瓷器、肥皂帶向更廣闊的世界,也將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先進技術帶回大唐。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碼頭上,照亮了百姓們幸福的笑容。李逸望著遠方的天空,心中默默說道:大唐的海上貿易之路,才剛剛開啟,未來,定會更加寬廣、更加繁榮。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