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招募賢才,技藝局初聚能人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82章 招募賢才,技藝局初聚能人

第82章 招募賢才,技藝局初聚能人(1 / 1)

工部西側的閒置院落,經過五日的修繕已煥然一新——原本斑駁的院牆被重新粉刷成灰白色,門口掛著一塊新製的木牌,上麵刻著“工部技藝局”五個墨字,字體遒勁有力;院內的五間庫房被改造成功能明確的區域:最東側的“研發工坊”裡,鐵匠爐、木工台、紡紗架等工具已整齊擺放;中間的“繪圖室”鋪著平整的木板,桌上放著紙筆、墨鬥、直尺,牆上還掛著幾張空白的大幅宣紙;西側的“物料庫”則堆滿了木材、鐵塊、紗布等原材料,分門彆類,一目了然。

李逸站在院內,看著這初具規模的技藝局,心中滿是期待——招募賢才,是技藝局能否順利運轉的關鍵。他早已讓人在長安各城門、市集張貼招募告示,除了寫明“招募擅長農具改良的鐵匠、通曉紡織的工匠、懂天文醫術的學者”,還特意強調“待遇從優:每月俸祿五貫錢高於民間工匠三成),提供免費食宿,表現優異者還可獲朝廷賞賜”,就是為了吸引真正有才乾的人。

告示貼出的第一日清晨,技藝局的院門剛打開,便迎來了第一位應聘者。來人是個身材魁梧的壯漢,約莫四十歲,皮膚黝黑,手上布滿老繭,肩上扛著一把鋤頭,腰間還彆著一把鐵錘,正是長安城外鐵匠鋪的鐵匠周大牛。

“小人周大牛,聽說技藝局招募農具改良工匠,特來應聘!”周大牛放下鋤頭,躬身行禮,聲音洪亮如鐘,“小人打了二十年農具,長安周邊的農戶,大多用過我打的犁、鋤頭,大家都說我打的工具好用!”

李逸笑著請他進院,指著“研發工坊”的木工台:“周師傅,不妨展示一下你的手藝,或是說說你對農具改良的想法。”

周大牛眼睛一亮,拿起肩上的鋤頭,遞到李逸麵前:“郎君您看,這是小人前陣子改良的輕便鋤頭。原來的木柄是直的,握久了手疼,小人把它改成了弧形,貼合手掌弧度,握起來更省力;鋤頭刃也磨得比普通鋤頭薄三成,卻用了更堅韌的熟鐵,除草時既能鏟得乾淨,又不容易卷刃。”

李逸接過鋤頭,試著握了握——弧形木柄果然貼合手掌,重量也比普通鋤頭輕了不少,他走到院角的雜草叢旁,輕輕一鋤,雜草便連根拔起,鋤頭刃鋒利無比。“好!這改良確實實用!”李逸心中大喜,當即說道,“周師傅,你被錄用了!從今日起,你就負責農具改良,咱們第一步,先從改良直轅犁入手,目標是做出‘一牛可牽引、能調節深耕度’的曲轅犁。”

周大牛聞言,激動得連連點頭,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多謝郎君信任!小人定不負所托,定要造出最好用的犁具,讓農夫們少受累!”

次日午後,第二位應聘者如約而至。來人是位中年婦人,身著素色布裙,頭發梳得整齊,手中捧著一個布包,正是從江南趕來的紡織工匠劉三娘。劉三娘在江南最大的織坊做了二十年紡織,從紡紗到織布,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去年因丈夫病逝,才帶著女兒來長安投奔親戚,聽聞技藝局招募紡織工匠,便立刻趕來。

“郎君,民婦劉三娘,擅長紡紗織布,還曾琢磨過改良紡紗工具。”劉三娘打開布包,裡麵是一個小巧的紡紗輪模型,“現在農戶紡紗,全靠手撚,一天最多紡半斤紗,遇上陰雨天,紗線還容易斷。民婦曾想過,要是能用水力帶動紡紗輪,肯定能快不少,這是民婦畫的草圖,您看看。”

