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朝堂獻策,李逸提議建科院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81章 朝堂獻策,李逸提議建科院

第81章 朝堂獻策,李逸提議建科院(1 / 1)

長安的秋意漸濃,西市的梧桐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逸品糖坊門口的長隊雖不如開業時那般誇張,卻也日日不斷——綿白糖與冰糖成了平民餐桌上的常客,貴族間的禮盒訂單更是排到了年末。老張每日捧著賬本算賬,臉上的笑意就沒斷過,可李逸卻常常站在糖坊二樓的窗前,望著遠處工部的方向出神。

他並非不滿現狀,而是看著手中從江南送來的書信,心中滿是新的憂慮。信中說,江南農戶雖種上了甘蔗,可耕田仍用笨重的直轅犁,需兩牛牽引,一戶農家要花半個月才能耕完十畝地,遇上農忙時節,常常誤了播種;紡紗的婦人更是辛苦,一人一天紡出的紗,僅夠織半匹布,若遇雨天,紗線受潮易斷,多日辛苦便付諸東流。

“光靠改良一兩種技藝還不夠,”李逸將書信遞給老張,語氣沉重,“大唐有千萬農戶、無數工匠,若能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彙聚天下能工巧匠與學者,集中研發新技藝、改良舊工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生難題。”

這想法並非一時興起。此前改良織布機,他曾走訪十餘名織工,才摸索出“腳踏提綜”結構;研發製糖技術,更是反複試驗數十次才掌握火候——若有一個機構能集中資源,減少試錯成本,技術創新的速度定會快上數倍。他想起天竺的玻璃工匠、西域的紡織技術,更覺得大唐不能落後,需有一個“智囊庫”,推動技藝不斷進步。

這日早朝,唐太宗處理完西北防務與江南賦稅的事務,見殿內氣氛緩和,便開口問道:“眾卿若有能利國利民之策,可儘管奏來,朕當擇善而從。”

話音剛落,李逸便從列中走出,整理了一下官袍,躬身奏道:“陛下,臣有一議,懇請陛下恩準——設立‘皇家科學院’,召集天下技藝精湛的工匠、通曉天文地理的學者,專門研究改良農具、研發新技,以助農桑、興百業,為大唐的長遠發展奠定根基。”

“皇家科學院?”武則天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此機構如何運作?又能帶來何種益處?”

李逸連忙解釋:“科學院可設五大工坊,分彆專注於‘農具改良’‘紡織創新’‘醫術研發’‘天文曆法’‘器物製造’,每個工坊由資深工匠與學者共同主持,朝廷撥付專項經費,用於購買材料、試驗設備;工匠與學者可自由交流,打破此前‘工匠隻懂技藝、學者隻通理論’的隔閡,讓理論與實踐結合,更快產出成果。”

他話音未落,戶部尚書便出列反對,語氣帶著擔憂:“李侍郎,此舉恐非良策!設立科學院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工匠與學者的俸祿、試驗材料的采購、工坊的建設,每年至少需數萬貫錢。且技藝研發耗時長久,若數年無所成,豈不是白白浪費國庫銀兩?”

張柬之也趁機附和,眼神中帶著幾分嘲諷:“工匠與學者各司其職,工匠重實操,學者重典籍,強行將兩類人彙聚一處,恐難協同,反而相互掣肘,誤了正事。再者,大唐現行技藝已能滿足民生需求,何必多此一舉,勞民傷財?”

保守派官員紛紛點頭,有的說“農具雖重,卻已沿用千年,無需改良”,有的說“醫術有太醫院足矣,無需另設機構”,朝堂上反對的聲音瞬間蓋過了支持的聲音。

李逸卻並不慌亂,他早料到會有反對,從容回應:“尚書大人擔憂耗費財力,臣理解。但臣以為,研發新技雖需投入,卻能帶來長遠之利。如臣此前改良的織布機,讓織布效率提升三倍,江南織造府的稅收較之前增長兩成;若能改良犁具,讓糧食畝產增加一成,大唐每年便可多收數百萬石糧食,百姓吃飽穿暖,國庫自然充盈,這豈是數萬貫錢能比的?”

他轉向張柬之,繼續說道:“至於協同難題,臣已有對策——各工坊按技藝分類,工匠負責實操試驗,學者負責記錄數據、總結規律,比如改良犁具,工匠可嘗試調整犁鏵角度,學者則計算不同角度下的耕田效率與人力消耗,二者相輔相成,而非相互掣肘。”

為了讓眾人更易理解,李逸還舉了兩個具體例子:“江南農戶用的直轅犁,需兩牛牽引,且隻能深耕三寸,若能將直轅改為曲轅,加裝可調節犁鏵,一牛便可拉動,還能根據土壤硬度調整深耕深度,既能節省人力,又能提高耕田質量;再有紡紗,如今全靠人工手搖紡車,一人一日最多紡三兩紗,若能研發水力紡紗機,利用河流動力帶動紡車,一日紡紗量可增數倍,百姓穿衣難題也能大大緩解。”

他越說越激昂,目光掃過群臣:“大唐雖繁榮,卻不能安於現狀。西域有改良的水車,天竺有先進的玻璃技術,若我們不加快創新,遲早會被超越。設立科學院,便是為了讓大唐的技藝永遠領先,讓百姓永遠安居樂業!”

