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暮春,蘇州府的市集上總是熱鬨非凡。布市街旁的茶館裡,幾位茶客正圍著一張桌子,興致勃勃地議論著:“你們聽說了嗎?蘇將軍家的小姐蘇瑤,開的那個逸品女紅坊,可幫了不少窮苦女子!我家鄰居林嫂,以前一天賺三十文都難,現在在女紅坊做工,一個月能拿兩千多文,不僅給她夫君治好了腿,還送孩子去私塾讀書了!”
“可不是嘛!我家娘子前兩天在逸品軒買了個刺繡香囊,繡的蓮花跟真的一樣,才五十文錢,比集市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好多了!聽說這香囊都是女紅坊的女子做的,買一個還能幫襯她們,咱們也樂意!”
茶客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傳到路過的蘇州府知府耳中,他笑著搖了搖頭——自逸品女紅坊運營三個月來,這樣的稱讚他早已聽了無數次。百姓們不僅口口相傳,還有十餘戶受益的家庭,自發湊錢做了一塊“賢良淑德,為民謀福”的木牌,送到了女紅坊門口,蘇瑤推辭不過,隻能將木牌掛在院子的顯眼處,每當女子們看到木牌,心中便多了幾分乾勁。
蘇瑤的名聲,不僅在江南民間傳開,還傳到了長安的朝堂之上。早朝後的議事中,戶部尚書提及江南織造稅收增長時,特意說道:“江南織造府能扭轉亂象,逸品女紅坊功不可沒。蘇瑤姑娘以女子之身,將商業與民生結合,既帶動了布匹銷售,又幫助百餘女子增收,實為‘實用利民’的典範,這樣的人才,值得朝廷鼓勵。”
連此前對女子參與官營事務頗有微詞的保守派,態度也悄然轉變。張柬之的門生、吏部主事李大人,在一次私下議事中說道:“蘇定方之女蘇瑤,開設女紅坊雖有違‘女子相夫教子’的傳統,卻切實解決了貧困女子的生計問題,讓她們不再依賴救濟,反而能為家庭、為朝廷創造價值。可見女子並非隻能困於內宅,亦能為朝廷分憂,為民生出力。”
這番話傳到張柬之耳中,他雖未公開表態,卻也沒有反駁——此前他派去江南的親信,傳回的奏報中詳細描述了女紅坊的運營:女子們有序勞作,收入穩定,百姓好評如潮,並無半分亂象。張柬之看著奏報,沉默良久,最終隻是歎了口氣,將奏報放在案上,默認了這份認可。
麵對紛至遝來的稱讚,蘇瑤卻並未驕傲。一日午後,她帶著隨從去蘇州府下轄的鄉鎮巡查,路過一個小村莊時,看到一位名叫王嬸的女子,正坐在自家門口縫補衣裳,身旁還躺著生病的老母親,孩子則在一旁玩耍。蘇瑤上前詢問,得知王嬸也擅長女紅,卻因要照顧母親和孩子,無法去城裡的女紅坊做工,隻能接些零散活計,收入微薄。
“這樣的女子,江南還有不少吧?”蘇瑤問隨行的鄉鎮裡正。裡正點頭道:“回蘇姑娘,像王嬸這樣的,每個村都有三四戶,家裡有老人或孩子要照顧,走不開,隻能守著家做些針線活,日子過得苦啊。”
蘇瑤心中一動,回到女紅坊後,立刻給長安的李逸寫信,提出新的構想:“李逸哥哥,我想在女紅坊推出‘居家製作’模式——讓那些無法到坊做工的女子,在家中製作香囊或簡單的棉布衣物,我們定期派人上門收取成品,按件付酬。這樣既能幫助更多女子,也能擴大女紅坊的產量,滿足逸品軒的訂單需求。”
李逸收到信後,當即回信支持,還附上了具體建議:“‘居家製作’需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原料配送與成品回收,二是質量把控。可在江南各州縣的鄉鎮便民處設立‘女紅代收點’,由代收點統一發放原料、回收成品、檢驗質量,再由代收點將成品運往女紅坊總部,這樣既方便女子交送,也便於管理。”
蘇瑤按此建議,立刻行動。她先在蘇州府周邊的五個鄉鎮試點,選擇鄉鎮中心的雜貨店或驛站作為代收點,與店主簽訂協議:代收點負責登記居家製作女子的信息、發放原料按女子的產能定量發放,避免浪費)、回收成品並初步檢驗檢查針腳、圖案是否合格),每協助完成一筆交易,給予店主五文錢的提成。
王嬸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到代收點報名。代收點的店主給她發放了製作十個簡易款香囊的布料與絲線,還附贈了一張針法示意圖:“王嬸,您做好後拿回來,我檢查合格了,就給您兩百文錢,要是做得好,下次還能給您發精致款的原料。”
王嬸抱著原料回家,日夜趕工,隻用五天就完成了十個香囊,針腳整齊,圖案完整。店主檢驗合格後,當場給了她兩百文錢。王嬸拿著錢,激動得眼淚都掉了:“這下好了,我在家照顧母親和孩子,也能賺錢了!多謝蘇姑娘,多謝你們!”
