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八年開春,長安城外的工部農場上,嫩綠的麥苗剛冒出地麵,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青草的氣息。與傳統科舉貢院的“筆墨紙硯”不同,這裡被改造成了技藝科的“實務考場”——田壟間擺放著直轅犁、曲轅犁2.0,工坊區搭建了水力紡紗機模型,商旅考核區的案上堆滿了貿易賬本與算盤,每一處都透著“重實操、輕空談”的氣息。
辰時三刻,隨著一聲銅鑼響,長安、洛陽兩地的技藝科試點考核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兩地的五百餘名考生,按“農藝”“工坊”“商旅”三類分組,分彆進入對應考場,他們中既有穿著粗布長衫的寒門士子,也有少數身著綢緞的世家子弟,眼神中都帶著緊張與期待。
農藝類考核:田壟間的“犁具答卷”
長安農藝考場的田壟旁,十名考生正圍著考官,等待考核開始。考官是工部分管農器的郎中周大人,他手持考核細則,聲音清晰:“今日農藝首項考核——‘農具使用與改良’,我身後有一台舊直轅犁,你們需逐一指出其缺點,並提出改良思路,最後實操曲轅犁2.0耕作,綜合評分。”
話音剛落,考生們便圍向那台舊直轅犁——犁轅長約六尺,通體用硬木製成,犁鏵邊緣已磨損,犁底無任何調節裝置,一看便是使用多年的舊物。多數考生皺著眉頭,有的低頭思索,有的伸手觸摸犁轅,卻遲遲不敢開口——他們雖讀過農書,卻從未真正耕過田,對犁具的實際缺陷知之甚少。
“我來試試!”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來自江南的考生陳默走出隊列。他約莫二十歲,皮膚黝黑,雙手布滿老繭,一看便知是農家出身。陳默走到直轅犁旁,彎腰仔細查看,又試著推動犁具,感受其重量與轉向,隨後從容開口:“回考官大人,這台直轅犁有三大缺點:其一,犁轅長而直,轉彎時需用力拽動,兩牛牽引都顯吃力;其二,犁鏵固定,無法調節入土深度,遇到硬土隻能淺耕,遇到軟土又易深耕過深,影響作物生長;其三,犁底無防滑裝置,耕作時易偏移,需農夫時時校正方向。”
他頓了頓,指著不遠處的曲轅犁2.0,繼續說道:“改良思路可參照技藝局的曲轅犁2.0——將直轅改造成彎曲短轅,縮短至四尺,減少牽引力,一牛便可拉動;在犁轅末端加裝‘犁評’,通過上下調節控製犁鏵深度,淺可至三寸、深可達六寸;在犁底加裝防滑木棱,避免耕作偏移。如此改良,既能省力,又能提高耕作效率。”
周大人眼中閃過驚喜,點頭道:“說得詳細!那你再實操曲轅犁2.0,在那邊的田壟耕作半畝,讓我看看你的手藝。”
陳默應下,走到曲轅犁2.0旁,熟練地將牛繩係在犁轅上,握住犁柄,腳踩犁評調節深度。隨著他一聲輕喝,牛緩緩前行,犁鏵輕鬆入土,留下一道均勻的淺溝;行至田壟轉彎處,他輕輕轉動犁轅,曲轅靈活轉向,毫無滯澀;行至硬土區域,他下壓犁評,犁鏵深度增加,翻土依舊順暢。半畝田耕完,用時不過一炷香,田壟整齊,深淺均勻,比旁邊用舊直轅犁耕作的示範田效率高了近一倍。
“好!好!好!”周大人連說三個“好”,拿起筆在評分冊上寫下“優”,“你既懂理論缺陷,又會實操耕作,是難得的農藝人才!若各地農官都有你這般本事,百姓的耕作負擔定能大減!”
