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逸品女紅坊的工作間裡,照亮了桌上整齊擺放的布匹、絲線與針線。隨著蘇瑤一聲“開工”,一百二十名女子紛紛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拿起針線,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刺繡組的女子們將繃子固定在桌前,穿針引線,指尖翻飛間,蓮花、牡丹、蝴蝶的圖案在香囊布上漸漸成形;縫紉組的女子們則踩著腳踏縫紉機,“哢嗒哢嗒”的機器聲與針線穿梭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女紅坊最動聽的晨曲。
蘇瑤站在工作間中央,看著眼前有序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為了讓生產效率最大化,她根據女子們的技藝特長,將她們分為兩組:
刺繡組:共六十人,由擅長蘇繡、湘繡的女子組成,主要製作刺繡香囊,按圖案複雜度分為“簡易款”如單色花朵)、“精致款”如彩色花鳥),簡易款每個二十文,精致款每個三十文,鼓勵女子們根據自身技藝選擇,既保證質量,又能兼顧效率;
縫紉組:共六十人,由擅長裁剪、縫紉的女子組成,主要製作棉布襦裙、短衫與孩童衣物,按衣物款式與複雜度計酬——棉布短衫每件八十文,棉布襦裙每件一百文,孩童棉衣每件一百二十文,原料由專人統一發放,避免浪費。
“咱們做的商品要送到逸品軒售賣,品質是根本。”開工第一天,蘇瑤便製定了“三級質量檢驗製度”:
自檢:女子們完成作品後,先自行檢查——刺繡香囊需檢查針腳是否均勻、圖案是否完整,縫紉衣物需檢查縫線是否平整、紐扣是否牢固,確認無誤後,在作品角落繡上自己的“標記”如林嫂繡“林”字,春桃繡“桃”字),方便後續追溯;
組檢:每組由兩名資深繡娘擔任“質檢員”,每天收工時,對組內所有作品進行二次檢查,不合格的作品需退回,由製作者修改後重新送檢;
總檢:蘇瑤每日傍晚親自抽查,抽取每組10的作品,若發現問題,需全組重新檢查,確保每一件送往逸品軒的商品都符合“逸品”的品質標準。
林嫂是刺繡組的“快手”,她擅長繡蓮花圖案,針腳細密均勻,顏色過渡自然。加入女紅坊後,她每天清晨第一個到崗,傍晚最後一個離開,平均每天能完成三個精致款蓮花香囊,按每個三十文計算,一天就能賺九十文,比之前做零散針線活一天最多三十文)的收入翻了三倍。
“林嫂,你這蓮花繡得真好看,花瓣的顏色跟真的一樣!”質檢員張繡娘拿著林嫂的香囊,忍不住稱讚。林嫂黝黑的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多謝張師傅誇獎,我就是想著多做幾個,能給夫君抓藥,給孩子買些筆墨紙硯。”
每月初五是女紅坊發薪的日子。第一個發薪日,林嫂拿著沉甸甸的銅錢她這個月做了九十個精致款香囊,收入兩千七百文),激動得手都在抖。她特意請假回家,給夫君買了上好的藥材,給兩個孩子各買了一件新衣裳,還買了一斤肉,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久違的肉菜,孩子們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總擔心下個月的米錢,現在有了穩定收入,終於能讓孩子們吃頓好的了。”林嫂的夫君握著她的手,眼中滿是感激。
縫紉組的王姑娘,起初技藝不算精湛。她今年二十歲,此前隻給自家縫補衣裳,從未批量製作過衣物,剛加入時,縫製的棉布短衫針腳歪歪扭扭,袖口大小不一,第一次送檢就被退回。
“王姑娘,彆灰心,咱們慢慢來。”蘇瑤沒有批評她,而是讓縫紉組的質檢員李繡娘手把手教她,“你看,縫紉時要將布料對齊,針腳間距保持半寸,這樣縫出來才平整;袖口要先畫好線,按線裁剪,大小才一致。”
李繡娘還特意給王姑娘做了一個“針腳模板”——在木板上刻出半寸間距的線條,讓她練習時對著模板縫線。王姑娘格外刻苦,每天中午彆人休息時,她還在工位上練習;晚上回到宿舍,也借著油燈的光,琢磨裁剪技巧。半個月後,她縫製的棉布短衫不僅針腳整齊,還在衣襟處繡上了小小的蘭花圖案,既美觀又不影響穿著。
“王姑娘,你這短衫繡上蘭花,比之前好看多了!”逸品軒江南分店的掌櫃收到貨後,特意給蘇瑤寫信稱讚,“顧客們都說這衣裳彆致,訂單量比之前多了兩成,以後得多訂些你家的短衫!”
王姑娘得知後,激動得熱淚盈眶。這個月,她不僅完成了四十件棉布短衫,還額外做了十件繡花襦裙,收入達到一千八百文,比第一個月八百文)翻了兩倍多。“要是沒有蘇姑娘和李師傅的幫助,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混日子呢!”王姑娘拿著薪水,第一次給自己買了一支銀釵,插在發髻上,鏡子裡的自己,終於有了幾分神采。
為了激發女子們的積極性,蘇瑤還在每月月底設立了“每月最佳工匠”評選。評選標準兼顧“質量”與“產量”——質量占比60由質檢員打分),產量占比40統計當月完成作品數量),每月評選出三名“最佳工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一名:獎勵上等棉布一匹價值五百文)、刺繡絲線一套十種顏色,價值三百文);
第二名:獎勵中等棉布一匹價值三百文)、銀手鐲一對價值兩百文);
第三名:獎勵刺繡絲線一套五種顏色,價值兩百文)、胭脂一盒價值一百文)。
第一個評選月,林嫂憑借“九十個精致香囊零退貨”“產量第一”的成績,當之無愧獲得第一名。當蘇瑤將上等棉布與絲線送到她手中時,林嫂激動得哽咽:“多謝蘇姑娘,我能用這棉布給孩子們做新棉衣,用絲線繡更好看的香囊了!”