李逸接過模型與草圖——模型是用木頭製作的簡易紡紗輪,草圖上則畫著一個更大的紡紗裝置,通過齒輪連接水車,用水車的動力帶動多個紡紗輪。“劉師傅,你這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李逸眼中滿是驚喜,“我們技藝局正計劃研發水力紡紗機,你來得正好!從今日起,你就帶領團隊負責這項研發,爭取讓紡紗效率提升五倍,解決百姓穿衣難題。”

劉三娘沒想到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認可,眼眶微微泛紅:“多謝郎君!民婦定儘全力,不讓郎君失望!”

隨著工匠的加入,學者也陸續前來。第三位應聘者是書生張文遠,年約三十,身著青布長衫,背著一個裝滿書籍的行囊。他曾在國子監求學,精通天文曆法,還自學了算術與繪圖,能精準繪製各種器械圖紙,卻因不喜科舉八股,一直未入仕途,聽聞技藝局招募學者,便主動前來。

“學生張文遠,願為技藝局效力。”張文遠取出隨身攜帶的《天文曆法詳解》與幾張器械圖紙,“學生曾觀測星象,修正過民間曆法的誤差;這幾張是水車、織布機的圖紙,標注了詳細尺寸與結構,可供研發參考。”

李逸翻看圖紙,隻見上麵的線條清晰,尺寸精確到分毫,連齒輪的齒數、輪軸的直徑都標注得一清二楚,不禁讚道:“張書生,你這繪圖功底,正是我們需要的!繪圖室就交給你負責,未來所有研發項目的圖紙,都需經你審核,確保尺寸精準,便於工匠製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文遠躬身謝恩:“學生定不負郎君所托,為技藝局繪製最精準的圖紙。”

第四位應聘者,是來自太醫署的老醫工孫老頭。孫老頭年近六十,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手中拿著一個布包,裡麵裝著各種草藥與診脈的脈枕。他在太醫署工作三十餘年,擅長望聞問切,卻一直有個遺憾——無法精準判斷病人體溫,隻能靠手感觸摸,常常出現誤診。

“郎君,老臣孫誌遠,願加入技藝局,研發精準的測溫工具。”孫老頭歎了口氣,“此前有位孩童發燒,老臣憑手感判斷體溫不高,延誤了治療,最終孩童不幸夭折。自那以後,老臣便一直琢磨,若能有個工具,能準確測出體溫,定能減少誤診,拯救更多性命。”

李逸心中一沉,連忙說道:“孫醫工,您的想法仁心仁術!測溫工具的研發,不僅能輔助醫術診斷,還能為未來的防疫工作提供幫助。您就負責這項研發,我會派學者協助您,咱們一起攻克這個難題。”

孫老頭激動得連連作揖:“多謝郎君!老臣定全力以赴,研發出精準的測溫工具,不負醫者使命!”

短短半個月,技藝局便彙聚了二十餘名能人——除了周大牛、劉三娘、張文遠、孫老頭,還有擅長鑄造的鐵匠王二、精通木工的張木匠、懂物理原理的學者李修文等。他們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經曆,卻因同一個目標聚集在技藝局: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改良技藝,造福民生。

招募結束當日,李逸在“研發工坊”召開首次全員會議。二十餘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放著茶水,氣氛熱烈而融洽。

“各位能加入技藝局,皆是大唐的才俊,也是推動技藝創新的核心力量。”李逸站起身,目光掃過眾人,“今日召開會議,是為了明確分工,讓大家各司其職,高效推進研發工作。”

他拿出早已擬定好的分工方案,逐一安排:

農具改良組:由周大牛帶領三名工匠鐵匠王二、木工張木匠、農夫出身的李老四),負責改良直轅犁,參考西域曲轅犁草圖,重點解決“一牛牽引”與“調節深耕度”兩大問題,要求一個月內做出首版模型,三個月內完成測試與優化;