唐太宗坐在龍椅上,聽得十分認真,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李逸的提議雖大膽,卻句句切中民生與發展的要害,尤其是改良農具與紡紗技術,更是當下百姓急需解決的難題。她沉吟片刻,說道:“設立皇家科學院事關重大,涉及朝堂機構調整與巨額經費,需從長計議,不可貿然行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逸心中微微一沉,卻聽到唐太宗話鋒一轉:“不過,你所言改良農具、研發新技,確有必要。朕準你在工部下設‘技藝局’,撥付五千貫錢作為啟動資金,允許你從民間招募工匠與學者,先試行一年。若一年後能產出實效,再議設立皇家科學院之事。”

這已是超出預期的結果,李逸連忙躬身謝恩,聲音帶著幾分激動:“臣定不辱使命,不負陛下所托,定讓技藝局做出成效,為大唐的技藝創新開辟新路!”

退朝後,李逸沒有片刻耽擱,立刻前往工部。工部尚書見他前來,雖對技藝局的前景仍有疑慮,卻也不敢怠慢,親自帶著他查看工部附近的一處閒置院落——這院落曾是工部的物料倉庫,占地約十畝,有五間寬敞的庫房,正好可改造成工坊,還有十餘間廂房,可作為工匠與學者的住宿與辦公之地。

“這院落雖簡陋,卻勝在位置便利,緊鄰工部,便於協調資源。”工部尚書指著院落說道,“若需修繕,可從工部調用工匠,費用從五千貫啟動資金中列支。”

李逸仔細查看每一間庫房,心中已有了規劃:“將最東側的庫房改造成‘農具工坊’,中間兩間作為‘紡織工坊’與‘器物工坊’,西側兩間暫時作為材料倉庫與試驗場地;廂房分為辦公區與住宿區,學者與工匠各住一側,便於交流。”

當日下午,李逸便讓人張貼招募告示,寫明“技藝局招募資深工匠需有十年以上農具、紡織、器物製作經驗)與學者需通曉算術、物理、天文等知識),俸祿從優,提供食宿,有意者可前往工部報名,經考核合格後錄用”。

告示一出,長安城內的工匠與學者紛紛響應。有在江南織坊工作二十餘年的老織工,主動前來應聘,願分享紡織經驗;有隱居民間的算術學者,帶著自己編寫的《算術詳解》,希望能為技術研發提供理論支持;甚至有太醫院的年輕醫官,也申請兼職,希望能參與醫術研發,改良藥材炮製方法。

短短三日,報名者便超過百人。李逸親自負責考核,對工匠,他讓其現場演示技藝,如改良簡單的工具、修複損壞的農具;對學者,他則提問算術問題、物理原理,如“如何計算水車的動力”“不同材質的金屬硬度差異”,確保招募到的都是真正有才乾的人。

最終,李逸選拔出三十人,其中工匠二十名農具工匠七名、紡織工匠八名、器物工匠五名),學者十名算術學者四名、物理學者三名、天文學者三名)。他將眾人召集到院落中,召開第一次會議:“各位能來到技藝局,皆是大唐的才俊。接下來一年,我們的首要任務有兩個——一是改良直轅犁,研發曲轅犁;二是研發水力紡紗機,提升紡紗效率。若能完成這兩項任務,便是我們向陛下證明技藝局價值的第一步!”

工匠與學者們紛紛點頭,眼中滿是乾勁。農具工匠王師傅上前一步,說道:“李郎君,我年輕時曾見過西域的曲轅犁草圖,咱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改進,增加可調節犁鏵,定能成功!”算術學者張先生也說道:“水力紡紗機的動力計算,交給我們學者,定能算出最佳的輪軸比例!”

看著眾人積極的模樣,李逸心中滿是欣慰。夕陽透過院落的大門,灑在眾人身上,為這個簡陋的院落鍍上了一層金色。他知道,皇家科學院的夢想還很遙遠,但技藝局的成立,已為這個夢想埋下了種子。未來,這裡將誕生更多改變大唐的技藝,從改良的農具到先進的紡織機,從精準的天文曆法到有效的醫術,每一項創新,都將讓大唐更加繁榮,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這一切,都從這個秋日的午後,從這間簡陋的院落,正式開始了。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鐵血抗戰:我在抗聯殺瘋了 陛下,為何要造反? 天下最好的青梅竹馬 在修仙界苟命的我竟被魔尊盯上了 師父,你的徒弟是被通緝的血仙 鳳臨九天:神君他偏寵小星瀾 終末骸骨法典 仙子,這是老奴留給你肚子的禮物 帶娃部隊認親,絕嗣軍官被拿捏 家居廠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