陳默躬身行禮,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這是他第一次因“會種田”得到認可,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因“不懂經史”被人嘲笑。
工坊類考核:圖紙上的“創新思考”
洛陽工坊考場內,氣氛同樣緊張。這裡擺放著一台水力紡紗機模型,紡紗錠、齒輪、水車葉片一應俱全,考生需根據模型原理,繪製簡易圖紙,並指出可優化之處。考官是技藝局的工匠吳師傅,他圍著考生巡視,目光嚴厲——此前不少考生繪製的圖紙要麼比例失調,要麼遺漏關鍵部件,讓他頗為失望。
“下一位,劉順!”吳師傅喊道。一個身材瘦小的青年走出隊列,他是洛陽織坊學徒出身,因癡迷紡紗機改良,特意報名技藝科。劉順走到案前,鋪開宣紙,拿起毛筆,手腕輕轉,很快便畫出水力紡紗機的輪廓——水車、齒輪、紡紗錠的位置精準,尺寸標注清晰,連齒輪的齒數都標注得一清二楚,比此前的考生細致數倍。
“圖紙繪製得不錯,那你說說,這台紡紗機還有哪些可優化的地方?”吳師傅問道。
劉順指著模型上的紡紗錠,從容答道:“吳師傅,這台紡紗機的紡紗錠雖能同時工作,但存在一個問題——若其中一根紗線斷裂,紡紗錠會空轉,浪費水力與時間,還需工匠時時查看,頗為不便。”
他俯身在圖紙上補充畫出一個小裝置:“可在每個紡紗錠旁加裝‘斷紗預警裝置’——用一根細銅絲連接紡紗錠與鈴鐺,紗線正常時,銅絲被紗線撐起,鈴鐺不響;紗線斷裂後,銅絲落下,觸發鈴鐺,工匠聽到鈴聲便能及時更換紗線,避免空轉浪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師傅眼前一亮,上前拿起圖紙仔細查看,又對照模型比劃:“這個想法可行!既簡單又實用,我們技藝局研發時竟沒想到!我這就記錄下來,考核結束後反饋給劉三娘師傅,說不定真能用到實際紡紗機上!”他當即在評分冊上寫下“優+”,還特意標注“建議重點培養,可入工部工坊參與技藝研發”。
劉順心中激動——他從未想過,自己在織坊的小想法,竟能得到技藝局工匠的認可,更有機會參與真正的紡紗機改良。
商旅類考核:賬本中的“實務智慧”
長安商旅考場內,案上擺放著一組“長安與天竺香料貿易數據”:一批胡椒共一千斤,從天竺采購價為每斤五文錢,運輸成本每斤兩文錢,市舶司關稅為10,長安市場當前胡椒售價為每斤十五文錢,預計下月將有另一批胡椒到貨,可能導致價格下跌。考生需計算此次貿易的利潤與應繳關稅,並製定物價調控方案。
多數考生對著數據皺眉,有的不知如何計算關稅,有的提出的調控方案脫離實際。輪到考生王磊時,他卻顯得從容不迫——王磊出身商旅世家,自幼跟著父親打理香料生意,對貿易流程與稅收規則了如指掌。
他拿起算盤,手指飛快撥動:“回考官大人,此次貿易的成本為采購價一千斤x五文)+運輸成本一千斤x兩文)=七千文;關稅為采購價+運輸成本)x10=七百文;總投入七千七百文;若按當前售價十五文斤)賣出,總收入一萬五千文,利潤為一萬五千文七千七百文=七千三百文。”
計算完畢,他又針對物價調控提出方案:“下月新胡椒到貨可能導致價格下跌,建議官府聯合大商戶設立‘香料儲備庫’——若市場價格高於二十文斤,便釋放儲備胡椒,平抑價格;若價格低於十二文斤,便收購胡椒存入儲備庫,避免商戶虧損。同時,可將部分胡椒加工成胡椒粉、胡椒醬,延長保質期,開拓新市場,減少單一銷售的價格風險。”
負責商旅考核的戶部郎中趙大人,聽完連連點頭:“你的計算精準,調控方案既兼顧商戶利益,又能穩定市場物價,完全符合戶部的需求!若你入仕,定能在商稅管理或貿易調控中發揮大作用!”他在評分冊上寫下高分,還特意將王磊的方案抄錄下來,計劃帶回戶部參考。
考核落幕:實乾人才嶄露頭角
為期三日的試點考核結束後,翰林院、工部、戶部的官員組成評審團,對考生的成績進行嚴格評審——不僅看考核得分,還會核查考生的實際經曆,確保無“紙上談兵”者混入。最終,長安、洛陽兩地共錄取技藝科考生50人,其中農藝類15人、工坊類20人、商旅類15人。
錄取名單公布後,朝野嘩然——這50人中,有38人來自寒門,12人來自中小商戶或工匠家庭,無一人出身頂級世家;他們中,有人種過十年田,有人織過五年布,有人經了三年商,雖不善吟詩作對,卻在各自的實務領域有著豐富經驗。與傳統科舉錄取的“飽讀詩書卻不懂實務”的文人學子相比,形成了鮮明對比。
張柬之在府中看到錄取名單,手指劃過“陳默”“劉順”“王磊”等名字,每個名字旁都標注著“農家子”“織坊學徒”“商戶子”,臉色愈發陰沉。他將名單扔在案上,對親信說道:“不過是些懂些粗淺技藝的寒門子弟,就算入仕,也成不了氣候!咱們等著瞧,用不了半年,他們定會因‘不懂政務’出紕漏,到時候我再上奏陛下,讓陛下看清技藝科的‘真麵目’!”
親信們紛紛附和,可張柬之心中卻隱隱有些不安——陳默對犁具的改良思路、劉順的斷紗預警裝置、王磊的香料調控方案,都透著“實用”的智慧,絕非“粗淺技藝”那般簡單。
而此時的李逸,正在工部查看錄取考生的資料,當看到陳默的耕作實操記錄、劉順的紡紗機優化建議、王磊的貿易方案時,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提筆在資料上批注:“農藝類陳默,可派往江南指導甘蔗種植;工坊類劉順,調至技藝局協助水力紡紗機改良;商旅類王磊,安排入戶部參與市舶司稅收核算。”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工部的庭院裡,李逸看著窗外忙碌的工匠,心中滿是期待——這些嶄露頭角的實乾人才,就像田壟間的新苗,隻要給予合適的土壤與培育,定能長成支撐大唐百業的棟梁。而技藝科的試點,也在這一刻,真正展現出了它的價值。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