紡織創新組:由劉三娘帶領四名工匠紡紗工陳大姐、織工趙大娘、機械工匠吳師傅、學者李修文),負責研發水力紡紗機,以劉三娘的草圖為基礎,李修文負責計算齒輪傳動比例與水車動力,要求兩個月內做出小型模型,四個月內完成實地測試;

繪圖與理論組:由張文遠帶領兩名學者,負責所有研發項目的圖紙繪製與數據記錄,確保每一個零件的尺寸精準,每一次試驗的數據都有詳細記錄,為後續改良提供依據;

醫術研發組:由孫老頭帶領一名醫工與一名學者,負責研發測溫工具,先研究不同體溫下人體的症狀表現,再嘗試用玻璃、水銀等材料製作測溫儀器,要求三個月內做出初代樣品。

“各位還有什麼疑問或建議,都可以提出來。”李逸說完,目光落在眾人身上。

周大牛率先開口,語氣帶著幾分急切:“郎君,改良犁具需要試驗田,咱們技藝局沒有田地,該如何測試?”

“這個問題我已考慮過。”李逸笑著回應,“我已與長安城外的農戶商議好,借用他們的田地進行測試,測試期間,我們會免費為農戶提供改良後的犁具,還會派工匠協助耕田,農戶們都很樂意。”

劉三娘也提出疑問:“郎君,研發水力紡紗機需要靠近河流,咱們技藝局在城內,用水不便,該如何解決?”

“我已向工部申請,在長安城外的灞河邊租用一處閒置的磨坊,磨坊有水車,正好可用於水力紡紗機的測試。”李逸答道,“等小型模型做好後,我們便轉移到磨坊進行實地試驗。”

眾人的疑問一一得到解答,心中的顧慮也漸漸消散。周大牛握著拳頭,語氣堅定:“郎君放心,我定帶領團隊儘快做出曲轅犁,讓農夫們早日用上省力的農具!”

劉三娘也點頭道:“水力紡紗機若能成功,咱們大唐的布匹產量定能大幅提升,百姓們也能穿上更多更好的衣服!”

孫老頭則摸著胡須,眼中滿是期待:“老臣定努力研發測溫工具,為醫者診斷提供精準依據,拯救更多病患。”

夕陽透過工坊的窗戶,灑在眾人身上,為每個人的臉上鍍上了一層金色。李逸看著眼前充滿乾勁的團隊,心中滿是欣慰——這些人,有的是經驗豐富的工匠,有的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有的是心懷仁術的醫工,他們或許出身不同、技藝不同,卻都懷著一顆“為民造福”的心。

李逸舉起茶杯,對眾人說道:“今日起,咱們便是一家人,為了技藝創新,為了大唐民生,一起努力!我相信,隻要咱們同心協力,定能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讓技藝局做出成效,不辜負陛下的信任,也不辜負百姓的期待!”

“好!一起努力!”眾人紛紛舉起茶杯,清脆的碰杯聲在工坊內回蕩,也為技藝局的未來,奏響了充滿希望的序曲。

夜色漸深,技藝局的燈火依舊明亮——周大牛與工匠們正在研究直轅犁的結構,張文遠在繪圖室繪製初步圖紙,劉三娘則在與學者討論水力紡紗機的齒輪設計。李逸站在院內,看著這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充滿了信心——他知道,技藝局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些彙聚於此的能人,終將用智慧與汗水,為大唐的技藝創新,書寫新的篇章。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山歌行之時空浪遊記 北境之王:從假死開始 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則 哥倆好苦 村婦的秘密! 異能覺醒:從學渣開始逆襲 娛樂:開局和大蜜蜜離婚 穿越異界,我的技能竟然都是光環 窺命觀天 九龍神魔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