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太宗授意,科舉改革初萌芽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86章 太宗授意,科舉改革初萌芽

第86章 太宗授意,科舉改革初萌芽(1 / 1)

長安的冬日總來得悄無聲息,前一夜還飄著細碎的雪粒,清晨便已放晴,陽光透過宮殿的琉璃瓦,在青磚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皇城深處的暖閣內,卻比室外更顯熱鬨——銅製的炭火盆裡燃著上好的銀霜炭,火焰“劈啪”作響,暖意彌漫在整個房間;案幾上擺著熱騰騰的薑茶,氤氳的水汽模糊了案頭那本攤開的《技藝局成果冊》,冊頁上“曲轅犁2.0”“水力紡紗機”“簡易溫度計”的字樣,在火光下格外清晰。

唐太宗身著明黃色常服,坐在鋪著貂皮墊子的禦座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邊緣,目光落在成果冊上,眉頭卻微蹙。自上月技藝局呈遞成果報告後,他便時常翻閱這本冊子——江南春耕因曲轅犁效率提升三成,農戶們不用再熬夜趕耕;蜀地織坊因水力紡紗機,布匹產量翻番,連偏遠州縣的平民都能穿上厚實棉布;太醫署用簡易溫度計,誤診率大降,百姓送來的感謝信堆滿了戶部……這些實打實的變化,讓他愈發清晰地意識到:大唐要想持續繁榮,光靠通經史、善詩文的文人遠遠不夠,還需要懂農桑、通技藝、曉實務的實乾人才。

“陛下,李侍郎、魏大人、蘇將軍到了。”內侍輕聲稟報,打斷了唐太宗的思緒。

“宣他們進來。”唐太宗抬手合上成果冊,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

很快,李逸、魏徵、蘇定方三人走進暖閣,躬身行禮。魏徵身著青色官袍,手持朝笏,神色沉穩;蘇定方身披黑色鎧甲,雖卸了頭盔,仍透著武將的剛毅;李逸則穿著常服,步履輕快,眼中帶著對議事的好奇——退朝時太宗特意留他們三人,想必是有重要事宜。

“都坐吧。”唐太宗指了指禦座旁的三張椅子,待三人坐定,便開門見山:“今日留你們三人,是想與你們商議一件關乎大唐未來的大事。”他拿起案上的成果冊,遞到三人麵前,“你們看看,技藝局不過成立半年,便有如此多利民成果,靠的是什麼?是周大牛這樣懂農具的鐵匠,是劉三娘這樣通紡織的工匠,是孫醫工這樣曉醫術的醫人——這些都是實乾人才,可現行科舉,卻選不出這樣的人。”

李逸心中一動,瞬間明白太宗的意圖——自技藝局研發成果落地後,他便隱約覺得太宗會關注“人才選拔”的問題,如今看來,果然如此。

魏徵接過成果冊,仔細翻看,眉頭也漸漸皺起:“陛下所言極是。臣此前參與戶部核查江南稅收,發現不少地方官員因不懂農時,將春耕賦稅定在播種期,導致農戶無力繳納;還有些官員巡查工坊時,因不知器械運作原理,連工匠虛報物料都未能察覺。現行科舉隻考經史子集,選拔的官員多是‘紙上談兵’之輩,麵對百業發展的實務,常常束手無策,這正是現有人才體係的短板。”

“魏大人說得對!”蘇定方放下茶盞,聲音洪亮,“軍中也有同樣的問題。去年軍器監改良弩箭,因監造官員不懂鍛造技術,隻知按圖紙施工,結果造出的弩箭射程不足,還容易斷裂;糧草調度時,官員不懂不同地域的運輸成本,導致北方糧草積壓,南方卻供應不足。若能有懂實務的人才加入,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唐太宗點點頭,目光落在李逸身上,語氣帶著期許:“李逸,你提出的‘實用理念’,讓技藝局煥發生機;你推動的鹽鐵改革、海上貿易,也靠的是實乾。朕想在科舉中增設‘技藝科’,考核農桑種植、工坊技藝、商旅經營相關知識,讓更多像周大牛、劉三娘這樣的實乾人才,有機會通過科舉入朝為官,你覺得可行?”

