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試點成效,改革根基漸穩固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90章 試點成效,改革根基漸穩固

第90章 試點成效,改革根基漸穩固(1 / 1)

貞觀十八年暮春,江南蘇州府的稻田裡,嫩綠的秧苗剛插滿田壟,一陣細雨過後,空氣裡滿是泥土的清香。陳默身著青色官袍,腳踩草鞋,正彎腰站在田埂上,手把手教農戶王老漢調整曲轅犁2.0的犁評:“王大叔,您看,這犁評往上提一寸,犁鏵入土就淺三分,適合剛插完秧的稻田;等秧苗長到半尺高,再把犁評往下壓,深耕能讓根係紮得更穩,抗倒伏。”

王老漢握著犁柄,按陳默的指導調整犁評,果然,牛牽引著犁具前行時,入土深度恰到好處,比之前用舊直轅犁時省力多了。“陳主事,您這方法真管用!以前兩牛拉犁,我這把老骨頭一天耕半畝地就累得直喘氣,現在一牛拉犁,一天能耕一畝半,還不費勁!”王老漢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來。

這是陳默任蘇州府農藝主事的第三個月。他到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走遍蘇州府的十二個村落,摸清當地的農業現狀——多數農戶仍在使用老舊的直轅犁,插秧靠“手拋苗”,成活率低,畝產常年徘徊在兩石左右。針對這些問題,陳默製定了“兩步改良計劃”:第一步推廣曲轅犁2.0,第二步改良插秧方法。

為了讓農戶接受新農具,陳默在每個村落選了一塊“示範田”,親自耕作,用實際成效說話。他還聯係工部,調撥了五十台曲轅犁2.0,以“半買半送”的方式賣給農戶農戶隻需支付成本價的五成,其餘由官府補貼),解決了農戶“想買卻買不起”的難題。短短一個月,蘇州府便有超過八成的農戶用上了曲轅犁2.0。

在插秧方法上,陳默結合江南稻田的土壤特點,改良出“分行插秧法”——用竹竿在田壟間劃出間距均勻的線條,農戶按線條插秧,每株秧苗間距保持五寸,既保證通風透光,又能減少病蟲害。為了提高效率,他還製作了“插秧模板”用木板製成帶孔的框架,按模板插秧,間距精準),讓插秧效率提升兩成,成活率也從原來的七成提高到九成。

春耕忙碌時,陳默每天天不亮就下田,直到日落才回家,腳底磨出了水泡,手上沾滿了泥土,卻毫無怨言。農戶們看在眼裡,都親切地稱他“田埂上的官”,遇到農業難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他。

轉眼到了秋收時節,蘇州府的稻田裡金黃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官府組織農戶收割、測產,結果讓所有人都驚喜不已——推廣曲轅犁與新插秧法的農田,畝產平均達到了兩石六鬥,較去年增長三成,其中陳默的“示範田”畝產更是達到了三石,創下了蘇州府近年來的最高紀錄。

收割後的田埂上,農戶們圍著陳默,捧著新收的稻穀,激動地說:“陳主事,今年多收的糧食,夠咱們全家吃半年了!您真是咱們的活菩薩!”陳默笑著擺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新農具、新方法的功勞,更是大家辛勤勞作的結果。明年咱們再改良肥料,產量還能再提一提!”

工坊革新:斷紗預警裝置顯成效

與此同時,長安城外的官營織坊內,機器聲“嗡嗡”作響,水力紡紗機的葉片在水流帶動下飛速轉動,雪白的紗線從紡紗錠上源源不斷地輸出。劉順身著藍色工袍,正彎腰檢查一台紡紗機的“斷紗預警裝置”——銅絲是否緊繃、鈴鐺是否靈敏,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劉監丞,您這裝置太管用了!以前紗線斷了,咱們得時時盯著,稍不注意就空轉半個時辰,現在鈴鐺一響,立馬就能換紗,一天下來,紡紗量比以前多了兩成!”織坊的老工匠張師傅湊過來,笑著對劉順說,手上還拿著剛紡好的紗線,粗細均勻,韌性十足。

劉順任工坊監丞後,發現織坊的水力紡紗機雖比人工紡紗效率高,卻有一個致命問題:紗線斷裂後,紡紗錠會空轉,不僅浪費水力,還影響後續織布流程。此前織坊采取“專人盯守”的辦法,二十台紡紗機需要十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高,效率卻低。

