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簡易測溫,醫術助力保安康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85章 簡易測溫,醫術助力保安康

第85章 簡易測溫,醫術助力保安康(1 / 1)

當曲轅犁在農田裡翻起新土、水力紡紗機在河邊嗡嗡作響時,技藝局東側的醫術工坊內,李逸與孫醫工正圍著一張木桌,反複擺弄著一根透明的玻璃管——這是他們研發“簡易溫度計”的第三十天,桌上散落著十幾根報廢的玻璃管,旁邊還堆著酒精、密封蠟、刻度紙等材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精氣味。

“又失敗了……”孫醫工拿起一根玻璃管,看著管內幾乎不動的酒精柱,無奈地歎了口氣。他行醫三十餘年,最頭疼的便是“體溫判斷”——發熱病人的體溫高低,直接關係到用藥劑量,可此前隻能靠手掌觸摸額頭或腋下判斷,誤差極大。上個月,一位孩童因發熱就診,孫醫工憑手感判斷為“低熱”,隻開了溫和的退燒藥,結果孩童夜間體溫驟升,險些引發驚厥;還有一位體虛老人,觸摸時感覺體溫正常,實則體溫偏低,延誤了溫補調理的時機。

“若能有一件工具,能準確測出病人的體溫,哪怕隻是大致範圍,也能大大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誤診。”孫醫工看著李逸,眼中滿是期待,“李郎君見多識廣,或許能想出辦法。”

李逸腦中閃過現代溫度計的原理,便蹲下身,在紙上畫出一根細長的玻璃管,向孫醫工解釋:“孫醫工,我們可以用一根密封的玻璃管,裝入酒精——酒精受熱會膨脹,遇冷會收縮。我們在玻璃管外側標注刻度,根據酒精柱的升降,就能判斷體溫變化:溫度升高,酒精膨脹,柱體上升;溫度降低,酒精收縮,柱體下降。這樣一來,就能客觀判斷體溫高低了。”

孫醫工盯著圖紙,恍然大悟:“這方法可行!酒精我有,可這透明的玻璃管,哪裡能找到?”

“我去聯係西域商人,他們常販賣玻璃器皿,應該能買到細玻璃管。”李逸當即讓人去西市,花了五十貫錢,從一位波斯商人手中購得二十根透明玻璃管——這些玻璃管粗細不一,最長的有一尺,最細的直徑僅半寸,正好適合實驗。

研發的第一步是“密封玻璃管與裝酒精”。孫醫工將玻璃管的一端放在火上加熱,待玻璃軟化後,用鑷子將其捏合密封;另一端則倒入純淨的酒精孫醫工特意提純過,去除雜質,避免影響膨脹效果),酒精裝入量約為玻璃管容積的三分之二;最後,將開口端也加熱密封,確保管內無空氣——空氣會影響酒精的膨脹收縮,導致讀數不準。

“接下來是標注刻度。”李逸找來一張薄紙,裁成與玻璃管匹配的長條,作為刻度紙。他與孫醫工先測量“人體正常體溫”——找十位健康的工匠與學者,用玻璃管測量他們的腋下溫度,記錄酒精柱的位置,取平均值作為“基準刻度”,在紙上標記為“正”字;再用溫水加熱玻璃管,每升高一定溫度,標記一個刻度,對應“微熱”“低熱”“高熱”;用冷水冷卻玻璃管,標記“微涼”“低體溫”等刻度,確保覆蓋常見的體溫範圍。

可首次試用時,問題立刻顯現:玻璃管直徑較粗,酒精受熱膨脹後,柱體上升幅度極小,從“正常體溫”到“低熱”,酒精柱僅上升半寸,肉眼幾乎難以分辨;而且刻度紙貼在玻璃管外側,光線不足時,讀數模糊,根本無法在昏暗的醫館內使用。

“這可不行,刻度看不清,變化又不明顯,怎麼給病人診斷?”孫醫工拿著玻璃管,急得直搓手,“總不能讓病人都在陽光下就診吧?”

李逸盯著玻璃管,思索片刻後,有了兩個改進思路:“第一,換用更細的玻璃管——玻璃管越細,相同體積的酒精膨脹,柱體上升的高度就越高,變化會更明顯;第二,在玻璃管外加裝‘放大鏡’——用透明的水晶打磨成弧形薄片,貼在玻璃管外側,放大刻度與酒精柱,這樣即使在昏暗環境下,也能看清讀數。”

團隊立刻行動:挑選出直徑最細的五根玻璃管,重新密封裝酒精;李逸讓人去珠寶店購買了一小塊透明水晶,請工匠打磨成弧形薄片,用特製的膠水用魚鰾熬製,透明且黏性強)貼在玻璃管外側,正好覆蓋刻度紙的範圍。

改良後的簡易溫度計,效果果然大幅提升!玻璃管直徑變細後,酒精柱的變化非常明顯——從“正常體溫”到“低熱”,酒精柱上升一寸,肉眼清晰可見;水晶放大鏡則讓刻度放大了兩倍,即使在燭光下,也能輕鬆讀出“正”“微熱”等刻度。