王姑娘也憑借“進步最大”“繡花短衫熱銷”,獲得了第三名。她拿著胭脂,小心翼翼地塗在臉上,對著鏡子笑了——這是她第一次用胭脂,也是第一次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僅有“活下去”的奔波,還有“變美好”的期待。
評選活動讓女紅坊的氛圍更加積極——刺繡組的女子們會互相交流配色技巧,縫紉組的女子們會分享裁剪經驗,遇到技藝瓶頸時,大家不再藏著掖著,而是主動請教;產量高的女子會幫助產量低的,一起進步。第二個月,女紅坊的總產量較第一個月增長了三成,不合格率從最初的5降至1以下。
首月運營結束時,逸品女紅坊共製作刺繡香囊四千五百個簡易款兩千個,精致款兩千五百個),棉布衣物三百件短衫一百五十件,襦裙一百件,孩童棉衣五十件)。這些商品通過逸品軒的物流渠道,運往長安、洛陽、揚州等地的分店,很快便掀起了熱銷熱潮:
刺繡香囊因“圖案精美、價格親民”簡易款三十文,精致款五十文),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長安的貴族小姐們喜歡將精致款香囊掛在腰間,平民百姓則愛買簡易款放在衣櫃裡驅蟲,有的分店甚至出現了“限購”的情況;
棉布衣物因“做工精細、穿著舒適”,成為逸品軒的“爆款”——棉布短衫適合男子勞作時穿,耐臟耐磨;棉布襦裙顏色清新,適合女子日常穿著;孩童棉衣填充物充足,保暖性好,冬日銷量尤其火爆,不少家長一次性買兩三件,給孩子換著穿。
逸品軒江南分店的掌櫃在給李逸的信中寫道:“女紅坊的商品供不應求,每月需提前預定才能拿貨。顧客們都說,這是‘用良心做的好東西’,不僅品質好,還能幫助貧困女子,買著也安心。”
女紅坊的女子們,平均月收入達到一千五百文,最高的林嫂拿到了兩千七百文,最低的也有一千文,遠超之前做零散針線活的收入。她們的生活也漸漸有了起色:有的給家裡添置了新家具,有的給丈夫治病,有的送孩子去私塾讀書,還有的開始攢錢,計劃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以前總擔心日子過不下去,現在有了穩定的活計,心裡踏實多了。”女子們常常在休息時,圍著蘇瑤,分享自己的生活變化,還時不時送來自家種的蔬菜、醃的鹹菜、織的粗布,表達感謝。蘇瑤總是笑著收下,再回贈一些絲線、針線,讓這份溫暖在女紅坊裡傳遞。
江南蘇州府的知府得知逸品女紅坊的成效後,特意前來視察。當他看到工作間裡有序的生產場景,聽到女子們對蘇瑤的稱讚,又查看了女紅坊的收入賬本後,對蘇瑤讚不絕口:“蘇姑娘,您心係民生,為蘇州府的貧困女子謀了一條生路,不僅改善了她們的生活,還為地方穩定做出了貢獻,真是難得的人才!”
知府當即上奏朝廷,詳細描述了逸品女紅坊的運營情況,稱讚蘇瑤“以女子之身,行利民之事,技藝精湛,管理有方,實為大唐女子之表率”,懇請唐太宗予以嘉獎。
唐太宗看到奏報後,召來蘇定方,笑著說:“蘇愛卿,你女兒真是個有才乾的女子!不僅解決了江南織造府的亂象,還創辦女紅坊,幫助上百名女子增收,既惠民生,又促產業,該好好嘉獎!”
他當即下旨:“賞蘇瑤黃金百兩,錦緞二十匹,授予‘江南民生主事’榮譽職銜,允許逸品女紅坊在江南各州府開設分店,朝廷給予免稅三年的優惠,鼓勵更多女子就業。”
旨意傳到江南時,女紅坊的女子們正在慶祝第二個月的“最佳工匠”評選。當蘇瑤宣讀聖旨時,所有人都激動地歡呼起來——林嫂抱著上等棉布,春桃握著銀釵,王姑娘摸著胭脂盒,眼中滿是驕傲與期待。
蘇瑤站在人群中央,看著眼前這些因女紅坊而改變命運的女子,心中滿是感慨。她知道,逸品女紅坊的成功,不僅是她個人的努力,更是“實用利民”理念的勝利——用產業帶動就業,用就業改善民生,讓每一個有手藝的人都能靠自己的雙手,活出尊嚴與希望。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女紅坊的院子裡,晾曬架上的香囊與衣物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像一串串承載著希望的風鈴。蘇瑤看著遠方,心中已有了新的計劃——她要在江南各州府開設更多女紅坊分店,招募更多貧困女子,還要開發更多商品,如刺繡手帕、棉布床單、孩童玩偶,讓“逸品女紅”的招牌,傳遍大唐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女子,都能在針線穿梭間,繡出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