這讓劉順想起了自己考核時提出的“斷紗預警裝置”。他立刻畫出詳細圖紙,聯係工部的鐵匠,定製了細銅絲與小鈴鐺,帶領工匠們在每台紡紗機的紡紗錠旁安裝裝置——將細銅絲一端固定在紡紗錠的紗管上,另一端連接鈴鐺,紗線正常纏繞時,銅絲被撐起,鈴鐺懸空;紗線一斷,銅絲失去支撐,鈴鐺落下,碰撞發聲,工匠聽到鈴聲便能及時更換紗線。

裝置安裝後的第一天,織坊的停工時間就減少了四成,二十台紡紗機隻需四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降低六成。更讓織坊主驚喜的是,由於紡紗效率提升,織坊的布匹產量較之前增長兩成,且因紗線斷裂減少,布匹的次品率從原來的一成降至三成,品質大幅提升。

消息傳到工部尚書耳中,他特意來到織坊視察。當看到預警裝置靈敏觸發、紗線持續輸出的場景時,尚書連連稱讚:“劉監丞,你懂工坊實務,能解決實際問題,比那些隻會讀聖賢書、連紡紗機都認不全的官員強多了!你這裝置,要在全國的官營織坊推廣,讓更多織坊受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順躬身謝恩,心中滿是自豪——從織坊學徒到工坊監丞,從提出想法到落地見效,他終於用自己的技藝,為大唐的紡織業做出了貢獻。

商旅規範:香料貿易稅收創新高

長安市舶司的報關大廳內,商賈雲集,來自西域的商人正排隊提交貿易文書,王磊身著紫色官袍,坐在案前,仔細核對每一份文書上的香料數量、產地與價格,手中的算盤“劈啪”作響,神情專注。

“王主簿,您這‘台賬製度’太清楚了!以前報關,咱們得跟官員反複解釋,還常因‘數量不符’被扣貨,現在按台賬填寫,一目了然,半個時辰就能通關,太方便了!”西域商人穆罕默德遞上文書,笑著對王磊說,還特意帶來了一小罐西域的香料,作為感謝。

王磊婉拒了香料,將核對無誤的文書遞給穆罕默德,說道:“穆罕默德先生,這是應該做的。咱們簽訂的‘誠信貿易協議’裡寫著,如實納稅者可優先通關,您這是按規矩辦事,自然高效。”

王磊到任市舶司商稅主簿後,發現這裡的香料貿易稅收征管極為混亂:商人申報的數量與實際到貨數量常不相符,有的少報數量偷稅,有的虛報價格騙退稅;官員核查時,全靠“肉眼估算”,缺乏準確依據,導致市舶司的香料稅收常年低迷,還常有商人投訴不公。

針對這些問題,王磊製定了兩項措施:一是建立“香料貿易台賬製度”,設計詳細的表格,要求商人申報時填寫香料的產地、品種、數量、采購價、運輸成本、銷售價,每一項都需附帶憑證如采購合同、運輸單據);二是與西域、天竺的商人簽訂“誠信貿易協議”,對如實納稅、無違規記錄的商人,給予“優先通關”“稅率優惠降低1關稅)”的獎勵,對偷稅漏稅者,列入“黑名單”,半年內禁止在長安進行貿易。

為了確保製度落地,王磊還組織市舶司的官員學習台賬填寫與核查方法,製作了“香料樣品冊”——收錄不同產地、品種的香料樣品,標注特征與大致重量,方便官員核對實物與申報是否一致。

三個月後,長安市舶司的香料貿易稅收迎來了顯著增長:較之前增長四成,且偷稅漏稅現象從原來的三成降至不足一成。更重要的是,商人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前來長安貿易的西域、天竺商人較之前增加兩成,市舶司的通關效率也提高了五成。

戶部侍郎得知後,親自來到市舶司調研,當看到整齊的台賬、有序的報關流程與增長的稅收報表時,對王磊讚不絕口:“王主簿,你懂貿易、善征管,為朝廷增加了稅收,解決了多年的征管難題,是戶部急需的人才!你這方法,要整理成規範,在全國的市舶司推廣!”

朝堂彙報:改革成效獲認可

貞觀十八年冬,唐太宗在紫宸殿召集百官,召開技藝科試點成效彙報會。殿內炭火盆燒得正旺,暖意融融,工部、戶部的官員,以及江南、中原的地方官員,紛紛帶著奏報與數據,等候彙報。

“陛下,技藝科農藝類考生陳默,任蘇州府農藝主事半年,推廣曲轅犁2.0五百餘台,改良插秧方法,使蘇州府水稻畝產增長三成,惠及農戶兩千餘戶,百姓反響極佳!”江南道按察使率先上奏,還呈上了蘇州府的畝產對比表與農戶的感謝信,“臣以為,此類懂農務的官員,應多派往農業發達地區,助力糧食增產!”