試點成功後,蘇瑤在江南十餘個州縣設立了三十餘個代收點,共招募了兩百餘名居家製作的女子,其中既有像王嬸這樣的家庭主婦,也有手腳不便的殘疾女子。為了保證質量,蘇瑤還讓女紅坊的資深繡娘,每月到各個代收點巡查一次,現場指導居家製作的女子,糾正她們的針法問題,確保成品符合標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居家製作”模式的推廣,逸品女紅坊的月產量較之前翻了一倍,刺繡香囊月產量達到九千個,棉布衣物月產量達到六百件,不僅滿足了逸品軒江南分店的需求,還供應到了長安、洛陽的逸品軒總店,甚至有西域商人批量采購香囊,運往西域售賣。
看著女紅坊的利潤穩步增長,蘇瑤又有了新的想法——用部分利潤開設“女子技能培訓班”,免費教授貧困女子刺繡、縫紉技藝。她在女紅坊旁邊租了一間閒置的院落,作為培訓場地,購置了針線、布料等教具,還從女紅坊挑選了五名技藝精湛的女子擔任講師,開設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班,每期招募三十名女子,優先錄取無手藝、無收入的貧困女子。
培訓班的課程設置得十分細致:第一周教授基礎針法平針、回針、鎖邊針),第二周教授簡單刺繡圖案花朵、葉子),第三周教授裁剪技巧,第四周進行實操練習製作簡易香囊或短衫)。學員結業時,需完成一件合格的作品,合格者可選擇進入女紅坊做工,或加入居家製作隊伍,實現穩定就業。
培訓班首期招募的三十名女子中,有一位名叫阿翠的姑娘,父母雙亡,靠乞討為生,從未接觸過女紅。入班後,阿翠格外刻苦,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講師教的每一個針法,她都反複練習,手指被針紮破了,貼上布條繼續練。結業時,她製作的一朵牡丹香囊,針腳細密,顏色鮮豔,被評為“最佳作品”,順利進入女紅坊刺繡組做工。
“要是沒有蘇姑娘的培訓班,我現在還在街頭乞討呢!”阿翠拿著第一個月的薪水,給女紅坊的院子裡種了一株牡丹,“我要好好做工,以後也像蘇姑娘一樣,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人。”
蘇瑤的這些舉措,再次傳到了長安。唐太宗看著江南知府遞上的奏報——上麵詳細記錄了“居家製作”幫助兩百餘名女子增收、“技能培訓班”讓三十名貧困女子實現就業的事跡,心中十分欣慰,當即下旨:“蘇瑤心係民生,以商業之法助女子增收,以技能培訓賦女子謀生之力,顯賢良之德,彰實用之智。特賜‘江南民生典範’匾額一方,黃金百兩,錦緞二十匹;另允逸品女紅坊享受江南各州府商稅減免五年之優,以勵其行。”
旨意送達江南的那天,蘇州府的官員、女紅坊的女子們,還有周邊的百姓,都聚集在女紅坊的院子裡。當內侍展開那方燙金的“江南民生典範”匾額時,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蘇瑤雙手接過匾額,指尖微微顫抖,她看著眼前的眾人,聲音帶著幾分激動:“這份榮譽,不屬於我一個人,屬於所有靠雙手努力生活的女子,屬於支持女紅坊的每一個人,更屬於‘實用利民’的商業理念!”
站在人群中的蘇定方,看著女兒從容自信的模樣,心中滿是欣慰。當晚,他特意邀請李逸此時李逸因考察江南商路來到蘇州)到府中飲酒,感慨道:“以前我總擔心女子在外拋頭露麵,會遭人非議,誤了終身。現在看來,隻要能為百姓做實事,能創造價值,就能贏得尊重。蘇瑤能有今日的成就,多虧了你平日裡的啟發,讓她明白‘商業亦能助民生’的道理。”
李逸舉起酒杯,笑著回應:“蘇將軍過譽了。蘇瑤能有今日,靠的是她自身的才乾與同理心——她能看到貧困女子的困境,能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還能堅持落地執行,這才是最難得的。其實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無論是經商還是為官,隻要秉持‘實用利民’的初心,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就能創造出真正的價值。蘇瑤的經曆,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商界的力量——商界不僅能盈利,還能成為助力民生、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江南的春風再次吹拂,逸品女紅坊的院子裡,牡丹花開得正豔,女子們依舊在忙碌著——刺繡組的林嫂,正帶著新學員練習蓮花刺繡;縫紉組的王姑娘,在給棉布短衫繡上精致的蘭花;居家製作的王嬸,托人將做好的香囊送到代收點,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
蘇瑤站在院子中央,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力量。她抬頭望向遠方,江南的田野裡,新種下的水稻綠油油的,充滿生機;市集上,百姓們提著剛買的布料、香囊,笑容滿麵。她知道,自己的“商界助力”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她計劃將女紅坊的模式推廣到嶺南、蜀地,幫助更多地區的貧困女子;還想開發更多民生商品,如適合老人的柔軟棉布、適合孩童的耐磨衣物,讓“逸品女紅”的招牌,不僅代表著精致的手藝,更代表著溫暖的民生關懷。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江南民生典範”的匾額上,光芒溫暖而堅定。蘇瑤握緊雙手,心中默默許下心願:願每一個有手藝的女子,都能靠雙手活出尊嚴;願每一份商業力量,都能為大唐的民生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這,便是她作為“商界助力者”,最堅定的追求。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