李逸心中大喜,連忙躬身答道:“陛下此策,實乃大唐之幸!現行科舉選拔的人才,多擅長政務文書,卻缺乏實操能力;增設技藝科,正好能填補這一空白。臣以為,技藝科可細分為三類考核方向:

其一,農桑科:考農作物種植如水稻、棉花、甘蔗的栽培技術)、農具改良、災情應對如洪澇、旱災的防治),選拔出的人才可任地方‘農官’,駐鄉指導百姓耕作,協助官府製定農業政策;

其二,工坊科:考器械製造如犁具、紡紗機、兵器的鍛造原理)、技藝研發如玻璃製造、製糖工藝)、工坊管理如工匠調度、物料核算),人才可入工部或軍器監,助力技藝創新與器械改良;

其三,商旅科:考貿易規則如國內市集管理、海外貿易流程)、稅收核算如商稅征收標準、鹽鐵專賣製度)、物產流通如不同地域的物產調配),人才可隸戶部或市舶司,優化貿易管理與稅收核查。”

他頓了頓,補充道:“如此分類,既能讓考核更精準,也能讓選拔出的人才快速適配崗位,避免‘學非所用’。比如懂農桑者去指導耕作,通工坊者去研發技藝,曉商旅者去管理貿易,每一份才乾都能落到實處,大唐的百業定能更興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定方聽後,眼前一亮,當即補充:“陛下,臣以為技藝科還可加入‘軍務實務’相關內容!比如兵器鍛造的質量驗收、糧草儲運的成本控製、軍營器械的維護保養,這些都需要懂技術的人才。若能通過技藝科選拔此類人才入軍,既能提升軍器質量,又能優化糧草調度,對強軍也大有裨益。”

“蘇將軍所言極是!”魏徵也讚同道,“技藝科不僅要選拔基層實乾人才,還需培養‘複合型’官員——比如地方長官,若懂農桑,便能更好地製定勸農政策;若懂商旅,便能帶動地方市集發展。未來可在技藝科中增設‘綜合實務’考核,選拔能統籌多領域的人才,任地方要職或中央部門的協調崗位。”

唐太宗聽著三人的討論,臉上漸漸露出笑容:“你們的建議很周全!農桑、工坊、商旅、軍務實務,這四類考核方向,既覆蓋了百業需求,又能與現有官職體係適配。朕意已決,即刻下令翰林院草擬《科舉增設技藝科實施方案》,明確考核內容、流程與錄取標準,準備在明年開春的科舉中,先在長安、洛陽、江南三地試點推行。”

他拿起案上的朱筆,在一張空白奏折上寫下“技藝科試點”四字,遞給內侍:“讓翰林院按今日商議的方向,三日內拿出初稿,呈朕審閱。”

內侍躬身接過,快步退出暖閣。暖閣內,炭火依舊劈啪作響,三人臉上都帶著期待——科舉改革的萌芽,已在這暖意中悄然破土。

可李逸心中清楚,改革不會一帆風順。現行科舉已推行多年,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員,多是通過傳統科舉入仕,對“技藝科”難免有抵觸——他們或許會認為“技藝乃工匠之事,不應納入科舉”,或擔憂技藝科衝擊傳統科舉的地位,導致朝堂人才結構失衡。

果然,唐太宗似也想到了這一點,語氣變得鄭重:“科舉改革,必然會觸動舊有利益,朝堂上定會有爭議。李逸,你熟悉技藝科的理念與實務,未來若有官員反對,還需你出麵解釋,打消他們的疑慮;魏徵,你德高望重,可協助朕安撫文臣,說明技藝科並非取代傳統科舉,而是補充;蘇定方,你可在武將中宣傳技藝科的好處,爭取軍中支持。”

三人齊聲應道:“臣遵旨!”

議事結束時,夕陽已西斜,金色的餘暉透過暖閣的窗欞,灑在案幾上的《技藝局成果冊》上。李逸走出暖閣,望著遠處的長安城——街道上行人往來,商販的吆喝聲隱約傳來,他仿佛看到明年科舉後,懂農桑的官員走進田間,通工坊的工匠穿上官服,曉商旅的人才入駐市舶司,每一個崗位都有適配的人才,每一份才乾都能發光發熱。

可他也知道,這美好的願景背後,是即將到來的朝堂爭議。保守派的反對、考核標準的細化、人才任用的銜接,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隻要有太宗的支持,有魏徵、蘇定方這樣的盟友,有技藝局成果打下的基礎,這場科舉改革的萌芽,終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回到家中,李逸立刻找出紙筆,開始整理技藝科的“實操案例”——他要將曲轅犁的改良過程、水力紡紗機的研發細節、江南甘蔗種植的經驗,都整理成“考核參考案例”,交給翰林院,讓技藝科的考核更貼合實際,也讓反對者無話可說。

窗外,夜色漸濃,長安城的燈火次第亮起。李逸握著筆,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他知道,一場關乎大唐人才未來的變革,已從這個冬日的暖閣開始,而他,將是這場變革中最堅定的推動者。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都市重生之北冥醫帝 我隻想苟住,無奈馬甲層層掉落 傭兵之無界戰場 魯智深現代行俠記 守寡重生後,清冷權臣跪求改嫁 共感瘋批暴君後,他甘做我裙下臣 召喚物太奇葩,戰鬥像是在整活 審判畜生:開局墳頭草三米高 俠道西行 前夫穿成二哈破案,我成警局團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