唐太宗接過奏報,翻看片刻,臉上露出笑容:“糧食乃國之根本,陳默能讓百姓多收糧食,便是大功一件!戶部,要將蘇州府的經驗整理成冊,發給各地農官學習。”

隨後,工部尚書上奏:“陛下,工坊類考生劉順,任長安官營織坊監丞,研發‘斷紗預警裝置’,在全國官營織坊推廣後,布匹產量平均增長兩成,次品率降低七成,為朝廷節省人力成本數百萬貫!此外,劉順還協助技藝局改良水力紡紗機,將紡紗錠從八個增加到十二個,效率再提五成!”

“好!好!”唐太宗連連點頭,目光掃過殿內的保守派官員,語氣帶著幾分讚許,“技藝科選拔的人才,能解決工坊的實際難題,比空談理論有用得多!”

戶部侍郎緊接著上奏:“陛下,商旅類考生王磊,任長安市舶司商稅主簿,製定‘香料貿易台賬製度’與‘誠信貿易協議’,使市舶司香料稅收增長四成,偷稅漏稅現象大幅減少,前來貿易的外商增加兩成,為大唐的海外貿易注入新活力!”

他呈上稅收報表與外商的反饋記錄,補充道:“臣建議,在全國市舶司與稅局推廣王磊的方法,規範貿易征管,增加朝廷稅收!”

唐太宗看著一份份亮眼的奏報,心中大喜,將奏報放在案上,目光轉向列中的百官,聲音洪亮:“技藝科試點半年,成效顯著——農藝人才助力糧食增產,工坊人才提升生產效率,商旅人才規範貿易征管,每一項都切實惠及民生、助力政務。此前反對改革的官員,如今還有何話可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柬之站在保守派前列,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他看著滿朝支持改革的氛圍,聽著實打實的成效數據,縱有不滿,也無法反駁——陳默的畝產增長、劉順的效率提升、王磊的稅收增長,都是鐵一般的事實,容不得他質疑。他身旁的保守派官員也紛紛低下頭,默不作聲,此前的反對聲,早已消失不見。

魏徵趁機出列,躬身上奏:“陛下,技藝科試點已充分驗證改革可行。當前大唐百業待興,農需懂務之官,工需善技之臣,商需明規之吏,懇請陛下下令,在明年全國科舉中全麵增設技藝科,與傳統科目並行,選拔更多貼合國之需求的實乾人才,為大唐的繁榮注入更多動力!”

“臣等附議!”改革派官員紛紛出列,躬身附和,聲音整齊有力,回蕩在大殿內。

唐太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已然有了決斷。他站起身,目光堅定:“便依魏卿所言!明年全國科舉,全麵增設技藝科,考核內容參照試點方案,錄取者按才授職,讓更多實乾人才有機會為大唐效力!”

“陛下聖明!”滿朝官員齊聲跪拜,聲音震耳欲聾。保守派官員雖不情願,卻也隻能跟著跪拜——他們知道,科舉改革的根基已穩,再反對也無濟於事。

退朝後,李逸走出紫宸殿,望著遠處的長安城——街道上車水馬龍,商販的吆喝聲隱約傳來,工坊的煙囪冒著炊煙,一派繁榮景象。他想起半年前試點時的爭議與擔憂,想起陳默在田埂上的身影、劉順在織坊的忙碌、王磊在市舶司的專注,心中滿是欣慰。

這場科舉改革,從太宗萌生想法到試點推行,從保守派激烈反對到成效落地,雖曆經波折,卻終於打下了穩固的根基。它不僅是人才選拔製度的變革,更是大唐“實用理念”深入人心的開始——未來,隨著更多實乾人才入朝,大唐的農耕將更興盛,工坊將更發達,商貿將更繁榮,盛世的根基,也將在這些實乾者的手中,愈發牢固。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大明宮的紅牆上,映得“紫宸殿”的匾額格外莊嚴。李逸站在台階上,心中滿是期待——明年的科舉,將有更多像陳默、劉順、王磊這樣的實乾人才脫穎而出,他們將帶著技藝與智慧,奔赴大唐的各個角落,用雙手與汗水,書寫屬於大唐的新篇章。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浮墟 第十三道蝕痕 契約變大蛟胡黃虎眾仙獵東北嶺 此生不如不見 轉生八零年代漁獵東北 都重生了,當個海王怎麼了 老子有係統,顫抖吧小鬼子 剛提離婚,影後老婆怎麼成病嬌了 重生了農民修真世界冒險 說打暑假工,你去當星際雇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