“咱們找病人試試!”孫醫工迫不及待地帶著溫度計,前往長安城外的一家民間醫館——這家醫館的大夫是他的老友,平日就診的病人較多,正好適合測試。

第一位試用的是一位五歲的孩童,孩童因發熱哭鬨不止,醫館大夫初步判斷為“低熱”。孫醫工將簡易溫度計放在孩童腋下,靜置片刻後取出——酒精柱升至“正”字上方兩格,對應“高熱”刻度。“不對,是高熱!”孫醫工立刻提醒,“得用強效退燒藥,還得用溫水擦拭身體降溫,不然容易引發驚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醫館大夫半信半疑,按孫醫工的建議用藥,半個時辰後,孩童的體溫果然下降,哭鬨漸止。“還真準!我摸著手感隻是低熱,沒想到是高熱!”大夫看著溫度計,驚訝地說道。

第二位試用的是一位六十歲的老人,老人麵色蒼白,畏寒怕冷,大夫以為是“風寒感冒”。孫醫工用溫度計測量後,發現酒精柱低於“正”字一格,對應“低體溫”刻度。“不是風寒,是體虛畏寒導致的體溫偏低。”孫醫工建議,“不用吃感冒藥,多喝生薑紅棗湯,注意保暖,再用溫補的藥材調理即可。”

老人按此方法調理三天後,畏寒症狀消失,麵色也紅潤了許多。

接下來的一個月,孫醫工帶著簡易溫度計,在長安的三家醫館與太醫署進行試用,共診斷病人兩百餘人。統計結果顯示,診斷準確率較之前提升了三成,尤其是發熱與低體溫病例,誤診率從之前的四成降至一成以下。

簡易溫度計的效果很快傳開,太醫署率先向技藝局訂購了五十根,分發到各科室;長安城內的民間醫館也紛紛前來采購,甚至有江南、洛陽的醫館,專門派人來長安訂購。

“這工具真是神醫利器!”長安城西的老中醫王大夫,用溫度計為一位病人診斷後,感慨地對孫醫工說,“以前靠手摸,常常‘手感不準’,比如有的病人手心熱但腋下涼,很容易誤判;現在有了這溫度計,一測便知,看病更有把握了!我這醫館的病人,比之前多了兩成,都是衝這‘準頭’來的!”

隨著簡易溫度計的推廣,孫醫工還根據臨床經驗,編寫了《體溫診斷指南》,詳細說明不同體溫對應的病症與用藥建議,免費發放給各地醫館,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醫療的診斷水平。

此時,技藝局成立已近半年,三項核心研發成果均取得顯著成效:

曲轅犁2.0:在長安周邊推廣後,農田耕作效率提升五成,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可增加一成五,戶部估算,僅此項改良,明年大唐的糧食稅收便可增加百萬石;

水力紡紗機:江南、蜀地已安裝百餘台,紡紗效率提升八倍,棉布產量增加三倍,布料價格下降兩成,平民百姓的穿衣難題得到緩解,布匹稅收較之前增長四成;

簡易溫度計:在全國數十家醫館推廣,醫療診斷準確率提升三成,減少了因誤診導致的醫療事故,百姓對朝廷的醫療認可度大幅提升。

消息傳到皇宮,武則天龍顏大悅,當即召李逸入宮。金鑾殿上,武則天看著工部呈遞的成果報告,笑著對李逸說:“李逸,你當初提議設立技藝局,朕還略有疑慮,如今看來,你果然沒讓朕失望!三項成果,既惠民生,又增賦稅,功不可沒!”

她頓了頓,語氣愈發鄭重:“你此前提議的‘皇家科學院’,朕準了!待明年春耕後,便正式從工部獨立,設立為朝廷直屬機構,撥付專項經費,廣招天下賢才,仍由你擔任院監,統籌研發事宜!”

李逸聞言,心中激動萬分,連忙躬身謝恩:“臣謝陛下恩典!定不負陛下信任,將皇家科學院辦好,研發更多利民技藝,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走出皇宮時,夕陽正斜照在長安城的宮牆上,金色的光芒灑在李逸身上。他站在皇宮的台階上,望著遠處熙熙攘攘的街道,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景象:皇家科學院內,工匠們在工坊內敲打試驗,學者們在書房內記錄演算,新的農具、新的紡織機、新的醫療工具不斷湧現;農田裡,農夫們用著更先進的犁具,糧食連年豐收;織坊內,織女們不再熬夜紡紗,布匹堆滿倉庫;醫館內,大夫們用著精準的診斷工具,百姓們不再因誤診受苦……

這,便是他心中“盛世大唐”的模樣。從技藝局到皇家科學院,從一項項小小的改良到推動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隻要堅持下去,終會實現心中的夢想——讓大唐的百姓,都能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聽書客:茶館誌怪 九霄無根客 鴉咒 關東詭事異聞錄,我是出馬仙兒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 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浮世離歌 三國:無冕之相 曆史奇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